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在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技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环境描写中的点面结合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指的是对山川景致、自然风光等等的描写。在状物写景散文中,自然环境描写是文章的主体,通常称为自然景物描写;而叙事类文体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则是为人物和事件服务的,通常称为自然环境描写。这种描写常用于造设活动背景、交代时间地点、推进事件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间接抒情等,有时还可用于象征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由人的社会活动和具体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环境描写的范围大至城市乡村,小至房舍住宅;社会环境描写的对象可以是室内外的陈设布置,也可以是人物的各种活动、当地的社会风情等。社会环境描写常常和自然环境描写相互穿插,合而为一。叙事类文体中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和自然环境描写大致相同。
  环境描写中的点面结合体现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最富特征的“点”的详细描写和整个环境的“面”的概括描写的统一。
  例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环境,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作了“面”的概括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然后把特写镜头摇到“泥墙根一带”: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作者从听觉、视觉和味觉方面,分别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小动物以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植物展开详细的描写,写得有声有形有色有味。这样由面到点,点面相映,表现了百草园生活的“无限趣味”,同时也为下文叙写三味书屋枯燥乏味、长达七年之久的私塾生活作了很好的反衬。
  
  二、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
  
  所谓场面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展开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画面。场面描写既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内容的集中体现,又是描写、叙述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结合运用,因而又称“场面描述”。杨得志同志的革命回忆录《大渡河畔英雄多》(《红旗飘飘》第二集)中的第五部分,写的就是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场面。其中既有特定的环境(如汹涌的波浪,呼啸的子弹,子弹打起的浪花,炮火炸起的白烟等),又有人物的活动(我方强渡,敌方死守;又写了我方十八勇士、船工、岸上的同志、指挥员等各种不同人物的活动),而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把这场战斗写得既纷繁而又清晰,既惊心动魄而又脍炙人口,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场面描写中的“点”,是指对人们活动中的个别的人或事的详细描写;“面”,则是指对人们活动的总体概括叙述描写。例如巴金的叙事散文《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巴金选集》)中对瞻仰鲁迅遗容场面的描写,作者先从“面”上作了概括描述: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间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
  接着,作者选择“一个秃顶的老人”、“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一群小学生”、“一个杂志社的工友”、“一个盲人”、“两个穿和服的太太”等有代表性的“点”,勾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神态、动作,详细描写了他们沉痛悼念鲁迅先生的情景。例如文中对“一个盲人”这个“点”的描写: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把一只手扶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最后笔锋一转,又回到“面”上的概括叙述:
  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了出来。
  我的眼睛也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商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
  作者就是这样从面到点,又从点到面,极其充分地表达了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敬仰,烘托了鲁迅先生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其他文献
以四川麸醋为研究对象,从醋醅中筛选出一株产酸能力强的优势菌株,并对其产酸特性进行探索。采用平板涂布划线和平皿生化反应等传统分离方法对四川麸醋醋醅中的产酸细菌进行分
纳米氧化锌(ZnO)催化剂具有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光催化降解水体污染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适当的表面修饰在提高纳米ZnO的稳定性和分
全球产业链竞争已演变为零售巨头主导的产业链竞争,大型零售商在产业链整合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整合中,顾客价值和知识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型零售
近年来,教育部有关中小学生减负的禁令频出,各地相应的举措也陆续出台.然而,随着家校联系日渐紧密,在学生减负的同时,还有一批人也在呼唤“为自己减负”,他们就是白天忙于工
所谓“旁逸斜出”,其实是课堂上的一种插入艺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语文教学的主线而插入一个或几个由课文引出的“旁枝”,这样可以松动学生紧绷的思维之弦,使学生舒缓有度,又可以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有兴趣听,趣中促学,学有所获。因此,这种穿插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穿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旁枝”实现知识迁移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然而骇者  中语课本注为“(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笔者认为,此句是描写乡民哭叫受惊的情状,不是表现悍吏叫嚷惊扰的情景。因为前面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二句就已经写出悍吏来乡之后的呼喊惊扰。“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这种混乱和惊骇就是悍吏呼喊惊扰所造成的结果。《辞源》注:“哗,喧哗”,“骇,人受惊之意”(“公羊传哀公六年:诸大夫见之,皆哗然而骇”)。悍吏之“喧哗”与
在现今超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企业如何形成动态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从动态能力研究的理论视角看,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基于演化理论、基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