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朕”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i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是中华元典中第一部解释词义的工具书,收词语4300多个,其中表示第一人称的词有不少:“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朕”与“我”同,无特殊含意。据另一元典《尚书》中的记载,君臣间可以互相称朕,为臣的禹在为君的舜面前就自称朕。屈原在《离骚》写道:“朕皇考曰伯庸。”其中的朕也是自称。战国时代,普通老百姓的第一人称也用朕。
  “朕”成为皇帝的专用,始于秦朝。据《史记》记载,嬴政统一六国后,王绾、冯劫、李斯等人说:“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嬴政部分采纳了建议,他从“三皇”的称号中选了“皇”,“五帝”的称号中选了“帝”,此因他而始,故他是“始皇帝”,“朕”遂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东汉蔡邕说:“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尧曰:‘朕在位七十载’,皋陶与舜言:‘朕言惠可底行’,屈原曰‘朕皇考’,此其义也。至秦,天子独以为称,汉因而不改也。”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毛泽东言:六亿神州尽舜尧。《论语》中对三皇五帝皆直呼其名。从称谓上可以看出,中华的古圣今贤倡扬着一种平等意识。而且,上古先王的名称中连着他们的功绩,如燧人氏之发明燧火,有巢氏之构木为屋,包牺氏之于熟食,神农氏之于农业。那些被发明的生活器具、生产工具、自卫武器,无不记录着古圣先王对推进中华文明而做出的贡献。他们行而论道,身体力行,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他们不设置自己专用的“座驾”、“御道”、专用的称谓,尧、舜、禹为君时,天下大事由君臣议定,舜要求君臣关系如同手足,孔子孟子作为学人,不仅与诸侯同座而论,而且以指导者的口气教执政者要“仁政”,要“民为贵”。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