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宏睿:从设计师到民艺保护者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9538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林芝有了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大地区”的想法,开发本地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成了前期筹备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但林芝的生态旅游如何前行?珞巴族服饰、藏香、藏纸……这些林芝地区独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怎样在“生产性保护”的路上传承下去?作为独立设计师的盖宏睿接下了项目整合的担子,从北京来到西藏,长期扎根在林芝,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保护并传承“非遗”项目、传统技艺,设计、制作带有独特地域色彩的产品,并将它们带出林芝,走向更宽广的市场。
  从“土泥”来,到西藏去
  盖宏睿,最早学油画。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得到了为“探索”频道拍摄民间手工艺人的机会,有3年的时间都在做中国民艺的记录调研。手艺人的专注与踏实让她感到安宁,也让她目睹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之间,无论设计、实用性还是运作模式的断层。
  一开始,盖宏睿选择在山西丁村进行尝试:在这个有大量明清四合院留存的晋南村庄,妇女们有着织、染、绣、缝的手工技艺。她成立了一间名叫“土泥”的工坊,将曾经闲时热衷于打麻将的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完成生产,自己则在北京的工作室负责设计和销售。回想起这段经历,盖宏睿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和没有经过训练的工人沟通,让她们能够按时、按标准交付订单。“我会发图案给她们,慢慢恢复手工制作的能力,接着把她们绣的‘废品’全买回来。大约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培养出16位姑娘,‘土泥’品牌手工部分制作就从这里开始。”
  经过10年的运营,“土泥”成为成功的小众品牌。“我的客户是平时不太买东西的人,他们懂得地球资源有限,因此节制消费。但每次要买,一定选择质量上乘又耐用的产品。”“土泥”的产品主要是手工布包,在台北诚品书店和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商店出售。“那些和你情感、想法相似的人最后找到了你设计的东西,就像对上了暗号,感觉很奇妙。”
  “土泥”的运作属于个人行为,来到林芝之后,盖宏睿所处的是另一番新天地。从2012—2015年的3年时间,她扎根在林芝,全身心投入到田野调查中,梳理当地手工艺的传承脉络,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符合现代人需求和审美的产品。但她并不急于零散地售卖,而是想继续帮助政府为这些产品搭建一个网络销售的平台,客户可以看到每种手工制品的数量,随时下单。现在的产品有竹器、织物、藏纸和藏香4种,一旦开始市场化的运作,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选择远远不够。
  盖宏睿还计划让更多有手工传统的村庄参与到制作中,“非遗”产品也逐步囊括更多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方,往往是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因为‘非遗’恰恰是人与自然相对抗时产生的智慧。”盖宏睿团队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林芝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并不是发展‘非遗’项目的理想场所。但没有关系,当地政府对外来人才的重视也同样重要。”
  把林芝当成实验样本,盖宏睿从最初寻找手工艺项目,到摸索机器与手工生产相结合,再到为不同类别的产品设定产量。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随时总结经验,唯有如此将来才有推广的价值。
  隐藏起来的设计师
  在盖宏睿考察的所有手工艺中,林芝地区属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工布藏族服饰技艺和米林县珞巴族服饰技艺是两个亮点。但刚开始,盖宏睿却觉得项目不可行。因为,村民做衣服的羊毛来自本村的绵羊,不仅数量有限,手感也比较硬。加上村民们都用土方法染色,发酵时间长,无法保证质量。但使用化学染料是盖宏睿坚决不允许的,那会对林芝的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突然想到:“林芝有个毛纺厂,已经倒闭了20多年,但厂房还在,要不要去看看?”
  八一镇的老人都记得毛纺厂,这里曾经是上世纪60年代内地最大的援藏项目。鼎盛时期,有接近2 000名职工,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商业局统购统销,但却在90年代被废弃、转让。盖宏睿看到工厂的时候,房子都已经出租给小卖部、超市和普通百姓,整个厂区被人和杂物挤得杂乱不堪,厂里只剩5台纺纱机器以及一些染色设备,所幸还能运转。为了让毛纺厂恢复往日的生产,避免厂房永远不被挪作他用或者拆毁,盖宏睿从文物局那里为毛纺厂争取到了旧工业遗址类型的文物保护。
  “工业生产有规范体系,很容易恢复。并且这里还有质量非常好的老机器和一批愿意回来工作的老员工。”五间厂房被改造一新,停了20多年的机器也重新轰隆作响。羊毛的问题最后也得到顺利解决,盖宏睿每年在山南地区进行收购,只要绵羊下颌至喉部的软毛。毛虽柔软但纤维却很短,容易断。于是盖宏睿又向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请教,在羊毛里加入少量的水溶纤维。“就像睫毛膏,给纤维拧成纱线时搭了座桥。整个西藏其他纱线最细密的是14支,我可以做到21支。”
  盖宏睿打算沿用在丁村时使用过的瑞士植物活性染料,但林芝地区海拔高、沸点低、水质硬,使得之前的经验无法照搬。幸好有毛纺厂原厂长陈吉华的帮忙,“盖老师给了我20种颜色,说如果配不出来,项目就不能落户。我以前学的化学染色,第一次接触植物染,你想我压力有多大?”盖宏睿选择的颜色全部来源于她在藏区观察到的色彩。“这些颜色都是3种甚至5种不同染料拼配而成,比例需要反复试验,差别只在几毫克,单是鼠灰色就折腾了几百次。”现在,陈吉华的色卡上已经有78种颜色了。盖宏睿专门请来植物学家给这些颜色命名,于是有了“柳条杜鹃花”“江孜沙棘”“多刺绿绒蒿”……它们都是属于西藏的颜色。
  毛纺厂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毛线,让才召村珞巴族的姑娘们可以心无旁骛地织布创作。她们织出来的千变万化的图案让盖宏睿赞叹。“织机的综框只有一片,得靠手拨动织机上的小竹棍子把线挑出来得到纹样。她们每天靠感觉、心情或者周遭事物的灵感纺织图案,每次织的都不太一样。我要是觉得哪个好,想让她们重复织一个,立刻就变得僵硬,不鲜活。因为一规定图案,她们就没有了激情。”盖宏睿能做的就是当一个“隐藏起来的设计师”。而在工布藏族的真巴村,又是另一番景象。“她们靠机器控制织布料,所以布料质地紧实,尺幅也很大,长度能在18~20米之间。”盖宏睿说,这样的织物很适合做成小包和沙发套一类的用品。   最终,盖宏睿和她的团队在林芝建设的纺织传习项目包含三个层次,形成了有趣的金字塔结构:最顶端是才召村珞巴族的纺织工坊,完全手工;中间是真巴村的纺织加工点,手工加机器;最底端是毛纺厂的生产基地,全都是机器生产。
  少量生产,留存技艺
  有些技艺传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带徒,凭借一己之力又无法大量制作,那应当如何实践文化部非遗司倡导的“生产性保护”?盖宏睿直言,金东藏纸是她做得最辛苦的一个项目。
  1 000多年前,在金东乡康玛村后半山腰一个叫“卓”的地方,泉水质轻、纯净,是理想的造纸用水,于是在那里建造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座纸币造纸坊。康玛纸坊遗址毁于1959年,由于无人管理,土石建筑和造纸工具均遗失殆尽。2006年,金东藏纸成为自治区级的“非遗”项目,当地政府想恢复这项技艺,选中了一位叫加理的本地女孩子做传承。
  盖宏睿遇到加理的时候,她正在工坊里做着五颜六色的纸灯,就像云南丽江或者尼泊尔小店里卖的纪念品。盖宏睿教育她,“你是做纸的手艺人,就老老实实把藏纸研究好。”她带着加理一起四处寻访周围村庄在造纸坊工作过的老人,从工艺流程上进行技术规范。最后在东秀村找到83岁的巴吉,尽管老人已经双目失明,但对工艺的叙述却最清晰。盖宏睿将老人口述的录音整理后交给加理,让她根据老人的记忆改造原先造纸的方法,反复摸索。每次加理都会把完成的纸拿给老人,请她摸一摸、听一听,接着继续下一步的改进。
  金东藏纸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备料、制浆、浇造和晾晒4个阶段,其中仅备料就要经过砍伐、剥皮、去皮、煮料、捣料等十几个步骤,平均每天只能做一张45厘米×45厘米大小的纸。造纸原料的枝条共有两层树皮,要去掉外层的黑皮和次层的青皮,剩下洁白的净皮再进行切割。哪怕只有一丁点树皮的残留物,都会影响纸张最后的颜色。而捣料也是漫长的过程,为了让纸张具有最佳的韧性,需要手握木槌敲打纸浆四五个小时。盖宏睿让加理每次捶打都记录下时间和最后纸张的效果,反复做了一年多的试验,最终制作出了韧性和手感都很好的藏纸。
  金东藏纸无法大规模生产,不仅是制造过程繁琐,也和造纸原料稀少有关。“吉薪树的植被并不丰富,限定每年只有150千克的砍伐量。”盖宏睿说。这样的产量就意味着不能将金东藏纸做成廉价商品。她联系了一些艺术家,问他们愿不愿意订购藏纸做画纸,有位上海的版画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严格控制质量、产量与环境三者的比例关系,不盲目生产制作,而是让设计师、艺术家参与其中,提升产品附加值。生产者有积极性,手艺也就能保存、传递下去。”
  盖宏睿不懂藏语,但在西藏生活的3年时间里,她对经手的每一门技艺,都认真去了解、学习,还要在技术上进行解构。传统藏族织机只能平织和斜织,纺织有局限,盖宏睿就改良纺织机,根据要求定制设备。她从不要求村民离开土地,而是将工坊设在各个村落里,妇女们可以随意安排工作时间。她也不干涉织造的纹路和图案,而是让村民自由发挥。她坚持保存传统的习惯,用新的思维去开拓市场。她认为文化的跨度不应该也无法通过资料去了解,只能是在一个地方待很久,久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搜索、采集、感知文化的气息。
  “我跟藏族、跟珞巴族姑娘最大的不同,就是我有非常大的局限,曾经在系统的教育体系里学习,已经缺乏她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一直以来,盖宏睿只做记录。“设计应该隐藏在文化背后,我只要训练自己认识美的能力就可以了。”
其他文献
本刊讯长期致力于教育地产和艺术地产开发事业的四川园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系国家二级资质房产开发企业,四川省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50强。从2001年成立至今,该公司先后成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