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的达成顺利与否,和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密不可分。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是一潭死水,根本无法开启学生的心智。因此,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看能否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之中。
引导学生精读《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时,我独辟蹊径,变直接抓文章的主线,即从林肯的三段演讲中去体会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改为激励学生从阅读中去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异彩纷呈:林肯是一个鞋匠的儿子,他是怎么当上总统的?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林肯受到参议员的羞辱,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还非常感激他,为什么?为什么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为什么说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林肯为何说父亲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林肯的父亲做的鞋子好在哪里呢?林肯怎么知道父亲曾为那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做过鞋子……我这样夸赞我的学生们:“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接着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划一划,并做批注。”学生们迅速开始了行动,读的读,划的划,写的写,很快有了结果。交流的场面相当热烈,学生互相解答了提出的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在别人的启发下还补充解答了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
可是,我发现,对于重点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几乎没有学生敢于问津。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如果放弃那么“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这一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落实,而且越是有难度有深度,就越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绝不能就此放弃。
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又开始了重点探究这一问题的阅读,从课文中发现了林肯的三段重要演讲是原因所在,并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或体会。从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们通过这样越来越深入的阅读无需我的讲解自己就能透过一些关键的字词感受到林肯谦虚、自信、真诚、宽宏大度等伟大的人格魅力了。
一名学生在品味“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这句话时谈道:“我从中体会到林肯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感到丢脸,他反而感到很自豪。”联想到金钱至上的社会习气,我向全班学生随机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鞋匠的儿子,你会觉得丢脸吗?”意见果真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在众多的高昂的“不丢脸”的声音里夹杂着一个低低的声音:“丢脸。”这个声音不知是从哪里发出来的,经过其他学生的指引,我发现了说这话的那名学生。一名优等生,为何思想上与同学不一样呢?他的想法正确吗?我请他表白自己的观点,他说:“丢脸,是因为在学校里可能会被其他同学嘲笑。”
我想,与其直接驳斥他的观点,不如让他与同学们展开辩论“做鞋匠的儿子究竟丢不丢脸,为什么?”好多学生马上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尽管别人的父母职位比较高,但他们还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做鞋匠也是在为人民服务,一点也没有差异。”有的说:“人人平等,鞋匠也是人,也是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的。”还有的说:“做鞋匠的儿子一点儿也不丢脸,因为做鞋是一种艺术,况且林肯的父亲做的鞋子无人能比,好多人还不会做鞋呢。父亲不会因为自己是鞋匠而感到丢脸,当然儿子更不会觉得丢脸了。”我也参与了他们的讨论,补充了自己的一点看法:鞋匠是光荣的劳动者,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挣钱养家,从不干违法或违背良心的事,因此,做鞋匠的儿子也应该是光荣的。大家七嘴八舌,终于使那名优等生恍然大悟,思想上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陆九渊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确如此,问题意识的确立,使课堂教学模式焕然一新。我的学生变了,变得喜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我的课堂变了,变得充满盎然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古井中心小学)
引导学生精读《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时,我独辟蹊径,变直接抓文章的主线,即从林肯的三段演讲中去体会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改为激励学生从阅读中去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异彩纷呈:林肯是一个鞋匠的儿子,他是怎么当上总统的?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林肯受到参议员的羞辱,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还非常感激他,为什么?为什么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为什么说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林肯为何说父亲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林肯的父亲做的鞋子好在哪里呢?林肯怎么知道父亲曾为那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做过鞋子……我这样夸赞我的学生们:“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接着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划一划,并做批注。”学生们迅速开始了行动,读的读,划的划,写的写,很快有了结果。交流的场面相当热烈,学生互相解答了提出的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在别人的启发下还补充解答了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
可是,我发现,对于重点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几乎没有学生敢于问津。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如果放弃那么“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这一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落实,而且越是有难度有深度,就越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绝不能就此放弃。
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又开始了重点探究这一问题的阅读,从课文中发现了林肯的三段重要演讲是原因所在,并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或体会。从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们通过这样越来越深入的阅读无需我的讲解自己就能透过一些关键的字词感受到林肯谦虚、自信、真诚、宽宏大度等伟大的人格魅力了。
一名学生在品味“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这句话时谈道:“我从中体会到林肯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感到丢脸,他反而感到很自豪。”联想到金钱至上的社会习气,我向全班学生随机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鞋匠的儿子,你会觉得丢脸吗?”意见果真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在众多的高昂的“不丢脸”的声音里夹杂着一个低低的声音:“丢脸。”这个声音不知是从哪里发出来的,经过其他学生的指引,我发现了说这话的那名学生。一名优等生,为何思想上与同学不一样呢?他的想法正确吗?我请他表白自己的观点,他说:“丢脸,是因为在学校里可能会被其他同学嘲笑。”
我想,与其直接驳斥他的观点,不如让他与同学们展开辩论“做鞋匠的儿子究竟丢不丢脸,为什么?”好多学生马上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尽管别人的父母职位比较高,但他们还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做鞋匠也是在为人民服务,一点也没有差异。”有的说:“人人平等,鞋匠也是人,也是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的。”还有的说:“做鞋匠的儿子一点儿也不丢脸,因为做鞋是一种艺术,况且林肯的父亲做的鞋子无人能比,好多人还不会做鞋呢。父亲不会因为自己是鞋匠而感到丢脸,当然儿子更不会觉得丢脸了。”我也参与了他们的讨论,补充了自己的一点看法:鞋匠是光荣的劳动者,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挣钱养家,从不干违法或违背良心的事,因此,做鞋匠的儿子也应该是光荣的。大家七嘴八舌,终于使那名优等生恍然大悟,思想上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陆九渊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确如此,问题意识的确立,使课堂教学模式焕然一新。我的学生变了,变得喜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我的课堂变了,变得充满盎然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古井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