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教《爱如茉莉》想到的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fine_mis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解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如何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学艺术的提升。而对于“教什么”的根本问题却视而不见。王荣生教授曾说过:“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如果连“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都不甚了了,还谈什么教学艺术的提升?可见,“教什么”远比“怎么教”要重要得多。明确了“教什么”,才能做到学有目标、教有方向,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为大面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结构形散神聚,语言富于文采,意境优美深邃。在现行小语教材中,散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本册教材共有27篇课文,其中诗歌类4篇,散文类23篇。可见,散文是教材课文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成了许多老师教学上的困惑。
  散文究竟教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入教材的散文,大多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有的语言优美,有的结构独特,有的内涵深刻。怎样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呢?仔细品读这些课文,我们会发现,每一篇散文都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或明或暗,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有的要仔细研读才能发现。有的是叙事线索,有的是情感线索。如果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沿着这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优美意境,既能体现文体特点,突出学习的重点,聚焦核心问题,又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和文本对话,使课堂不再松散、拖沓,提高了散文类课文的学习效率。
  二、课例描述与思考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课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近日,我参加教研活动,三次执教《爱如茉莉》。三次执教,三次改进,三次提升,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一些深入思考,逐渐理清了散文类课文“教什么”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
  1.找线——明晰文章线索
  散文虽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所要表达的主题却必须明确而集中。也就是说,散文的内容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我们以前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一般将着力点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上面,当然这也是必须的。我们在学习散文时,要引导学生从看似散乱的材料中找到贯穿全文的主线,帮助学生明晰文章的主线,从总体上把握全文,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在第一次解读文本的时候,考虑到是课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许多细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这一特点,我首先从解读课题入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对爱的理解:“我们心目中的爱又是怎样的呢?谁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心目中的爱。在学生的心目中,可能有如玫瑰一般烂漫、浓郁的爱,可能有如大海一般宽广、无私的爱,与课文茉莉般的爱形成很大的反差,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现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到文中捕捉爱的细节,寻找真爱的足迹。在教后评议时,许多老师认为,课题中的“爱”字揭示了课文的线索、内容。作为一篇散文,要首先引导学生明晰文章的主线,将课文中散落的珍珠穿成串,才能体现文体特点,使散文的学习紧凑、有效。
  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后,我对课文再次进行了深入研读。为了帮助学生明晰主线,我从解读课题入手,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在引导学生了解课题意思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边读边思考:妈妈说爱就像茉莉,映儿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爱怎么会像茉莉呢?文中对于茉莉的描写有好几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在学生初读交流的时候,我及时引导学生品读体现茉莉特点的词句,用四字词语归纳茉莉的特点。在品读这些词语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茉莉“平淡无奇”的特点,为下面感受茉莉般的真爱作铺垫。这一设计,始终紧扣“爱如茉莉”这一主题,用这一情感主线串起全课,不断让学生体会“爱如茉莉”的“如”,感受茉莉般的真爱。明晰主线,学生便于操作,学得轻松,真正实现了利教便学。在后面的两次执教中,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整堂课教学流程清楚,删繁就简,重点突出,对“教什么”定位准确,直接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了课文的文体特点。
  2.抓点——品味关键词句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清新明丽,生动活泼,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学习散文,就是要引导学生紧扣主线,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主线的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让学生借助主线,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这就要求教者在课前预设时,要能及时发现这些散落在文中的体现文章主线的“珍珠”,用主线把它们串连起来。我们要求教者在备课时要紧扣课文的一条主线,布设一个个动态的生长点,形成与文本对话的立体网络,构建立体、多元的生命课堂。
  在第一次执教《爱如茉莉》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真爱,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全文,并用“爱是 ”的句式概括文中真爱的细节。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回忆身边的人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对真爱的认识。应该说用“爱是 ”的句式贯穿全课,设计巧妙;回忆身边的人关爱,读写结合。但散文语言的特点学生没有深入体会,没有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简洁质朴、清新明丽,没有读懂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后面的句式训练、读写迁移,也就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了。
  于是,我对课文进行了再次细读。我从课文的语言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咬文嚼字,以点带面。通过品读这些平平常常却又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读懂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深情。在品读课文6—8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虚弱”“记住”“直奔”等关键词语,咬文嚼字,反复品读,读出文字背后浓浓的爱意。学生从“虚弱”体会到妈妈关心爸爸胜过关心自己,从“记住”读出了真爱就是一种约定,从“直奔”读出了真爱就是一种牵挂。学生通过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这些平淡朴素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真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在品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从“紧握”这个词能看出爸爸对妈妈非常关心,以至于晚上睡觉的时候随时注意妈妈是否醒了;从妈妈“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可以看出妈妈很幸福,从“悄悄地”“探”感受到初升的阳光也被爸爸妈妈相互之间的爱打动了。品读关键词语,丰满了课文的主线,也丰富了人物形象。学生在品析关键词语中,进一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   3.布面——感受优美意境
  散文意境深邃,借助想象与联想,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学习散文,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散文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充分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在第二次执教过程中,我从课文的语言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如在品读课文6—8自然段,抓住“虚弱”“记住”“直奔”等词语,体会爸爸妈妈之间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爱。由于是逐词逐句体会感悟,学生学得支离破碎,完全没有进入情境。
  在第三次执教过程中,我吸取了前面的教训。本文主要通过许多细节描写表现爸爸妈妈的真爱,其中比较集中表现爱的细节就是“直奔图”和“熟睡图”。因此,我从课文的这一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主要创设“直奔图”和“熟睡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着力捕捉爱的细节,寻找爱的足迹。如在感受“直奔图”时,我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配乐范读课文6—8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语言文字,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去寻找爱的足迹。学生从妈妈病了,还牵挂着爸爸,想着煮饺子给爸爸吃,体会到妈妈对爸爸的爱;从“记住,要等到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可以看出妈妈不想让爸爸知道,不想让爸爸担心;“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虚弱”“记住”“直奔”反复品读,读出文字背后浓浓的爱意。学生从这些平淡朴素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真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在感受“熟睡图”时,我采用了画面出示与感情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先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品读课文第9自然段,捕捉爱的细节,感受茉莉般的爱。在此基础上,抓住“紧握着的手”“恬静的微笑”等爱的细节,引读“熟睡图”:“因为有爱,睡梦中爸爸依然紧抓着妈妈的手——……因为有爱,病痛中妈妈脸上挂着恬静的微笑——……”为了更深刻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我还设计了剧情扮演、情境独白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练习说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两人在内心默默地向对方述说着,爸爸伏在床沿边,心里默默地说 ;妈妈望着床沿上的爸爸,心里默默地说: 。”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更深刻地感受父母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此时,在温馨的音乐声中,再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那温馨美好的一幕,可谓水到渠成。
  三次执教《爱如茉莉》,我对散文类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引导学生从散文的特点出发,明晰文章线索,品味关键词句,感受优美意境,准确选择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刘吉才,高邮实验小学,225600)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于敏,改革先锋、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长期隐姓埋名、驻守大漠,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金怡濂,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还有梁思礼、周尧和、王越以及周南、资中筠……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用毕生诠释了“勤朴忠诚”,使得他们与一所学校和一段苦难紧紧联系在一起。1937—1945年,他们先后就读于天津耀华学校,师从于赵天麟、田崇厚、何作艇、刘迪生、钱
本刊讯(记者徐德明)5月28日、29日,天津市河东区教育系统2020年新党员“筑基”培训班举办。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此次培训采取“云课堂”视频直播和播放录播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河东区教育系统46名2019年发展的新党员参加。本次培训课程涉及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方面,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和长征精神,内容饱满厚实,更加贴近党员干部的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时代性和
摘要:高品质的学校课题研究要有基于学习的研究组织,有基于专业的研究方法,有基于实践的研究内容,有基于任务的研究模式。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以高品质为目标,创新研究组织,成立了“课程研修中心”,在研究过程中融合教育的实践需要,采用专业的研究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朱棣文小学;课题研究;课程分析;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
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便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育质量。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惧怕或者厌恶数学,缺少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数学教师提出丰富数学教学课堂,组织数学活动课的想法,通过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探究活动、思考活动,让学生动手,也动脑,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究,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一、数学活动课的积
每每看到皎洁的月亮,思绪总会把我带回几年前与古诗初次相遇的那个仲夏夜。那天晚上,爷爷坐在院中的摇椅上,嘴里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趴在爷爷腿上的我好奇地问:“爷爷,您在说什么呀?”   “我在背诗。”   “为什么背诗?”  爷爷一边轻抚着我的头,一边对我说:“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感受。”   “爷爷,我也要学诗,我也要学诗!”我迫不及待地說道。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说数学活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素质等个体差异明显,教学难度大  说数学活动作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活动方式类型单一,未能全面覆盖高中数学知识体系  教学活动是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日常情况创建的一种教学活动,并且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巩固或学习相关的知识。高效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数字化学习背景下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课前学生自学教师布置的微视频课程内容,完成自学任务单;课内师生将学习成果展示分享,通过合作探究解决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天津中学语文学科组在翻转课堂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翻转课堂模式要求教师注重自学内容设计、自学指导和自学监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世界不见得都是美女,所以长得不美不要紧,只要掌握几个要点,事情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绝望……    技巧一:你成为他的“心灵鸡汤”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例子,明明长得不算出色的女生,偏偏追她的男人一大堆,而圈子里最漂亮的那个女生却叫好不叫座,乏人问津。  要俘获男人的心,可不是变成天仙大美女就OK了,对男人而言,“美”可能是T型台上穿高跟鞋和迷你裙的模特儿,以及杂志封面上遥不可及的美人,或者影碟里的性感
在抓实制度建设的同时,为表彰先进,本市各区教育局切实抓好师德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在媒体、网络、自媒体上对师德先进的教师进行广泛宣传。和平、津南、北辰、宝坻等区纷纷利用微信公众号,刊登优秀教师师德事迹,宣传师德先进个人的育人经验,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和平区教育局紧紧围绕“敬业、爱生、奉献”这一主旋律,以“整体推进、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多元评价”为原则,以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为载体,夯
小学阶段的各门功课中,数学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对相关概念认知不足、课中及课后训练量偏少以及学习兴趣低下等因素,成为数学领域的学困生。长此以往,严重滞后于正常的教学进程,不仅影响到班级与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他们智力发展的空间,严重挫伤其自尊心,对今后的全面发展造成极大障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