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质的培养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cun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媒介素质是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内在要求。尽管大学生是我国国民中整体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但是其在媒介素养上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尽快帮助大学生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媒介素质 信息时代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培养良好的媒介素质是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内在要求。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这样描述: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当我们在享受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同时吸收过多信息,会陷入一种冷漠而被动的状态”。因此,如何认知媒介、解读媒介、使用媒介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受众的媒介素质培养研究,尤其是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提高大学生媒介能力的现实需要。信息时代也可说是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即信息,谁要在其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信息,分享其所带来的益处。而与之并行的是媒介素质,美国ASEN媒体素养教育领导协会给出了一个定义,该定义侧重信息的认知过程,认为媒体素养是指获取、分析、评价和产生各种信息的能力。媒介素质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里不难看出,媒介素质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媒介并行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技能,是受众者综合素养的一部分。这项技能的培养需要媒介使用者在拥有宽阔视野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训练,而且这种宽阔的视野建立在完备的知识结构上。而作为媒介使用者的主流及推动者——大学生,他们的媒介素质不仅在自己的综合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他们选择、使用、处理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软化”媒介环境的绿化过程。因此,在媒介演进、发展及使用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督促大学生端正媒介使用态度,讲究自身的媒介素质,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水平。
  当前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普遍偏低,对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读、误用甚至被误导的现象,这给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主体的工作带来了种种困难。
  难以深入了解媒介的本质特征。大学生是现代媒介争夺的主要对象,现代媒介则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与渠道,相互间可以达到彼此交融的地步。尽管大学生比一般大众对媒介及其信息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识,但还是常常因缺少深刻、理性的理解而对其产生严重的误读,这主要体现为对媒介社会功能理解的狭隘化和肤浅化。另外,大学生对媒介传递的信息也存在误读,具体表现为对新闻信息的本质、特性的曲解。新闻是对现实的描述和重构,而不只是对现实作镜子般的反映;新闻在其制作过程中势必打下了新闻工作者的思维烙印。
  无法准确把握媒介信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及其信息的使用方面出现严重偏差。一部分大学生整天沉迷于互联网,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还有个别学生在网络上欺骗、打击他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有些大学生则在考试中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作弊。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学生对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
  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大学生是媒介信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心理成熟水平、社会经验积累和道德判断能力相对较低。在网络世界里,当他们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时,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选择,甚至出现极端的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犯罪,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大学生作为媒介的受众,不能主宰媒介之间的竞争,但却能影响媒介自身和媒介所处的外部环境。大学生是使用媒介的主要群体,是媒介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学生在个人情感失控的情况下,在媒介使用过程中行为可能有失检点,出现大量道德滑坡现象,例如网络造谣、诽谤、说脏话、进行人身攻击、盗用私人信息、进行智能犯罪等,导致媒介环境遭受污染。这些行为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传媒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失范,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媒介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害媒介环境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媒介、通过媒介传递的资源与媒介所处的软环境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不能随心所欲地传播信息,他们的传播行为要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示范构成的约束网的深层控制。大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一大源头,应该倡导使用和传播“绿色”、“无公害”的信息,从而确立媒介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价值观和资源观,构建正确的信息传播模式,确保媒介生态的总体平衡和良性循环。
  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大学生媒介素质的培养途径
  媒介素质培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大学生的成长构成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群体,他们的媒介素质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质的整体水平,对大学生实行媒介素质培养不仅对其个人而且对全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媒介素质,是改变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的有效方法,其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还可以起到辐射作用,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因而,媒介素质也能得到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延伸。
  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质的深入调查研究。随着高校对媒介素养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大学生媒介素质状况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媒介素质培养会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会逐步从现在零散的、不系统的教育形式走向成规模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真正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质,进而激发大学生媒介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重新定义大学生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改写和扩大当前大学生个体的责任和义务范畴,构筑个体抵挡社会诱惑的能力。然而,人的自我约束力都是有限的,除了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与道德修养外,政府部门应适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网络等媒介中存在的不道德行为的监管,依法查处,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深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伴随媒介产生及使用的全过程,最初提倡健康地获取媒介提供的信息。随着“物质媒介”的“软化”,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更为必要,而且其教育内容也要根据客观实际进行重新构建,即以“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来规范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首先,加强社会和国家的宏观管理。比如,加快信息传播的立法工作,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行为加强监督力度,充分利用技术骨干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监控,对不健康信息及时发现、及时删除,一有举报应加大力度予以查处。其次,高校以思政理论课教育为基地,在大学里开设媒介教育课程,灵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科学和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健康、舒适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使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思政理论课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各种媒介信息的影响力和判断力,积极吸纳其文明成果,自觉抵制其消极影响,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各种应变能力,也为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做出努力。最后,大学生应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端正自己的道德修养,杜绝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危险社会、伤害国民情感、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大学生教育开辟新的渠道。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庞大的工程,应该将社会、家庭等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面的、网络式的、立体的教育模式,以高效、合理的教育格局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
  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质实践。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大学生媒介素质的培养,应该具有终身教育的性质。虽然多媒体技术早已经进入了大学课堂,但是一些教学理念并没有随之更新,大学生仍停留在对固有知识被动接受的状态,媒体意识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媒体的本质是交流和沟通,学校应该聘请专业媒体人员给大学生讲课,同时积极与校外媒体合作,给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媒体实践平台。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媒体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大众传媒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和手段宣传现代化的媒介知识、技能和观念,着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对大学生媒介素质的提高起到影响、熏陶的作用。(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本文系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9JY208)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已经辐射到了校园内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新的工作内容,增加创新意识,才能把握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稳定学生情绪,为维持稳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 创新 科学发展观 思想教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时思想也更容易出现极端状态,再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式,使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异常严峻。如何积极有效地在高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正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为此积极探讨应对之策,千方百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 就业 再思考    当前大学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金融风暴致使世界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大幅缩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这样的出口大国,无疑是一个巨大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具有经济、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而解决就业难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扩大就业总量,高校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转变观念等措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难 成因 对策    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部分,其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摘要】通过发放问卷、随机抽样调查、课堂调研等方式所得出的有效调查数据,发现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在两种截然相反的道德观及行为方式之间的临界点游移的现象,即道德边缘化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角度,通过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边缘化 调研 对策    引 言  在为本次研究所做的随机抽样调查中,非高校从业人员132人,在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
【摘要】生活社会化是标榜大学生成长的独特视野,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活结构伴随着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影响到了大学生社会化的方向和路径。挖掘并重视这些因素,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甚至引发对当前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反思,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社会化 隐性因素    社会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  社会化,简单的讲,就是获得社会性的过程,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和成长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和谐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论述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和谐社会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由主体、内容和载体等内容所构成的活动过程。因此,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根源和提出的对策需要从主体、内容和载体三个方面展开。要从加强主体间沟通机制的建设、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实践载体体系和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来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凸显,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又成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