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18合刊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r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期—17期—18期是合刊,所以本期數据都在16期中。
其他文献
随着阵阵的秋风,美丽而端庄的秋姑娘来了。她驱走了夏日的热浪,给人们带来了金秋的美好时光。秋天的天空碧蓝,清澈,秋天的阳光柔和,明亮。秋姑娘打开丰收的篮子,各种颜色从空中飘下来,秋天的大地立刻变得绚丽多彩。  秋天,树上的叶子开始变得金黄。田野里,金灿灿的稻谷、火红的高粱、黄澄澄的玉米、雪白的棉花丰收在望。  山坡上,熟透了的大红枣,小灯笼是的大柿子挂满枝头……农家儿女在收获的季节大显身手,格外繁忙
春雨之后,春草勃生。门外平地,一片青色,野花千百。开於草际,  草如锦,花如绣。兄弟携手至门外,兄谓弟曰:“此天然之饰物也。”  ——民国小学初级用《新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  一个想自杀的人走向河边,夕阳满江,山水妩媚。他突然想起许多年来妈妈和爱人对他的好,想到若他走后,她们的悲。他慢慢转身过来,重返尘世。除了大河夕阳,沒有人知道他曾有过生死一步,没有人知道那天走出低谷、一路向上的转身,不是驮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俗,相对于神圣的境界,它指人间或尘世;相对于高尚的境界,它指平凡或平庸;相对于高雅的境界,它指流俗或庸俗。但换一种思维,世俗还指接地气,有烟火气,算得上是一种别样的精彩或生活的妩媚。在世俗的维度里,也许神圣不过是一种虚幻,高尚的外衣下掩藏着虚伪,高雅可能意味着距离。  在生活的万花筒中,你如何看待“高雅”(“神圣”“高尚”)与“世俗”?请在准确理解材
“你同桌又没来?”我默然不知如何回答,桌边空荡荡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之间渐行渐远。  前桌传来的卷子一张接着一张,我一个人手忙脚乱,铺了满满一桌子。  “不好意思借用你一点地方。”不等你说话,铺天盖地的卷子将你的桌子堆得满满的。生性毛躁的我和总是不紧不慢的你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着青春期的小心事:隔壁班的男生总比自己班的帅气;老师们的外号总是层出不穷;草纸本上总有上课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有人说,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善良是优秀的品性,但一切不能因善良而失去原则。  有人在沙滩上见到一只被海鸥攻击的小海龟,便上前为它赶跑了海鸥,小海龟顺利爬回大海。可当这个人转身离开,却没见到身后倾巢而出的海龟被海鸥群屠戮的惨状。原来,那人顺手帮助的,是一只探路的海龟。  这个人善良吗?无疑
街道的墙上有则“寻犬启事”,主人描述:“它浅咖啡色,十三岁,身上短毛,已没了两边大牙,所以舌头常向外伸出。名叫冬冬,5月24日走失。”启事强调,“冬冬很温驯,不咬人。如有好心人收养了,请交回,定当重酬。”  为什么主人非要把它寻回?启事上写道:“本人已苦养13年。”  一般人用“抚养”,指保护、教育,手势温柔,满目情意。冬冬的主人也许是写错字了,不过从这个“苦”上,真的看到主人的痛苦。生离死别是人
最美一跪  受台风“利奇马”影响,8月10日清晨,杭州临安区暴雨中心市岭雨量站降雨238毫米。随后,一张老人跪着观测蒸发的视频截图在网上流传。这一幕中的主人公是81岁的周桂凤。她的丈夫姚匡胤是浙江有名的水文代办员,太湖源市岭是浙江省8大暴雨中心之一,水文报汛测报工作量艰巨,但姚匡胤代做代报的报汛工作可以做到全年无一差错。几十年来,每当台风暴雨时,夫妻两人就会通宵达旦,每小时精准向防汛水文部门报告。
漫画中凭借一支如椽巨笔一跃而起的清华毕业生凌空而降,即刻就站在了招聘榜的金牌位置,口中念念有词:“再不疯狂就老了!”真的感慨良多,是为那金光闪闪的城管职位的吸引力还是为青年人的择业观?是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还是为名校资源浪费严重?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青年人一句“再不疯狂就老了”似乎道出了如今社会上不具寻常思维、不走寻常路、不做寻常事的涉险心态。  “疯狂”的含义是什么?每个人都年轻过,但不是每个人
1.我曾无数次幻想大学生活,无數次思考自己的青春应如何度过,但从来没想到以技能改变人生。原来人生还有这样一种方式,精湛的技能可以让生命熠熠生辉。  ——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19岁的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选手宋彪斩获大赛最高荣誉阿尔伯特大奖。赛后,他如是说。  2.其实我有时候也有过困惑,为什么不能跟其他女生一样上班的时候穿着漂亮的裙子,而是只能穿着工作服。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铝西
1月23日,拾荒老人韦思浩的雕像在杭州图书馆向公众展出。这座铜质雕像由热心人士众筹,是老人的半身像,加上底座总高度为1.95米,身下是一摞报纸和书籍。  在中国人的文化叙事里,雕像与展览是十分神圣的符号。一个“拾荒老人”何德何能,让人们把雕像立在图书馆这种地方,而且还办了展览,这恐怕是很多人想问的。两年前,一篇《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报道,将76岁的拾荒老人韦思浩推进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