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静脉滴注致皮肤坏死10例原因分析与治疗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zjhzjh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多巴胺致局部皮肤坏死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应用多巴胺静滴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患者及经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2004)检索1990年1月~2004年5月应用多巴胺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和不良反应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10例皮肤坏死患者,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55.7岁。同一静脉滴注多巴胺(2~16μg.kg-1.m in-1),持续时间4 h~2d,静脉穿刺部位或沿该血管走行的局部皮肤先后出现红斑、水泡、坏死,坏死面积在1.5 cm×1.0 cm×2.0 cm~4.0cm×3.5 cm×3.0 cm。其中2例经植皮治愈,6例分别经苄胺唑林同一静脉滴注、苄胺唑林局部皮肤浸润注射、33%硫酸镁溶液、95%酒精溶液局部皮肤湿敷、红外线烤灯局部皮肤照射,1周后治愈,1例放弃治疗,1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多巴胺在周围血管持续静脉滴注可以引起穿刺部位局部皮肤的缺血、坏死。抗休克治疗时要考虑到休克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多巴胺药理学特性两方面的影响。最好选用深静脉,避免同一血管长时间给药。一旦穿刺部位皮肤颜色发生改变,局部应用扩血管药物注射,同时可照红外线烤灯。选择血管、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皮肤的情况、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很重要。
其他文献
为了因应市场日益增加的要求,运动控制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更优的能源效率、更多的功能、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整合性的需求不断增长,促使设计人员找寻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
目的研究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及癌抗原125(CA125)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97例CHF患者血清AFP、CEA及CA125水平,并对20
过去一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全球十大转换器厂商中,ADI公司一家的转换器市场份额比后面的九家市场份额之和还要多。而且,根据ADI公司高速数模转换器和隔离产品线总监ChrisJaco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高等性和职业定向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应制订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加强职业综合
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对龙川江流域1960—2008年径流量时间序列进行了多尺度周期性分析,通过小波方差确定径流序列的主要周期,并根据径流主周期对未来径流量变化进行了预测。结
西双版纳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男子接受佛寺教育成为傣族的一项重要传统。通过分析傣族佛寺教育为何能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佛教自身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