从“看故事”到“看人物”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e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岛上。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的一点物资,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28年后,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小说情节精彩离奇,引人入胜。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当然,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它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小说主人公鲁滨孙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物。鲁滨孙,冒险、坚忍、毅力、智慧、勇气、果敢、富于进取、开拓创新全都集于一身,不甘平凡,不安现状。鲁滨孙的多元性格,让读者感受到经典文学的丰厚之美与铸灵之美。
  人教版六下第十六课《鲁滨孙漂流记》,既是一篇略读课文,同时又担负着长篇小说的导读任务。它以“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捆绑的方式呈现。阅读梗概能快速地了解小说的大致内容,而精彩片段则在刻画人物性格、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但无论是梗概还是精彩片段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鲁滨孙。梗概更多让我们看到鲁滨孙的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精彩片段则让我们读出了鲁滨孙的理智、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以“感受人物形象”为教学的突破口,一线串珠,有序织网。教学设计的流程清晰地在脑中形成:看课文插图,初识鲁滨孙→读故事梗概,走近鲁滨孙→赏精彩片段,对话鲁滨孙→拓课外资料,向往鲁滨孙。文学即人学,随着对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升认识:性格决定命运。正是这样的性格,鲁滨孙才能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最终成为荒岛的主人,从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再则,我们会思考,教学的过程如何凸显小说阅读策略引导呢?板书:读梗概,知内容;赏片段,悟性格,以及附板书:概括鲁滨孙人物形象的关键词语。这些都向学生传递着一个重要的小说阅读策略,即从“看故事”到“看人物”。 而整个课堂就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实现从“看故事”到“看人物”的转变:小说塑造了怎样的鲁滨孙,用什么笔墨塑造的,有着怎样的性格,蕴含着哪些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看课文插图,初识鲁滨孙
  1.(课件出示)在西方,有这样一部小说,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它。儿童作家杨红缨也称它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2.这本小说就是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小说的主人公就是鲁滨孙,也有人将他的名字翻译成“鲁滨逊”。
  3.第一次看到他,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是什么?
  4.要更多地了解他,还需走进课文《鲁滨孙漂流记》。以书名直接为题,所以要加书名号。
  二、读故事梗概,走近鲁滨孙
  (一)概括主要内容
  1.明确梗概。
  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不同,由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那什么是故事梗概?
  (梗概,大略的内容。课文指《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故事梗概,找到故事的六要素。
  3.个别发言,集体补充,同桌互说。
  (二)把握小说情节
  1.刚才,我们抓住故事的六要素,较快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最引人入胜的是哪一个部分,你知道吗?
  2.28年,鲁滨孙究竟是怎么过的?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故事梗概,思考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圈画出相关的重点词。
  3.交流归纳。
  没有住的──搭帐篷……
  没有吃的──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感到恐惧——插杨柳桩、分养羊群……
  感到孤独——救下“星期五” ,教化他……
  随机教学两个多音字:畜养、畜生;圈养、圆圈。
  4.师生对读梳理梗概内容。
  5.读完故事梗概,你对鲁滨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小结阅读策略
  刚才我们通过浏览故事梗概,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了鲁滨孙。这是我们读懂小说、欣赏小说的起点。
  三、赏精彩片段,对话鲁滨孙
  (一)读精彩片段,畅谈小说之精彩
  1.让我们通过对精彩片段的欣赏,继续对话鲁滨孙。出示要求:默读精彩片段,用“横线”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简洁地写下你认为精彩的原因。
  2.自由交流。
  预设一:精彩的行动:为了防止这样,我便用刀子在大柱子上刻上这几个字——这样,我就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年月日。
  预设二:精彩的感叹:我把两只猫都带到岸上;至于那条狗,它是在我第一次——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它却办不到。
  预设三:精彩的感悟: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都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之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预设四:精彩的记录:对照表。
  (每一处预设都让学生畅谈感受)
  (二)聚焦“对照表”,读懂“性格”
  自由读一读,想想这张对照表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1.体会“理智”。
  按照“商业簿”记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与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用这种特别的表达方式,清楚地分析了自己目前的处境。
  既能看到处境的坏处,又能看到好处,这说明鲁滨孙怎么样?
  (他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是个非常理智的人)
  2.体会“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师: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鲁滨孙看到的全是坏处。(生自由读)他会在心里想什么?
  师:可理智的鲁滨孙却能从坏处中看到好处,从不幸中找到万幸。(师生对读“坏处”和“好处”)这么一想,鲁滨孙会觉得怎么样?
  3.对照表让鲁滨孙有了这样的感悟:(课件出示)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都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之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4.对照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但使鲁滨孙理智地看清了自己目前的处境,而且很好地调节了他的心态,化消极为积极,从绝望中看到希望,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从中,你看到鲁滨孙是个怎样的人?(预设:理智、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四)辐射精彩片段,寻找“性格”体现
  其实,鲁滨孙理智、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在精彩片段中也有具体的体现,我们来找找他当时的想法吧!
  四、拓课外资料,向往鲁滨孙
  的确,几百年来,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同学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它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这节课,读梗概,知内容,赏片段,悟性格,对鲁滨孙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老师确信,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还要走进小说——《鲁滨孙漂流记》
  (浙江省临海市临海师范附属小学 317000)
其他文献
新的“错误”观认为,学生的“错误”往往隐含着大量的信息,可以窥见学生真正的所思所感。我们若借此洞察学生当下真实的认知水平,就能知道学生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多远”;若能敏锐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就能轻而易举地展开引导,将学生引向“正途”。因此,在教学中,正视学生的“错误”,认真分析,并将此作为教学的新起点,一定能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增长点。  一、慧眼识“错”  课堂上错误总会不期而至,而且纷繁
略读教学课堂结构与精读相比显得简约、粗线条,为学生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阅读。虽说略读教学提倡“简”“略”,但也需要有“精”读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集中、更突出。 教师在备课时应寻找适当的突破口,重锤敲打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那么,略读课文的精读点怎么确定?  一、 根据单元学习重点确定  人教版教材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编排的,人教版五
【摘 要】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方式,微课的设计必须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并根据教学情况的即时变化作出灵活的跟进调整。从教学本质上讲,微课设计和运用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控好学情起点,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展开进行适时引入,为此,才能走出当下不少在做的“伪微”嫌疑。  【关键词】微课应用 阅读策略 读写结合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习时空大大拓展,学习方式更加丰富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渔歌子》这首词情趣盎然地表现了渔夫悠闲的乡村生活。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的《渔歌子》也是一片诗情画意。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是一篇旷世名作。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词已不陌生,并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
编者按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但是,从整体而言,成效尚不明显,两者脱节的情况在一线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有鉴于此,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带领一线教师进行了“读写一体课”的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刊特对部分成果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讨论。  一、“读写一体课”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
今天上的六节课,其中三节略读课,两节精读课,一节选读课,略读课为主。  一、从几个关键词看六堂课  第一,小组学习。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秧田式的,排列分得清清楚楚。这次上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形式是圆桌式的。圆桌,就是一张张桌子拼成一个圆,当然也可以是四方的。学生就好像在开圆桌会议,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就“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很大的变革,要很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头”,
《穷人》出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之手,因其作品真情感人,且又具有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精彩语段,常常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现在人教版将其选入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原先的浙教版教材将近提前了一年,尽管在不同的单元里都安排在第一篇课文,但是却赋予不同的主题和内涵。对于今天的教学,笔者觉得更应注重流畅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特点,来探析“穷人”的美好心灵,以品味“人”字所托起的真情社会。    一、
“无话可写”仍是当前不少学生作文时的一大障碍。其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素材无穷无尽。学生之所以觉得无话可写,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观察,不善观察,对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正所谓“善观察者见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因此,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能力去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从而有效解决作文“无话可写”的困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笔者以叶圣陶先生的《爬
(一)  一些作家——也许比“一些”还要多,主张成年人也应该读读童话——如果不是更应该的话。最近,读到周国平等人的读书心得,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圣爱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和安徒生的一些童话作品,建议成人也读一读。周国平说,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成人都相当悲观;圣爱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要求他的小读者“对大人要非常大度宽容”;安徒生也说过,他写童话时顺便也给大人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其实,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儿童诗,低、中年级教材中儿童诗所占篇幅更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段的儿童诗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有效教学呢?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朗读,走入诗境  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是儿童诗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教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