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作为教材,具有丰富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一直为我们所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因为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而困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少兴趣。《爱弥尔》中有一句话:“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我们只有改革文言文课堂教学,运用各种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达到文言文教学“文”“言”并重,“情”“趣”相生的教学效果。笔者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激趣策略进行了总结,希望和大家共同探求文言文教学之良策。
一、析形辨义,激发文字理解之“意”趣
许多汉字有象形表意功能,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它们都有其独特的形之美或意之趣,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字资源,培养学生对文字理解的兴趣。
如《核舟记》中,学生对“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的理解有难度。教师只要分析“比”的字形是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学生就知道“比”可理解为并列、靠近,是会意字,运用了“比”的本意。
再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中对“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炙”的理解。教师只要讲清“炙”的字形为上“肉”下“火”,学生一下就明白是烤肉的意思。若能与形声字“灸”做字形和字义上的比较,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文言文中大部分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用本意理解的情况较多,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文字资源,适当展示文字之形,尤其是大篆和小篆字体,进行字义辨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意之美。
二、读文悟调,提高情感表达之“韵”趣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诗文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把语言艺术运用到很高的境界,汉字的音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教育家陆象山说过“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善于设计形式多样的诵读,才能使学生读出情趣,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古汉语语感,使他们感悟到文言文的美好意境。
如教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在学生读准字音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注意文言文的韵律美。第二段中的部分韵脚为江、汤、涯、千、观、峡、湘,朗读语句时就要读出“a”的韵味。文中多处运用了叠词:浩浩汤汤、霏霏、郁郁青青、喜洋洋者矣。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做到先快后慢,先重后轻,先连后拖,音韵悠远,在轻重缓急中读出画面的意境。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节奏音韵之抑扬顿挫和语气语调之痛快沉着,体会了文句内在的音韵之美。
再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朗读时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
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语调,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中的变化,领会原作的基本精神和独特风貌,积累丰富的朗读经验,使原本困难的文言文诵读变得妙趣横生。
三、品言赏文,提升文言感悟之“情”趣
这里的品言赏文,就是说文本解读必须“文言并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提倡教师“披文人情”,就是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将文言词句和思想内容的理解巧妙结合,努力挖掘语言感悟之“情”趣。
如在《小石潭记》第四段写潭境的“凄神寒骨”的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用使动用法理解了“凄神寒骨”的含义后,就引导学生理解主旨。教师设问:小石潭环境如此洁净幽美,为什么作者却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呢?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于是教师先安排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看柳宗元写《柳州八记》的背景,使学生逐渐领悟:作者因仕途上的失意而心情悲凉、抑郁,导致他看潭境时产生清幽冷僻、凄神寒骨的感觉,这一层只要结合时代背景不难理解。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何细致描写洁净雅致、充满情趣的幽美潭境?为何补充同游随从?讨论得出:作者的抑郁悲伤该是何等的深沉厚重。同时在积极的思索讨论之中穿插着教师或学生那充满抑郁悲凉感情的朗读,从而成功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使他们与作者、文本对话,做到文言并重,情趣相生。
再如《咏雪》中有两句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先让学生讨论“拟”、“因”的词义和译注时语序的调整,进而探讨比喻的美妙之处。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不同角度后,再继续想象谢朗、谢道韫说话时的心理与神态,讨论说话人的内心情感。这样,谢安一家其乐融融赏雪时的欣喜、满足之情就呼之欲出了。这样的“文”“言”结合,引导学生把握文意、体悟生活情趣,感悟过程显得“情”趣横生。
四、辨事析人,发挥思维碰撞之“辩”趣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选择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论点,创设激烈紧张的辩论氛围,借助学生的求胜心理,去激发辩论之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如教师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为人处世是否合情合理?学生进行激烈的正、反辩论,逐渐引出“汉代名士的由来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元方入门不顾的真正原因:元方所敬仰的是“信”与“礼”,而来客失去了名士的风度,所以元方会对无信无礼的来客做出那样的举动来。元方的行为,是良好的“五常”教育的结果,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也是真实的记录。这不仅不是无礼,而恰恰是最知信崇礼的表现。学生的辩论发展了存同求异的思维,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更深刻了。
再如《爱莲说》一文,教师采用比较式提问,自然界中的牡丹、菊花、莲花各有什么突出的特征?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惯例,爱牡丹、爱菊花、爱莲花的人各自会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对这个问题,不同个性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选择。学生在比较中不仅了解了不同花的特点,体验到丰富的象征意味,更感受到莲花之高洁情操。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课堂呈现浓浓的思辨之趣,个性张扬,情趣盎然。
五、引经据典,增添文本解读之“乐”趣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在学生多元解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尊重和还原作者的创作旨意(一元解读)。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时,教师要选择相关的背景、故事、名言、逸事等,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之乐。
在学习《论语十则》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适当展开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一“仁”的讨论,并补充“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补充韩非子的法家的思想核心和庄子道家的思想核心,并加以区别。这样的补充,使学生的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又如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由“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生发开去,借助《宋史·忠义传》对范仲淹的评价“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并借用范仲淹的《四民诗》中“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的句子,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正直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世界,并与屈原、杜甫和陆游等高贵灵魂对话。这种引经据典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精神的洗礼,阅读的乐趣就更浓了。
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所以文言文课堂要努力挖掘文本“趣味”资源,达到“文”“言”并重、“情”“趣”相生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进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
浙江省象山县丹城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
一、析形辨义,激发文字理解之“意”趣
许多汉字有象形表意功能,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它们都有其独特的形之美或意之趣,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字资源,培养学生对文字理解的兴趣。
如《核舟记》中,学生对“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的理解有难度。教师只要分析“比”的字形是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学生就知道“比”可理解为并列、靠近,是会意字,运用了“比”的本意。
再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中对“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炙”的理解。教师只要讲清“炙”的字形为上“肉”下“火”,学生一下就明白是烤肉的意思。若能与形声字“灸”做字形和字义上的比较,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文言文中大部分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用本意理解的情况较多,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文字资源,适当展示文字之形,尤其是大篆和小篆字体,进行字义辨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意之美。
二、读文悟调,提高情感表达之“韵”趣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诗文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把语言艺术运用到很高的境界,汉字的音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教育家陆象山说过“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善于设计形式多样的诵读,才能使学生读出情趣,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古汉语语感,使他们感悟到文言文的美好意境。
如教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在学生读准字音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注意文言文的韵律美。第二段中的部分韵脚为江、汤、涯、千、观、峡、湘,朗读语句时就要读出“a”的韵味。文中多处运用了叠词:浩浩汤汤、霏霏、郁郁青青、喜洋洋者矣。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做到先快后慢,先重后轻,先连后拖,音韵悠远,在轻重缓急中读出画面的意境。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节奏音韵之抑扬顿挫和语气语调之痛快沉着,体会了文句内在的音韵之美。
再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朗读时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
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语调,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中的变化,领会原作的基本精神和独特风貌,积累丰富的朗读经验,使原本困难的文言文诵读变得妙趣横生。
三、品言赏文,提升文言感悟之“情”趣
这里的品言赏文,就是说文本解读必须“文言并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提倡教师“披文人情”,就是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将文言词句和思想内容的理解巧妙结合,努力挖掘语言感悟之“情”趣。
如在《小石潭记》第四段写潭境的“凄神寒骨”的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用使动用法理解了“凄神寒骨”的含义后,就引导学生理解主旨。教师设问:小石潭环境如此洁净幽美,为什么作者却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呢?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于是教师先安排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看柳宗元写《柳州八记》的背景,使学生逐渐领悟:作者因仕途上的失意而心情悲凉、抑郁,导致他看潭境时产生清幽冷僻、凄神寒骨的感觉,这一层只要结合时代背景不难理解。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何细致描写洁净雅致、充满情趣的幽美潭境?为何补充同游随从?讨论得出:作者的抑郁悲伤该是何等的深沉厚重。同时在积极的思索讨论之中穿插着教师或学生那充满抑郁悲凉感情的朗读,从而成功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使他们与作者、文本对话,做到文言并重,情趣相生。
再如《咏雪》中有两句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先让学生讨论“拟”、“因”的词义和译注时语序的调整,进而探讨比喻的美妙之处。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不同角度后,再继续想象谢朗、谢道韫说话时的心理与神态,讨论说话人的内心情感。这样,谢安一家其乐融融赏雪时的欣喜、满足之情就呼之欲出了。这样的“文”“言”结合,引导学生把握文意、体悟生活情趣,感悟过程显得“情”趣横生。
四、辨事析人,发挥思维碰撞之“辩”趣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选择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论点,创设激烈紧张的辩论氛围,借助学生的求胜心理,去激发辩论之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如教师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为人处世是否合情合理?学生进行激烈的正、反辩论,逐渐引出“汉代名士的由来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元方入门不顾的真正原因:元方所敬仰的是“信”与“礼”,而来客失去了名士的风度,所以元方会对无信无礼的来客做出那样的举动来。元方的行为,是良好的“五常”教育的结果,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也是真实的记录。这不仅不是无礼,而恰恰是最知信崇礼的表现。学生的辩论发展了存同求异的思维,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更深刻了。
再如《爱莲说》一文,教师采用比较式提问,自然界中的牡丹、菊花、莲花各有什么突出的特征?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惯例,爱牡丹、爱菊花、爱莲花的人各自会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对这个问题,不同个性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选择。学生在比较中不仅了解了不同花的特点,体验到丰富的象征意味,更感受到莲花之高洁情操。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课堂呈现浓浓的思辨之趣,个性张扬,情趣盎然。
五、引经据典,增添文本解读之“乐”趣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在学生多元解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尊重和还原作者的创作旨意(一元解读)。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时,教师要选择相关的背景、故事、名言、逸事等,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之乐。
在学习《论语十则》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适当展开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一“仁”的讨论,并补充“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补充韩非子的法家的思想核心和庄子道家的思想核心,并加以区别。这样的补充,使学生的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又如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由“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生发开去,借助《宋史·忠义传》对范仲淹的评价“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并借用范仲淹的《四民诗》中“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的句子,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正直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世界,并与屈原、杜甫和陆游等高贵灵魂对话。这种引经据典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精神的洗礼,阅读的乐趣就更浓了。
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所以文言文课堂要努力挖掘文本“趣味”资源,达到“文”“言”并重、“情”“趣”相生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进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
浙江省象山县丹城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