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应让学生“动”起来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内容繁多而复杂,而且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很是困难,很难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生;动起来
  长久以来,数学教学一直被学生比喻成“魔鬼”课堂,无穷无尽的计算、呆板的公式,枯燥乏味的应用题,都会让学生感觉窒息,学生害怕上数学课,学习态度不明确,思维的灵性受到了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教师首先要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课堂设计,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进而获得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很多问题,教师总想着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但事实上,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固定的,学生思维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实现动嘴说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正确表达心中的想法。通过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家庭野外聚餐的场景,由姐姐和弟弟平均分配苹果到两人一起吃蛋糕,让学生能够说一说:一个蛋糕平均分给姐姐和弟弟,每个人能够分得多少蛋糕?由此让学生说出二分之一是如何得来的。有的学生说:将蛋糕分成两份,每份就是二分之一。教师可让学生边演示边想边说,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必须要将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才能分得的同样多,才能得到蛋糕的二分之一。学生发动思维,动手操作,真正的理解了分数的由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深化了分数知识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思维跟随情境变动,学生们尽情发挥语言创造力,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增加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数学知识是刻板的,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却是灵活多变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比较深刻、扎实。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动手进行知识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获得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内容时,教师可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为了深化知识理解,教师进一步深化教学问题,在不使用量角器的前提下,量出135°的角。學生开始思考、讨论,并动手进行操作。这时一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沿着白纸的一条边折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将折后的三角形的底角放在另一张白纸的一条边上,结果画出了135°的角。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位同学说,折出的等腰三角形底角度数为45°,然后放在一条边上,可以将这条边看成是180°的平角,减去45°,剩下的部分正好是要测量的角度。
  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问题的解决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三、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很多时候,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掌握并不是动嘴说,动手做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动脑进行问题的思考。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立一定的教学活动,有效刺激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相互交流,不断的探究,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通过思维碰撞,为课堂注入活力,体验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按照小组准备实验教材:纸、尺子、剪刀等,并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相关联?(2)你打算运用什么办法进行探索?(3)梯形的面积和哪些图形有关系?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4)通过实验你会得到什么结论?刚接触,学生特别茫然,不知从哪下手,陷入沉默当中,不断地思考、探索,不多久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将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是将梯形剪开,拼接成长方形,并找出变化图形与梯形的对应边关系,从而得出梯形面积公式。
  如此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尝试,通过知识转化的方法获得了突破,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快乐,在不断的思考中寻求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嘴表达,“动”手操作,“动”脑进行思考,加强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数学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鹤.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应用及教学方式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 (2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山湖花园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让小学生能在古诗词诵读的基础上提升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修辞手法,感受作品的意境,探究典故中的深刻意味。这样品读古诗词才能更好地咀嚼其中的精华。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素养;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古诗词,体会诗歌的内容,感受其情感和意境,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然而,不少小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和能
外侧裂是位于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蛛网膜下腔,是大脑的自然裂隙,内含诸多血管和蛛网膜结构。正确利用其局部解剖特点,对顺利开展经外侧裂手术入路很重要[1]。现回顾
【关键词】 诗歌;意象;组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1—0090—01  意象是构成诗的意境的元件,意境好比是一座艺术宫殿,意象就是建成这座宫殿的建筑材料。  诗歌意象的组合形式千变万化,形态各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剪影式。是将若干富于典型的意象放在同一平面,构成一幅瞬间画面,富于凝固感。如柳宗元《江雪》:“千山
〔关键词〕 德育;创新体系;德育理念;德育内 容;德育体制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1—0027—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万育德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中,德育效果是最重要的指标,即使在最新的人才素质衡量中,德育素质也是排在首位。在新的形式下,
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关键,它能激励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和获取知识与技能。创设问题情境要学会以学生为主体,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选择合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