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5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创业板推出工作按原计划执行,并未推迟。这是对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流传的创业板将暂缓推出的明确表态。对此,市场给予了热烈回应,沪深股市创投概念股受到追捧,龙头股份(600630)、复旦复华(600624)、紫光股份(000938)、力合股份(000532)等纷纷涨停。
看来,虽然对创业板的推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在经过社会各界10年之久的千呼万唤之后,创业板的推出已是大势所趋,也是一个基本共识。或许未来还会有一段时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但“闪亮登场”肯定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应当说,形势发展到今天,在推出创业板这件事情上,已不再存在还没有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说还有一些影响创业板推出的因素的话,那这个因素主要是来自各方面人士对于创业板推出后的担心。特别是在近期主板市场大起大伏,股民心态极不稳定的背景下,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考虑到创业板本身的特点,这种担心乃至担忧也显得很有必要。与主板相比,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经营风险更高、业绩不确定性大,易大起大落;同时由于公司规模和市值都较低,股价被操控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回顾主板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甚至现在就可以下结论说,创业板推出后,很难避免股坐被人操控的可能。
根据发达国家创业板的演变轨迹,经过初期炒作,创业板的成交可能日渐清淡、流通性不畅。另外,退市风险以及财务欺诈、内幕交易等诚信风险在创业板引起的风波也会更大。
归结到一点,推出创业板不难,难的是怎样引导理性投资,避免投机资金对创业板的过度炒作。其结果,就是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导致整个市场毁于一旦。
对于这些担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等到与创业板有关系的所有措施、规章、制度、法律、体系、组织、文化、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环境都完美后,再推出创业板,那样才能真正实现创业板的初衷。
这种理想当然是完美的,也很吸引人,但错在不太现实。实际上,这种对于完美的追求,并不限于创业板,而是广泛存在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层面,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按照钱穆先生的分析,在中国人一般思想里,似乎均认为宇宙(此指自然界)乃至世界(此指人生),形上及形下,一切运行活动,均该有一个规矩准绳,而且也确乎有一个规矩准绳在遵循着。这里所谓的规矩准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标准,也就是目标、理想,即古人所说的“道”。比如古人谈到的“有道明君”,就是指符合儒家标准的君主。如不符合标准,那就是“无道昏君”了。
这种对于标准的坚定和执着,构成中国人心理思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达不到标准,人们就宁愿选择放弃,而不愿意在不完美的状态下,通过持续努力去逐步走向接近完美的状态。当然,这种思维在实际中行不通。实际上,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股票市场之一的美国股票市场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股份操纵、欺诈、内幕交易等问题。从安然到世通,这都是震惊世界的丑闻,更别提正在暴发的次贷危机了。立足实际,在问题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思路。那些看似完美无缺的理想,在实际中很有可能根本行不通。虽然中国的主板市场直到今天都不完美,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一直等到今天再推出中国的主板市场,它会比原来更完美吗?
当然,承认创业板的不完美,绝不意味着放纵。吸收世界各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经验,尤其是中国主板市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加强监管,给社会各界一个最接近完美的创业板,仍然是监管部门的主要目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