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试图通过打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顶层设计,建立跨学科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构建集教学、实践、科研于一体的全方位的研究性教学体系,打造科教融合的教学生态环境,创新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等途径突破研究性教学发展的瓶颈,实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齐宁(1980- ),男,山东梁山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工程。(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6-0051-03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国外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中取得了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性教学实施探索,初见成效。2005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文件,明确提出大学“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坚定了高等教育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决心。据此,很多高校都开始全面践行研究性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推崇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研究性教学的思想起源于18世纪。当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天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美国很多大学把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采取了多元化的探索来推广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尽管学者们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出一些共同点:研究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良性建构过程。研究性教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研究性。研究性教学特别强调在教学活动中研究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寓研究于教学中,把研究作为教学的主要途径,在研究过程中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在研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开放性。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活动主要限制在课堂和实验室,课堂和实验室是剧场,教师是剧场的唯一主角。这种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其结果自然是禁锢住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的开放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知识载体,教师要更多借助信息媒介,通过网络收集学科前沿知识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第二,教学媒介的开放性。教学演示工具要将黑板与计算机多媒体有机融合,并让学生去实习基地、工作单位进行学习。第三,教学理念的开放性。要求教师时时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动态,掌握最新学科前沿知识。
3.实践性。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性,一是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指教师的自我完善途径源于教师的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要求。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实际上,教师长期身处教学一线,可以通过自身教学知识、经验与技巧的不断总结,在反思教学中建立一套自己的教学理论,进而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升华。这种围绕教师自我构建所展开的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4.探索性。实施探索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可以有效转换师生角色,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性学习也叫探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探索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学习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自主性。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他律变为自律、由消极变为积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6.参与性。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弱化师生身份有别的平等与热烈的探索研究氛围。其宗旨是要将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变为双向、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要想研究性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就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二、当前高校推动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研究性教学需要教育者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付出更多的精力,还需要受教者的积极参与和行政部门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教育部号召推动研究性教学十几年来,很多高校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仍在路上,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推动研究性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灌输性、效率性等特点,不具有学术性、研究性等特点,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放弃原有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改革。考虑到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付出的成本,改革的主体往往选择成本较低的改进原有授课方法的形式来推动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但只做一些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是设立几门研究性课程,很难支撑教育状态的根本改变,并不是真正触及灵魂的改革。
2.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有限认知阻碍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进展。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被验证为正确的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师是复制转述课程内容的载体,认真负责的教师容易取得好的授课效果。一项针对研究性教学现状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0%多的教师认可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并有意愿开展研究性教学,还有30%多的教师认为研究性教学根本不可行。即使这50%多的教师认同了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学授课模式的影响,他们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树立“为人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限制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齐宁(1980- ),男,山东梁山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工程。(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6-0051-03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国外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中取得了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性教学实施探索,初见成效。2005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文件,明确提出大学“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坚定了高等教育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决心。据此,很多高校都开始全面践行研究性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推崇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研究性教学的思想起源于18世纪。当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天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美国很多大学把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采取了多元化的探索来推广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尽管学者们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出一些共同点:研究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良性建构过程。研究性教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研究性。研究性教学特别强调在教学活动中研究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寓研究于教学中,把研究作为教学的主要途径,在研究过程中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在研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开放性。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活动主要限制在课堂和实验室,课堂和实验室是剧场,教师是剧场的唯一主角。这种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其结果自然是禁锢住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的开放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知识载体,教师要更多借助信息媒介,通过网络收集学科前沿知识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第二,教学媒介的开放性。教学演示工具要将黑板与计算机多媒体有机融合,并让学生去实习基地、工作单位进行学习。第三,教学理念的开放性。要求教师时时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动态,掌握最新学科前沿知识。
3.实践性。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性,一是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指教师的自我完善途径源于教师的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要求。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实际上,教师长期身处教学一线,可以通过自身教学知识、经验与技巧的不断总结,在反思教学中建立一套自己的教学理论,进而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升华。这种围绕教师自我构建所展开的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4.探索性。实施探索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可以有效转换师生角色,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性学习也叫探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探索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学习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自主性。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他律变为自律、由消极变为积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6.参与性。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弱化师生身份有别的平等与热烈的探索研究氛围。其宗旨是要将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变为双向、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要想研究性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就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二、当前高校推动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研究性教学需要教育者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付出更多的精力,还需要受教者的积极参与和行政部门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教育部号召推动研究性教学十几年来,很多高校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仍在路上,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推动研究性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灌输性、效率性等特点,不具有学术性、研究性等特点,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放弃原有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改革。考虑到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付出的成本,改革的主体往往选择成本较低的改进原有授课方法的形式来推动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但只做一些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是设立几门研究性课程,很难支撑教育状态的根本改变,并不是真正触及灵魂的改革。
2.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有限认知阻碍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进展。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被验证为正确的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师是复制转述课程内容的载体,认真负责的教师容易取得好的授课效果。一项针对研究性教学现状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0%多的教师认可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并有意愿开展研究性教学,还有30%多的教师认为研究性教学根本不可行。即使这50%多的教师认同了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学授课模式的影响,他们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树立“为人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限制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