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上海男人

来源 :人物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男人,这是一个多么意味深长的词语,它是一个名词,但更像立场鲜明的语气助词,它所能表达的复杂意味,远远超过山东男人、东北男人和广州男人同类短语。它的存在,构成的是当代中国对于上海的持久误读。
  
  从龙应台1997年在《文汇报》专栏中一篇《啊,上海男人》而引发的旷日风波说起,国人对于“上海男人”的口诛笔伐已经持续10多年之久。如今,回头梳理来龙去脉,不禁发现,就在上海完成王者回归的同时,上海男人也在改变。
  当首都机场外的宣传牌上出现刘翔和姚明,当韩寒的一举一动都成为80后的风向标,当周立波靠海派清口撑起上海人的场子时,至少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中国向上、阳光的一面正由上海男人来代表和传达,他们,为国人乃至世界解读自己,提供了更为现代和具体的样本。
  
  被“歧视”的上海男人
  
  至今,许多上海人恐怕仍不会忘记,1997年,在摇摆的车厢里就着报纸上的蝇头小字读到这篇《啊,上海男人》时,心头所萌生的一片苍凉而又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他可以买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赡……啊,这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啊!我们20世纪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既温柔又坦荡的男人吗?原来他们在上海。”
  凭借外来者特有的敏锐和不客气,台湾女人龙应台,从此正式拉开“上海男人批判史”的序幕——后来,洪晃曾在林冬甫的沪语节目里,用夹生上海话明着赞许、实则嘲笑地说着上海表哥细腻地收纳Burberry的围巾、王志文同志的袜子永远注意颜色的细节搭配;就连《读城记》里,易中天偶尔也会对上海男人轧上一脚,而且是在时隔些许年后……
  同样,上海女人的名声也不好,虚荣、势利、娇气……看看当红剧作《潜伏》里马太太的遭遇就清楚了,“就你会吃西餐”、“就你会穿衣打扮”,这个上海来的太太受尽了莫名的排挠开化的优势反给扣了腐化的帽子。再来看另一热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科班出身的上海军官“阿译”被描绘成苍白瘦弱、说话结巴、性格懦弱的“十三点营长”。尽管最后还是勇敢了一回,没有缴械自尽。值得商讨的是,这颇为喜剧化的情形,在历年面向全国的春晚小品中已屡见不鲜。大江南北、大洋中西,因文化不同而对于某地域住民的部分习性无法理解这很正常。怪就怪在,在不甚了解的前提下,多数人对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男人运用了讽刺的口吻、批判的基调。
  
  “小市民范儿”缘何成形
  
  “每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就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张爱玲把自己当做小市民。全国人民把上海人等同于小市民。对此,余秋雨也有一番非常精彩的论述,“在这座城市,你也可以处处发现聪明过度的浪费现象。不少人若要到市内一个较远的地方去,会花费不少时间思考和打听哪一条线路、几次换车的车票最为省俭,哪怕差三五分钱也要认真对待。这种事有时发生在公共汽车上,车上的旁人会脱口而出提供一条更省俭的路线,取道之精,恰似一位军事学家在选择袭击险径。车上的这种讨论,常常变成一种群体性的投入,让人更觉悲哀。公共宿舍里水电、煤气费的分摊纠纷,发生之频繁,上海很可能是全国之最。”
  究其根源,上海人出了名的“小市民范儿’是有特定历史原因的。]949年后,户籍制度严格,人口流动受控,地域意义较确定的“上海人”概念大约从此时开始形成,其主体成分是那些移民后裔。从1949年到1976年,上海承担了全国六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25万户居民挤在人均2,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加上80万只马桶和80万只媒炉,凑成一幅上海市并生活图画。”一个时期内,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生活层次下降。“在居住空间狭小、资源短缺、高积累、高贡献的情况下,上海人的性格遭到了扭曲。”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分析说。与之一起扭曲的是全国范围内“外地人”对“上海人”的评价:莫名优越感、强烈排外意识、过分看重钱、自私冷漠。
  学者杨东平将上海人价值系统概括为六方面:精明、实惠、合理主义、规矩和礼教、世俗化和西化。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随后风靡全国的“假领子”,对应了,上海人价值系统的一个方面。“上海人,的确更多地关注自己。”艺术家许江在观察后得出结论:一方面,他们习惯大都市的分工,秉持平常心;另一方面,又警觉地守护着自尊和自我行踪。他们深知彼此要客气,也要保持必要的疏远,共同执守着近距离生活却互相视而不见的法则。这种法则,在上海市民的公共交往中,就形成了如何合理利用狭小公共空间,以及如何相互尊重私人空间的特点。上海人不喜欢别人住进自己家一许多影视剧都以表现上海媳妇与外地公婆或农村亲友同住引发矛盾为乐事。还有一个广流传的老段子——北京人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广州人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上海人说:“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
  “劈硬柴(AA制)很正常。”朱学勤觉得,上海人的行为更符合现代社会习惯。“上世纪80年代,广州人不乐意和上海人做生意。10年后,他们意识到上海人是更好的合作者。跟上海人做生意开始谈很难,但谈好后,上海人的履约程度绝对可以信赖。”朱学勤说,这就是现代契约精神。契约精神被认为是上海人对于中国国民性格最具独特性的贡献。
  
  游走在洋气与“娘”气之间
  
  仿佛是为了扳回一局,就在世博会开幕前夕,上海社科院公布的“上海人形象实证研究”显示,怕老婆、做家务、勤快等上海男人、长期受人嘲讽的特质,似乎更接近世界潮流,调查中,许多西方女人表示,在她们眼里,“上海男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丈夫”。由此说来,上海男人是国际货,他们的市场不在于国内,而在于西方
  前不久,另一个调查结果的出炉也为上海人争得几分颜面。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近期发布的《中国城市系列调查》中,上海当选中国“最性感”的城市。研究员何帆说,评选中国“最性感”城市是《中国城市系列调查》中的一个专题,选择“最性感”是想让公众多角度去认识城市、解读城市。因为人有性格,城市也有性格,城市是人的结合体。调查结果显示,在针对30个大城市的调查中,上海以17.3%的最高提及率摘得“性感城市”的桂冠。受访者认为,上海的性感首先源自于它的现代化都市气质,经济发达,富有繁华。其次,即便没去过上海,肯定也听说过上海外滩、东方明珠、黄浦江…上海的性感还源自这些“标志性建筑或场景”。有趣的是,世博会也成为上海的性感加分,
  怂与性感,洋气与娘气,国际化与市民范……看似矛盾的文化特质和外部印象,也许正能说明上海城市精神的形成脉络。从余秋雨颇有矫饰的大师风格,到韩寒直爽率真的个人表达,上海男人在变,但不变的是,总有人真心喜欢他们_每个时代都会有特定的面孔和符号,每个时代的上海都有仅属于当下的男人们。
  而正如当年龙应台写《啊,上海男人》,从开始动笔到最终完成,她自认对上海男人不曾有过任何促狭的想法。或者,从根本上说,上海男人没有变,变的,只是那些观察他们的眼光。
其他文献
隔壁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妻,整天嘻嘻哈哈的。看着他们那么快乐,真是羡煞我们这些年轻夫妻。  和他们为邻已经10年,我总结他们的快乐婚姻是“三无姻缘”。  一是“无聊”。一些在常人眼里非常无聊的事在他们那里都成了浪漫。一个周日的早上,老太太买菜回来,刚到楼下就朝上喊:“老革命,下来帮忙提东西!我提不动了!”老先生也许正在洗漱,满嘴牙膏沫地赶下来,口齿含糊地问:“什么笨重东西要我下来搬?”“在这!”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