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千万”的肯否不对称及人称数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ala7788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千万”有两种词性,一种是数词,可分别表示概数(如“千万朵牡丹竞相开放”)和确数(如“全市人口约一千万”);另一种是副词,表示“一定、务必”。作为副词的“千万”包含着说话者强烈的主观情态,因此可以看作情态副词(modal adverb)。本文拟谈一谈有关副词“千万”的两个问题。
  一、“千万”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情态副词“千万”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这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但是在这种对称的背后潜藏着更为明显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本文基于2633万字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到副词“千万”634例,其中用于肯定句的有100例,用于否定句的有534例,肯定和否定所占比例分别为15.77%和84.23%。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可见一斑。“千万”用于肯定句时多和助动词“要”搭配,在100例肯定句中有23例。在“千万”用于否定的句子中,后跟“不”的253例,后跟“别”的281例(含1例“勿”),二者比例分别为47.38%和52.62%,基本持平。但是,不管副词“千万”用于肯定还是否定句,它出现的句法环境基本是祈使句,这从很多句子中含有感叹号和语气词等祈使标记的现象就可看出。在这一点上,与“千万”语义相近的副词“万万”却没有这样的限制。正是因为“千万”常用于祈使句,所以,后面不能出现用于完成态的否定标记“没(有)”。“万万”不受此限,可以用于指过去,常与“没(有)”搭配使用,如在同一语料库中检索到“万万没”76例,“万万不”56例。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我们发现一个特例,即“千万”和“没”搭配。如下:
  (1)但千万没想到就在这时候五哥和爸爸由西边驾着一片木板摇摇晃晃而来。(《读者》)
  通过语感和对周围人的调查,都认为该句的“千万”当用“万万”。该特例不影响上述的分析及结论。
  二、“千万”与人称数
  情态副词“千万”与人称代词的搭配使用也存在不对称性。如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第三册下)在解释“千万”的用法时,特意指出“注意:‘千万’不能用于第一人称作主语的句子”。[1]现代汉语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言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2.6亿字)对此做了调查,结果统计到“你(们)千万……”537例,“我(们)千万……”81例,“他/她(们)千万……”69例。如:
  (2)从山区考上大学不容易,你千万别辍学!
  (3)我得马上上妈妈那儿去,我千万不能辜负她一片好心好意,我要亲自去把这件事说给她听。
  (4)吴全已经走入屋内,他千万别在床上躺下,他实在是太累了,他现在连说话都累。
  与“千万”同现的这些人称代词有的是一般主谓句的大主语,如例(5)、(6),有的则是作兼语句中的小主语,如例(7)。
  (5)雷场很危险,你千万小心。
  (6)但转念一想,我可千万不能啊。
  (7)她嘱咐我千万不要让大表哥知道她吐血的事。
  “千万”句中人称代词作大主语和小主语的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千万
  人称代词 大主语 小主语 总计
  第一人称:我(们) 63 18 81
   77.78% 22.22% 100%
  第二人称:你(们) 481 56 537
   89.57% 10.43% 100%
  第三人称:他/她(们) 9 60 69
   13.04% 86.96% 100%
  
  可以看出:
  (一)第一人称代词是完全可以跟情态副词“千万”搭配使用的,并且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的典型句法位置是大主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典型句法位置是小主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和复数形式与副词“千万”的组配有一个偏好,在81个例句中,复数形式“我们”的组配有61例,单数形式“我”的组配仅有20例。因此,上文提到的《汉语教程》中“‘千万’不能与第一人称搭配”的解释是错误的,起码是很不准确的。
  (二)就人称代词与副词“千万”的组配而言,第二人称代词最多也是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这与“千万”用于祈使句的句法规则相一致。我们知道,祈使句的主语一定是第二人称(你过来!)或是潜在的第二人称(把书递给我!),然而上表基于真实文本语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副词“千万”还可以大量地跟第一和第三人称代词搭配。这说明,将情态副词“千万”的句法规则解释为“只用于祈使句”[2],“只用在祈使句,一般不用在陈述句中”[3]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情态副词“千万”具有很强的现实场景交互性(intersubjectivity),与第二人称代词搭配是其原型,除此之外,它还能与第一、三人称搭配以表现说话人主观的恳切期望或叮嘱。
  (三)一个词语特别是功能词的用法如何,可以根据语感进行归纳总结,但语感常常具有主观局限性,因此借助于大规模的真实文本语料库提供尽可能多的原始分析材料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能够更全面充分地描写词语的语义和语法规则,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语言解释的偏差和失误。
  
  注 释:
  [1]杨寄洲.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三册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2006.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杨中君 山东陵县徽王庄镇官道孙中学 253507)
其他文献
目前,从因果范畴出发研究单句层次上因果表现形式的学者并不是很多,这些研究成果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程度的零散、不系统和非穷尽性特点.本文对其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分析.
摘 要:在汉语中,“希”有“盼望、仰慕”之义,而“垂”可作为敬辞,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中古时期已固化为一个常用词语,多见于唐宋佛经和诗文中。通过考察语料实例,笔者认为“希垂”是敬辞,后接动词和名词,各表示不同的意思。  关键词:希垂 固化 敬辞    唐朝窦常《求自试》云:“希垂拂拭惠,感激愿相投。”[1]其中“希垂”何义?翻阅《汉语大词典》《辞源》《佛学大辞典》等均未见收录。  通过查阅有关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