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史实,结论,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35—02
腺题是: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答案:D
在我县暑期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班上,两位本地名师在讲座中提到高考历史的发展趋势,都列举了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第4题,用来说明高考考查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两人都说答案是C。高考结束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此题的疑问和讨论,说题难,学生叫苦连天,当然也有叫好的。这道题的答案是D,不是C,我在培训会上提出纠正,引起了争议。虽然最后大家找到了这道题的答案,证明我没有错,但是,大多数人对答案似乎仍不知其所以然,这引起我对这道题的思考兴趣:此题究竟有何奥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说难,而且又不知其难在何处?
好事的我又在网上进行了一番搜索,发现了许多对该题的解答,这里略举几例:
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李全伟老师做的试题解析,答案是C。新浪博客上江西赣县中学赖桂红老师对该题的解析,也是C,他解释说:这只能在A和C中选择,又以材料不充分为佳;这个结论只是依据一个材料,孤证不立,所以说“材料不充分”;但是精耕农业是小农经济的一大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历史风云网”的版主张月峰说:这道题在未见答案之前,个人认为应该是“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正确,结论合理”,但没有这个选项,大多数老师都认为C项算最合适的了,但不知为什么专家给的答案是D,绝大多数考生都选错了!
还有一个叫sunny-金后的网友解析,原话是:“我们在很多时候是先入为主,硬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塞到材料中去。细细研究一下材料,真的能够得出这个结论吗?恐怕未必。‘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这个结论的得出,恐怕要写上一部大块头的著作,所引用的史料那得看多少啊。既然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又怎么会结论合理呢?那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结论,而硬是要塞到和此结论不相干的史料中去,就像我们做论文一样,有些人犯了个很大的错误,先把题目想好,然后再去找史料,结果找了大半年,最后发现材料不够,写不下去了……第4题出得真的很成功,可以看出高考的走向是还原历史的真面目:求实、求是、求真、论从史出,史料结合。”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笔者就网友sunny-金后的解释,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首先必须解读材料,理解管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不理解这段话,就无法知道该题所示的结论是否合理。管仲的原话用现代白话翻译即是:“大凡治理国家最要紧的是,必须首先禁止商业,商业禁止了,就没有游手好闲的人,禁止百姓吃闲食,百姓则必然会去从事农业生产,百姓从事农业,则会去开垦农田,开垦的农田多了,粮食就会增加,粮食增加,国家就会富裕,国家富裕了,军队就强大,军队强大了,就能战胜别国,获得更广大的土地……”
材料中管仲只是强调要实行重农抑末的政策,并没有涉及“精耕农业的产生”问题。研究者的结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与材料是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吗?不是。因为材料强调的只是重农抑末,并没有说务农还必须精耕细作。这个政策也不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结论中还有“产生”这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也需注意。因为,春秋时期以前,我国农业已经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而那时并没有重农抑末的思摁。
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题目所说的观点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材料不能成为结论的充分证据,因此“结论不合理”。换言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之间不能画等号。
其实,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中国经济史研究》原主编李根蟠先生认为:“精耕细作萌芽于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而沟洫农业正是我国古代人民在改造黄河流域低洼盐碱地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上古时代的黄河流域从总体上看是半干旱的草原,但在河流两岸比较低洼的地区有较多的沮洳薮泽,形成气候相对温湿、植被相对丰富的局部生态环境。我国自原始社会末期起,农业向低平地区扩展,这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干旱的威胁,却面临着如何排水洗碱、把低洼地改造成良田的突出问题,古代人民用修建沟洫体系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沟洫系统从挖掘田间的排水沟——‘畎’开始,人们把沟土翻到田面上,形成长垄,称作‘亩’。人们在这种畎亩农田上实行垄作,它为条播和中耕提供了基础。我国中耕技术出现很早,商周时中耕就备受重视,当时出现了专用的青铜中耕农具一‘钱’和‘铸’,它们由于广泛使用甚至发展为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否实行中耕是中西传统农业重要的区别之一;日本学者称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中耕农业’,而与西欧的t休闲农业’相区别。中耕是以实行条播为前提的,而条播和中耕都是在垄作的形式下发展起来的。垄作、条播和中耕技术的结合,加上适当的密植,就可以形成行列整齐、通风透光的作物群体结构,使作物的生长由无序变为有序,这成为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最初表现形态。可以说,精耕细作农业技术首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产生于什么时候?李根蟠认为:“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是其主要标志”,“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技术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那么,专制国家又产生于何时?战国到秦汉。这就不多说了。再说,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的产生与专制国家的产生是什么关系?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决定了专制国家的产生,还是专制国家的产生决定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的产生?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关系。
为什么都说这道题很难呢?为什么很多教师都错选了C项呢?我认为,一是教师头脑里的结论太多。该题选项中的“结论合理”是个陷阱,我们一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结论,认为理解结论很重要,这样就容易忽视结论的史实依据。该题“某研究者”的结论如果应用于明清时期,是能够成立的,用于先秦时期就不成立。看到结论就先想到它的合理性,而忽视了材料和时代,这就难免产生错觉。二是教学必须要注重史实细节。精耕细作何时产生的?以什么为特点?后来的发展如何?这些基本史实如果能够充分注意到,正确地解答这道题也不难。教师注意到了,学生就能有清醒的印象,加上审题仔细,错误率就会下降。反之,基本史实不清楚,高考再变个花样,同样的错误还会重犯。怎样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责任编辑:任世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35—02
腺题是: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答案:D
在我县暑期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班上,两位本地名师在讲座中提到高考历史的发展趋势,都列举了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第4题,用来说明高考考查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两人都说答案是C。高考结束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此题的疑问和讨论,说题难,学生叫苦连天,当然也有叫好的。这道题的答案是D,不是C,我在培训会上提出纠正,引起了争议。虽然最后大家找到了这道题的答案,证明我没有错,但是,大多数人对答案似乎仍不知其所以然,这引起我对这道题的思考兴趣:此题究竟有何奥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说难,而且又不知其难在何处?
好事的我又在网上进行了一番搜索,发现了许多对该题的解答,这里略举几例:
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李全伟老师做的试题解析,答案是C。新浪博客上江西赣县中学赖桂红老师对该题的解析,也是C,他解释说:这只能在A和C中选择,又以材料不充分为佳;这个结论只是依据一个材料,孤证不立,所以说“材料不充分”;但是精耕农业是小农经济的一大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历史风云网”的版主张月峰说:这道题在未见答案之前,个人认为应该是“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正确,结论合理”,但没有这个选项,大多数老师都认为C项算最合适的了,但不知为什么专家给的答案是D,绝大多数考生都选错了!
还有一个叫sunny-金后的网友解析,原话是:“我们在很多时候是先入为主,硬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塞到材料中去。细细研究一下材料,真的能够得出这个结论吗?恐怕未必。‘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这个结论的得出,恐怕要写上一部大块头的著作,所引用的史料那得看多少啊。既然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又怎么会结论合理呢?那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结论,而硬是要塞到和此结论不相干的史料中去,就像我们做论文一样,有些人犯了个很大的错误,先把题目想好,然后再去找史料,结果找了大半年,最后发现材料不够,写不下去了……第4题出得真的很成功,可以看出高考的走向是还原历史的真面目:求实、求是、求真、论从史出,史料结合。”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笔者就网友sunny-金后的解释,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首先必须解读材料,理解管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不理解这段话,就无法知道该题所示的结论是否合理。管仲的原话用现代白话翻译即是:“大凡治理国家最要紧的是,必须首先禁止商业,商业禁止了,就没有游手好闲的人,禁止百姓吃闲食,百姓则必然会去从事农业生产,百姓从事农业,则会去开垦农田,开垦的农田多了,粮食就会增加,粮食增加,国家就会富裕,国家富裕了,军队就强大,军队强大了,就能战胜别国,获得更广大的土地……”
材料中管仲只是强调要实行重农抑末的政策,并没有涉及“精耕农业的产生”问题。研究者的结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与材料是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吗?不是。因为材料强调的只是重农抑末,并没有说务农还必须精耕细作。这个政策也不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结论中还有“产生”这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也需注意。因为,春秋时期以前,我国农业已经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而那时并没有重农抑末的思摁。
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题目所说的观点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材料不能成为结论的充分证据,因此“结论不合理”。换言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之间不能画等号。
其实,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中国经济史研究》原主编李根蟠先生认为:“精耕细作萌芽于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而沟洫农业正是我国古代人民在改造黄河流域低洼盐碱地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上古时代的黄河流域从总体上看是半干旱的草原,但在河流两岸比较低洼的地区有较多的沮洳薮泽,形成气候相对温湿、植被相对丰富的局部生态环境。我国自原始社会末期起,农业向低平地区扩展,这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干旱的威胁,却面临着如何排水洗碱、把低洼地改造成良田的突出问题,古代人民用修建沟洫体系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沟洫系统从挖掘田间的排水沟——‘畎’开始,人们把沟土翻到田面上,形成长垄,称作‘亩’。人们在这种畎亩农田上实行垄作,它为条播和中耕提供了基础。我国中耕技术出现很早,商周时中耕就备受重视,当时出现了专用的青铜中耕农具一‘钱’和‘铸’,它们由于广泛使用甚至发展为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否实行中耕是中西传统农业重要的区别之一;日本学者称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中耕农业’,而与西欧的t休闲农业’相区别。中耕是以实行条播为前提的,而条播和中耕都是在垄作的形式下发展起来的。垄作、条播和中耕技术的结合,加上适当的密植,就可以形成行列整齐、通风透光的作物群体结构,使作物的生长由无序变为有序,这成为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最初表现形态。可以说,精耕细作农业技术首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产生于什么时候?李根蟠认为:“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是其主要标志”,“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技术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那么,专制国家又产生于何时?战国到秦汉。这就不多说了。再说,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的产生与专制国家的产生是什么关系?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决定了专制国家的产生,还是专制国家的产生决定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的产生?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关系。
为什么都说这道题很难呢?为什么很多教师都错选了C项呢?我认为,一是教师头脑里的结论太多。该题选项中的“结论合理”是个陷阱,我们一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结论,认为理解结论很重要,这样就容易忽视结论的史实依据。该题“某研究者”的结论如果应用于明清时期,是能够成立的,用于先秦时期就不成立。看到结论就先想到它的合理性,而忽视了材料和时代,这就难免产生错觉。二是教学必须要注重史实细节。精耕细作何时产生的?以什么为特点?后来的发展如何?这些基本史实如果能够充分注意到,正确地解答这道题也不难。教师注意到了,学生就能有清醒的印象,加上审题仔细,错误率就会下降。反之,基本史实不清楚,高考再变个花样,同样的错误还会重犯。怎样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责任编辑: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