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想象探究的阅读情趣激发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628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上老师如何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阅读情趣?关键是老师要创设一种有“情趣”的课堂基调。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做到有的放矢,精心设计,用真挚的语言和情感去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恰到好处的点燃他们的情趣之火。
  关键词想象探究 阅读情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教师的分析为主,课堂上老师领着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整个课堂老师是主体,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无法去想象、探究,制约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能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老师包办代替,所以课堂气氛不浓,像是一潭死水,体现不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探究、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想想、理解、评价、鉴定文体的过程。少年儿童特别喜欢想象,尤其爱幻想,我们老师应该让他们在想象世界和观察世界之间容易的转换视角,自如地化入化出。语文新的课标提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坚决摒弃繁琐分析,摒弃抽象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和思考,感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创造哟中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意义。”在新课改的今天,虽然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愈来愈引起重视,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更不容忽视,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如何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阅读情趣?关键是老师要创设一种有“情趣”的课堂基调。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做到有的放矢,精心设计,用真挚的语言和情感去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恰到好处的点燃他们的情趣之火。
  1 借助插图,激发想象探究
  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到形象开始,教材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小学生从认识事物到感知形象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这些插图不仅为课文学习提供凭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情趣,例如,在讲解语文第十册中《草原》一文时,先把书中插图放大在屏幕上:蓝天白云下,一碧千里的草原,洁白的羊群给碧绿的草原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看到这美景,真会令人心旷神怡,不由得想起腾格尔唱的优美、豪放《天堂》这首歌曲,接着就播放这首歌曲,此时此刻更加激发学生对一望无际大草原的向往。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激情去读这篇课文,感悟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景和浓浓的民族风情。想象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让学生结合看插图再闭上眼睛想象:草原绿的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牧民们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襟飘带舞,如天边的彩虹。这样借助图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想象、探究的情趣,呈现在学生头脑中的不仅只是画面上的景象,而是透过画面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抓住主要词语,展现想象探究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除了从图画形象中感知事物,丰富语言,产生想象,探究外,大量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画面,展开想象和探究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要词语,激发学生去想象、探究,并注意交给学生想象、探究的方法。
  (1)再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词语引导学生建立表象形成画面,这是最基本的再现训练,如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紧扣住写漓江之水“静”、“清”、“绿”和桂林之山“奇”、“秀”、“险”的句子,把语言文字与形象再现结合起来,并通过大屏幕把学生带到桂林去欣赏那里“甲天下”的山水之美。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观察、阅读、想象、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去,从而形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文章脉络的掌握,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自然也就加深了。
  (2)感悟。有些文章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含义深刻,给学生想象、探究留下驰骋的空间,这时,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去激发他们,使他们获得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和感受。如十二册《匆匆》一文,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并勾画出优美的语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这用这些排比的句子,描写出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想象和探究,感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有时间不会再来。这样使学生感悟到时间的宝贵,同时唤起了他们珍惜美好时光的意识,再如十二册《卖火材的小女孩》一文中写道“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然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他终于抽出了一根。”为了感悟到小女孩实在冻得受不了,引导学生去读、思、议,小女孩公几次擦然火柴?让学生感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都是小女孩的幻想。她渴望幸福的生活,但这些在现实中她是得不到的,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饥饿、痛苦。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这样感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丰富、更深刻。
  (3)拓展。所谓拓展就是遵循原文情节发展的顺序,向课文的开头或结尾扩充,如十一册《穷人》一课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张子。”教学时我根据原文意境,让学生向结尾拓展、想象、探究渔夫的语言、神态、动作。想象、探究孩子的命运会怎样?桑娜和渔夫又会带领孩(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41页)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出课文后的课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渔夫和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尊重他们的创见,有些课文在讲读时可开放一点,让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多方面的思考、想象、探究,学会把语言文字和它反映的画面融为一体,这样使学生加深印象,丰富情感,从而受到语言和思想的熏陶。
  3 尊重自主选择,提高想象能力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构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为此,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注意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教学《鸟的天堂》中的重点句子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为了让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的“热闹”,要抓住“各种各样”这个词儿,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再贴上了各种各样的鸟儿。)说说有些怎样的小鸟?(各种各样)再说说这些小鸟哪些地方各不相同?可随机出示句式:“这里的鸟儿真多呀!鸟儿的 各不相同。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逗人喜爱。(可引导学生从小鸟的姿态、颜色、模样、动作等方面去想象。)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说说,并把想象到的内容连贯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当学生说到小鸟们各自在忙碌地干这干那时,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选择组员,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他们有的聚在一起唱唱歌,有的凑在耳边说说悄悄话,有的跳着优美的舞蹈,还有的在悠闲地聊天呢……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边自由想象边尽情地表现。接着,再把当场拍摄下来的镜头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立刻体会到了这里的小鸟就象他们一样热闹、高兴。这样学生轻松地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内涵,也更好地体会到了小鸟当时的心情,为感情朗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学们也正是在这种自主的教学氛围中表现了自我,实现了个性潜能的发挥,在轻松地学习了语言文字的同时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4 通过练习,丰富想象,探究
  当学生的阅读情趣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应进一步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去活跃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大胆创造新的形象。想象、探究性的练习,形成多样,不拘一格,但应力求合理,新颖,既大胆去想象探究。
  5 质疑问难,启发想象、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陶行知说:“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不断地见疑、质疑和释疑,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于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因此就可以获得不同的理解。学生因其知识经验积累的不足,就会使其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出现理解偏差,这就表现为问题。构建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就要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批判等多种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这种偏差。当学生意识到这种偏差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就会在课堂上呈现出“百花齐放”“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待学生的提问,着力于培养创新思维。要做到两“鼓励”。鼓励质疑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去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兴趣。鼓励争辩,学生辩论的过程即是他们理解阅读,发展思维的过程。在辩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感悟。通过延时回答、步步追问等策略,从中发现引导教学深入的契机,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从而推动新知的生成。
  总之,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阅读情趣,老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合作者。“三个维度”是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发展的目标,本着这个目标就能实现心灵与心灵上的沟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