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w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呼吸道疾病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为蠊缨滴虫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依据。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随机对361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痰涂片及支气管灌洗液进行蠊缨滴虫检验,检出阳性患者117例。回顾性分析117例蠊缨滴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临床表现、蠊缨滴虫滋养体及包囊形态特点、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蠊缨滴虫检出率为32.41%(117/361),不同性别蠊缨滴虫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疾病患者的蠊缨滴虫检出率有差异(P<0.05)。患者均有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大多患者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所有患者漱口液离心镜检未发现蠊缨滴虫,痰液细菌培养100例无致病菌生长,真菌培养阳性11例,细菌培养阳性6例。肝肾功能、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检查有76例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发育阶段及其观察时视角不同其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乌贼鱼形、虱形、石榴形等多种形态;包囊呈圆形或不规整椭圆形,大小12~35μm,壁较厚,单层。50例随访患者经过半年随访后总的治愈率(无复发)为46.00%(23/50),复发率为34.30%(12/35)。结论蠊缨滴虫在环境不利于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可形成包囊,致病性降低,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变为滋养体,致病性增强,这是蠊缨滴虫感染者病情反复复发,病程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目前对于蠊缨滴虫的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利用RT-PCR技术检测VHA-c基因对高盐、水和ABA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所有的VHA-c基因都参与了V-ATPase的抗盐胁迫反应;在响应水胁迫的反应中VHA-c2、VHA-c4和VHA-c5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在ABA胁迫反应中VHA-c1,VHA-c2,VHA-c3和VHA-c4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提高,但是VHA-c1和VHA-c3基因只在早期的ABA胁迫中增加其表达量。
激励,是由激励价值、激励机制和激励功能构成的动态过程。如何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
报纸
吴昌硕写意画作l奎。墨妻望昊昌硕作I右/梅花图作雾听昊吴昌硕写意画作l奎。墨妻望昊昌硕作I右/梅花图作雾听昊吴昌硕写意画作l奎。墨妻望昊昌硕作I右/梅花图作雾听昊吴昌硕
<正>在党的所有纪律规矩中,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第一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重要讲话,提出的"七个有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贯彻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联合磁共振对烟雾病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DSA检查确诊为烟雾病的影像学资料。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和磁共振扫描检查,比较单纯CT和CT联合磁共
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专业方向,给出一定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学方法。
以对氟苯酚和3-氯丙酸为起始原料,用苄基三乙基氯化铵作为催化剂,经过相转移催化合成对氟苯氧丙酸。在合成对氟苯氧丙酸过程中探讨了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和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对
利用RAPD标记对来自春、夏谷区不同育种单位的23份谷子品种进行了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份品种的RAPD标记的多态性较低,13个引物共扩增出56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
研究了元宝草悬浮细胞生长及其金丝桃素类物质(金丝桃素和假金丝桃素)的代谢规律。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周期为18d,其中4~10d是对数期。金丝桃素类物质在10d达到46.06μg/g(DW),其含量增
从起源与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开发利用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芦荟的研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