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生受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个别会出现惧怕、自卑、无能力、情感淡漠,悲观失望等现象,他们往往厌恶学习,在自卑自叹、自暴自弃、颓废彷徨中度日子。如何破解小学生孤独心理障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我曾任教过的一个学生小雯,她三年级时从不主动和同学说话,也不和同学一道玩,很少参加学校和班组织的活动。上课时,她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总是沉默;课间一个人坐在课桌前,在唉声叹气中打发时光;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不愿意请别人帮助。一个人常常独来独往,同学们都说她“不合群”,是一只孤独的“小羊羔”。根据小雯的这些表现情况,我认为小雯可能患有轻微的孤独症。她这样不主动与人交往的个性,使她在同学眼里显得孤僻古怪,令人不敢接近;而别人对她的态度又加深了她的孤独感,久而久之,她便习惯了独来独往,变成了孤独。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孤独通常伴有情绪和行为症状,他们往往厌恶学习,在自悲自叹、自暴自弃、颓废彷徨中度日子。有的会因无法忍受孤独的痛苦走上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道路;有的出现心理变态,有的受不了被集体孤独的痛苦而靠外面的“问题团伙”,滑入“问题儿童”。因此,帮助孤独的学生战胜孤独,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为了帮助小雯克服这一心理障碍,我决心从心理入手敞开她的心扉,医治她那创伤的心灵。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主动亲近 亲切鼓励
孤独的学生往往感到“自渐形秽”,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教师要主动亲近他们,偏爱他们,帮助他们。针对他们的某个方面的优点,鼓励、鼓励、再鼓励,让他们在鼓励中看到自己也有令人喜欢的地方,看到自己的希望,然后尝试成功。如一次,我看见她一个人在玩橡皮筋,我就主动和她玩,开始时,她显得很紧张、拘谨,但玩着玩着,她的话语不自觉地多起来。我对她说:“小雯,你真会玩橡皮筋,能变出那么多种花样,为什么不与同学一起玩呢?”,她小声地回答:“我不喜欢,我没有朋友,同学们不喜欢和我玩。”“你可以主动找他们玩。”我鼓励她说。她说:“我每次看到同学们开心地玩,高兴地谈笑,都想和他们在一起,但总开不了口,心里只有嫉妒和羡慕。”“你没有朋友,那平时节假日你喜欢干什么呢?”我继续与她交谈,希望在她封闭的人际关系上找到一个突破口。“我最喜欢唱歌。”她在兴奋中又流露出一种被同学遗忘的孤独感与自卑感。显然,这既是缺乏与人交流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交流的心理障碍。
二、培养自信 战胜孤独
心理研究证明:自卑是孤独学生的一个较显著的特征。而小雯由于生长在一个破裂的家庭里,父母的离异,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父亲因生意忙,很少照顾她。她的生活和学习得不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学习成绩渐渐下降,加上她长得比较胖,样子不太好看。因此,形成了闭锁心理。我想就小雯的情况来看,首先要帮助她在学习和生活上树立自信,是克服她自卑、孤独心理的关键所在。
于是我决定从小雯喜爱唱歌这闪光点出发,给她创造成功的机会,让音乐老师多辅导她练唱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让她参加学校的歌咏队训练。她练得非常投入,如痴如醉。老师在指导她唱歌的同时,还引导她积极地去体验音乐的魅力,有意识地在音乐的陶冶中融化她那孤独的心灵。一次举行主题班会,我让她为大家表演唱歌,在同学们千呼万唤中,她慢慢地走上了讲台,为同学们唱了一首动听的歌,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接着我宣布,让她代表班参加学校“六一”儿童节的歌咏比赛。她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我,并连声说:“老师,我不行。”我肯定地说:“你一定行!”同学们也异口同声说:“小雯,你一定行。”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参加了学校“六一”儿童节的歌咏比赛,并获得了全校第一名。以后,她又参加了恩平市少儿歌唱比赛获第一名,并被评上了市的“十佳”歌手。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与喜悦,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她那孤独的心灵在师爱和美妙的音乐熏陶中得到调节,得到平衡,得到融化。渐渐地,同学在羡慕中喜欢与她接触,与她一起玩乐。她也与同学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变成了一只快乐的“百灵鸟”。
三、适度赞扬 热情疏导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所以,赞美可以奇迹般地激励人,使人在生理、心理上都振奋起来。
有一次,我在批改小雯的作文时,尽管她写得不好,但我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了“有进步,请加油”六个字,她竟激动得晚上不能入睡,心里想着,只要加把劲,学习是会有进步的。上课时,提问她一些简单的问题,每当她答对了,我都会说:“你真聪明。”在教师不断鼓励和赞扬中,她的学习不断进步,学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全级前茅。
此外,我还安排她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少先队的活动,让她担任每周的升旗手,让她组织同学参与小公民道德实踐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同学一起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与老人促膝谈心,到山区与贫穷的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她与陌生的同学谈心、交往,参加一些节日的文娱汇演等活动。让她通过这些大型场面多与人接触,去掉对人际交往的羞怯感和恐惧感。
现在,经过老师的心理辅导与帮助,小雯变了,彻底地变了,变得自信、开朗和乐观,她开始热爱同学,热爱老师,热爱班集体,并热心为集体做好事,热心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热心与山区学校的同学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2002年,她还被评为广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标兵。
多年的德育工作,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这都是在播撒教师们的爱。对于教师们可能只是举手投足的瞬间,但是在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上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会改变她的一生。爱心是最好的雨露,用它浇灌的花朵一定最美最香,永不凋谢!
我曾任教过的一个学生小雯,她三年级时从不主动和同学说话,也不和同学一道玩,很少参加学校和班组织的活动。上课时,她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总是沉默;课间一个人坐在课桌前,在唉声叹气中打发时光;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不愿意请别人帮助。一个人常常独来独往,同学们都说她“不合群”,是一只孤独的“小羊羔”。根据小雯的这些表现情况,我认为小雯可能患有轻微的孤独症。她这样不主动与人交往的个性,使她在同学眼里显得孤僻古怪,令人不敢接近;而别人对她的态度又加深了她的孤独感,久而久之,她便习惯了独来独往,变成了孤独。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孤独通常伴有情绪和行为症状,他们往往厌恶学习,在自悲自叹、自暴自弃、颓废彷徨中度日子。有的会因无法忍受孤独的痛苦走上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道路;有的出现心理变态,有的受不了被集体孤独的痛苦而靠外面的“问题团伙”,滑入“问题儿童”。因此,帮助孤独的学生战胜孤独,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为了帮助小雯克服这一心理障碍,我决心从心理入手敞开她的心扉,医治她那创伤的心灵。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主动亲近 亲切鼓励
孤独的学生往往感到“自渐形秽”,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教师要主动亲近他们,偏爱他们,帮助他们。针对他们的某个方面的优点,鼓励、鼓励、再鼓励,让他们在鼓励中看到自己也有令人喜欢的地方,看到自己的希望,然后尝试成功。如一次,我看见她一个人在玩橡皮筋,我就主动和她玩,开始时,她显得很紧张、拘谨,但玩着玩着,她的话语不自觉地多起来。我对她说:“小雯,你真会玩橡皮筋,能变出那么多种花样,为什么不与同学一起玩呢?”,她小声地回答:“我不喜欢,我没有朋友,同学们不喜欢和我玩。”“你可以主动找他们玩。”我鼓励她说。她说:“我每次看到同学们开心地玩,高兴地谈笑,都想和他们在一起,但总开不了口,心里只有嫉妒和羡慕。”“你没有朋友,那平时节假日你喜欢干什么呢?”我继续与她交谈,希望在她封闭的人际关系上找到一个突破口。“我最喜欢唱歌。”她在兴奋中又流露出一种被同学遗忘的孤独感与自卑感。显然,这既是缺乏与人交流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交流的心理障碍。
二、培养自信 战胜孤独
心理研究证明:自卑是孤独学生的一个较显著的特征。而小雯由于生长在一个破裂的家庭里,父母的离异,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父亲因生意忙,很少照顾她。她的生活和学习得不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学习成绩渐渐下降,加上她长得比较胖,样子不太好看。因此,形成了闭锁心理。我想就小雯的情况来看,首先要帮助她在学习和生活上树立自信,是克服她自卑、孤独心理的关键所在。
于是我决定从小雯喜爱唱歌这闪光点出发,给她创造成功的机会,让音乐老师多辅导她练唱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让她参加学校的歌咏队训练。她练得非常投入,如痴如醉。老师在指导她唱歌的同时,还引导她积极地去体验音乐的魅力,有意识地在音乐的陶冶中融化她那孤独的心灵。一次举行主题班会,我让她为大家表演唱歌,在同学们千呼万唤中,她慢慢地走上了讲台,为同学们唱了一首动听的歌,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接着我宣布,让她代表班参加学校“六一”儿童节的歌咏比赛。她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我,并连声说:“老师,我不行。”我肯定地说:“你一定行!”同学们也异口同声说:“小雯,你一定行。”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参加了学校“六一”儿童节的歌咏比赛,并获得了全校第一名。以后,她又参加了恩平市少儿歌唱比赛获第一名,并被评上了市的“十佳”歌手。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与喜悦,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她那孤独的心灵在师爱和美妙的音乐熏陶中得到调节,得到平衡,得到融化。渐渐地,同学在羡慕中喜欢与她接触,与她一起玩乐。她也与同学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变成了一只快乐的“百灵鸟”。
三、适度赞扬 热情疏导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所以,赞美可以奇迹般地激励人,使人在生理、心理上都振奋起来。
有一次,我在批改小雯的作文时,尽管她写得不好,但我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了“有进步,请加油”六个字,她竟激动得晚上不能入睡,心里想着,只要加把劲,学习是会有进步的。上课时,提问她一些简单的问题,每当她答对了,我都会说:“你真聪明。”在教师不断鼓励和赞扬中,她的学习不断进步,学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全级前茅。
此外,我还安排她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少先队的活动,让她担任每周的升旗手,让她组织同学参与小公民道德实踐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同学一起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与老人促膝谈心,到山区与贫穷的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她与陌生的同学谈心、交往,参加一些节日的文娱汇演等活动。让她通过这些大型场面多与人接触,去掉对人际交往的羞怯感和恐惧感。
现在,经过老师的心理辅导与帮助,小雯变了,彻底地变了,变得自信、开朗和乐观,她开始热爱同学,热爱老师,热爱班集体,并热心为集体做好事,热心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热心与山区学校的同学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2002年,她还被评为广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标兵。
多年的德育工作,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这都是在播撒教师们的爱。对于教师们可能只是举手投足的瞬间,但是在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上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会改变她的一生。爱心是最好的雨露,用它浇灌的花朵一定最美最香,永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