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行为的时代嬗变——兼论人工智能时代的问题与选择

来源 :湖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cuo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角色行为随时代更迭而演化生长,在教育信念、职业认知、知识理解、教学方法等方面呈现其时代特色.农业时代教师秉承传道的观念,坚持客观主义知识观,教学方法具有传承与模仿性质,教师是知识与伦理的捍卫者;工业时代崇尚培养专家技术人才的观念,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实用性与生产性,教学方法具有程序化、技术化特征,教师是专业化教育者;人工智能时代则期盼回归教育的生命与生活的本真的观念,知识的复杂性、相对性与建构性等性质更为突出,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特征,教师是教育创造者.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行为仍面临如下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面临技术素养的瓶颈;过犹不及,容易误入新的技术牢笼;旧瓶装新酒,无法突破客观主义的知识框架;身体不在场,教学容易沦为“断根”(缺乏灵魂)的机器表演.所以,坚守教育本质,做智能机器的主人,弘扬自主创新精神,是彰显未来教师角色行为的关键.
其他文献
实现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当前我国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还存在治理权力配置不合理与政策执行钝化、社企主体参与不足与主体内聚力弱、责任界定模糊与监督机制缺位等系列问题.推进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需要突破区域本位主义理念,凝聚协同治理共识;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构,完善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职能体系;加快制度集成,完善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制度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推动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制度势能向治理效能转变.本文从理念重塑、机构强化、制度集成和机制完善四个维度提出跨域生态环境协同
唐代边塞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种将暴力浪漫化、崇高化的倾向,近于现代文艺“暴力美学”特征.在具体的艺术技巧方面,以拓展想象空间、意象跳跃性组合较为突出.中唐以后,暴力浪漫化的审美倾向在边塞诗创作中渐渐弥散,较有影响力的边塞诗作品中已经罕见“暴力美学”特征.究其原因,除唐帝国衰落和战争环境的变化以外,伴随着儒学复兴潮流回归的“诗教”观念亦是推动边塞诗审美转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