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3日晚,国家大剧院歌剧厅的大幕拉开,舞台上出现了深邃、奇幻的一幕:波涛汹涌的大海浩浩荡荡,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挪威船长的帆船在翻滚的巨浪中摇摆颠簸,海上的惊涛骇浪咄咄逼人,好像随时要向观众席袭来。
随着剧情的展开,剧中主角荷兰人震撼登场,先是他驾驶的幽灵船的魅影从舞台深处由远及近、缓缓呈现,随后一艘长达13.6米,宽将近9米的巨船在海水的雾霭中梦一般“现身”,庞大的船头直接面对观众,伴随舞台上延绵不断的海水,坐在最前排的观众甚至被这一场景吓出了一身冷汗,有观众感叹:“简直太逼真了!一艘真船迎面而来,感觉马上就要冲向观众席了。”“就像舞台上的泰坦尼克号!”
如此极具震撼效果的场景是如何呈现在舞台上的?国家大剧院舞美制作总监刘峰向记者介绍,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开幕之作,《漂泊的荷兰人》舞美设计与舞台呈现涉及人员之多、场景之宏大、换景之复杂,都可说是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历史上“之最”,“整个装台时间为3天,我们动用了两班人马,一班50人,还不包括灯光20人,多媒体20多人,大家两班倒,昼夜布台。”
巨船是推出来的
舞台上最受瞩目的当属两艘巨大的帆船。据介绍,挪威船长达兰德之船长达12.8米,高达5.1米,宽为7.5米,而那艘阴森恐惧的荷兰人鬼船更为巨大,长达13.6米,宽将近9米。为了带给观众真实的故事效果,两艘船实体部分全部采用实木和钢架。
如此巨大又沉重的大船,要怎么实现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由远及近一点点晃动着出现的效果?刘峰一语道破,大船的移动是由20名专业杂技演员变身船员,提前藏在船舱里,移动时大家协同作战将船“推”上舞台的,“因为还要实现船在海面上摇晃的效果,所以他们一边推还要一边摇晃”。
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相当复杂:为了能让工作人员们依稀看清脚下的路,所以在船舱内部挖了几个小孔,既保证他们不会走错路线,也要保证观众绝对不会看到他们在船舱内的活动。而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与短短的时间内协同作战,这对于工作人员的舞台熟悉程度和相互之间的配合要求相当之高,甚至到达了苛刻的地步,这些幕后英雄们反复练习,以确保速度与默契度,从而为荷兰船的出场亮相营造出一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
海水灌进口中的感觉
《漂泊的荷兰人》导演强卡洛在导演阐述曾说过:“这次我企图用一种全新的、歌剧与电影相结合的方式来导演这部既浪漫又恢宏的作品。这部剧里面要有各式各样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实景帆船、纱幔、丝绸、投影、灯光等各种效果叠加放大而最终营造出电影一样流动而立体的感觉,我要让观众坐在剧场中就能亲身体验到海风扑面而来的气息和海水灌进口中那咸咸的味道。”
从当天的演出效果来看,他的确做到了。当然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剧组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比如荷兰人鬼船上的风帆,在瓦格纳的笔下那是一抹诡异的暗红色,在风起云涌的大海上散发出阴森的死亡气息。《漂泊的荷兰人》剧组在舞美设计威廉姆·奥兰迪的带领下,把买来的红色丝绸一番折腾,染料、酒精齐上阵,冷热水交替进行染色,最后由威廉姆亲自上手调试颜色,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第一幕是真实无比的舞台风格,第二幕珊塔房间的场景则充满诗意的美感。这座只有三面组成的半开放空间完全被置于海水之上,动感的海水持续不断,整个房间像是随着海水在荡漾流动。珊塔家中姑娘们坐在木质的地板上凝望外面波光粼粼的平静大海,欢快地唱着纺纱歌。而随后荷兰人与珊塔在大海上的栈桥相见,舞台上六个分体木板组成的天花板和墙面缓缓揭开、升起,纱幔垂下,地板下陷,房间瞬间变成了一座栈桥,背景是广阔、深沉而宁静的大海,这对恋人最经典、最感人至深的二重唱立刻被赋予了无比强烈的美感。而这个复杂的舞台转换,工作人员们是在短短的120秒中完成的!
荷兰船沉没了!
在已经问世的各版本的《漂泊的荷兰人》中,最具看点同时也是大家最为期待的场面当属荷兰船沉没的场景啦。在大剧院即将上演的这个版本中,珊塔与荷兰人最后沉船场面,唯美而惨烈。巨大的帆船渐渐倾斜,同时伴随着缓缓合上的大幕与荡气回肠的音乐,冲击效果无比震撼。
刘峰介绍,对这个“重中之重”的场景,之前也设计过无数的方案,但是终究觉得太过笨拙而灵动感不足,最后灵机一动,干脆另辟蹊径,采用“营造视觉错觉”的方式,利用四块升降机将船头缓缓升起,同时船体下陷,这样双重的效果将会在视觉上加大船体的倾斜之感,震撼效果由此产生。
20个幽灵演员
荷兰人鬼船长达13.6米,宽将近9米,20名专业杂技演员变身船员,提前藏在船舱里,协同作战将船推上舞台



120秒的魔术
场景从房间瞬间变成一座栈桥,恋人相近,底下是荡漾海水,这样的舞台转换,用时120秒


6面多媒体
前后上下左右都有多媒体影像来表现海浪和风云变幻,12台多媒体投影仪拼接出宏大的舞台画面
《漂泊的荷兰人》
指挥/吕嘉
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舞美设计/威廉姆·奥兰迪
茫茫大海上漂泊着一艘红帆黑桅的阴森可怖的船,船长荷兰人由于受到魔鬼的诅咒,穷其一生都要在海上流浪,每隔七年才能上岸一次,只有遇到一位真心爱他并肯为他牺牲的女人,他的流浪生涯才可能终止。
又一个七年的轮回开始了,荷兰人在挪威海岸靠岸。挪威船长达兰德那美丽善良的女儿珊塔从小就听说荷兰人的传说,一直对他充满同情并产生了愛意,她坚信可以给予荷兰人不朽的爱情从而使他获得救赎。但是,还有一个名叫艾瑞克的青年也钟情于珊塔,碰巧有一天当他对着珊塔倾诉自己的爱情时,被荷兰人听见,忧伤而绝望的荷兰人想到自己这次又必将遭人抛弃,于是决然而去。珊塔急忙追赶,她挣脱了众人,跑到海边的悬崖,纵身跳入海中。荷兰人的船沉了下去,海水涌起了高浪,在激流的声响与落日的余晖中,珊塔与荷兰人的幻影互相拥抱着,从海上浮现了出来。
《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时期的第一部歌剧代表作,也是他向“乐剧”迈出的第一步。瓦格纳根据自己在海上遭遇暴风雨的真实经历并结合流传已久的北欧传说,创作出了这部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神话史诗作品,该剧的音乐与歌词均由他本人独立创作完成。《漂泊的荷兰人》因其阴郁迷幻的色彩中掺杂着偶尔流露出的轻松优雅格调,人声与管弦乐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爱情与命运交织的情节冲突,牺牲与拯救的深邃哲学命题,使得自问世之日起便成为了瓦格纳作品中制作及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开幕四年来,一年一度的歌剧节已经成为了国家大剧院最具影响力的“金字招牌”。今年4月3日至6月28日,“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2”将如期而至,包括瓦格纳、威尔第在内的8部中外歌剧将精彩呈现,闻名世界的“多明戈歌剧声乐大赛”也将首度进驻中国。
本届歌剧节共包括8个剧目、33场演出、一项声乐大赛和一场小剧场音乐会。四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第一次”成为本届歌剧节颇具关注度的亮点:从大剧院首次挑战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到第一次制作威尔第中晚期经典歌剧《假面舞会》,从在第一次将民族唱法引入剧院原创歌剧《运河谣》,再到首度邀请蜚声国际的多明戈声乐大赛,这些都让今年的歌剧节比以往有了更多的期待。
随着剧情的展开,剧中主角荷兰人震撼登场,先是他驾驶的幽灵船的魅影从舞台深处由远及近、缓缓呈现,随后一艘长达13.6米,宽将近9米的巨船在海水的雾霭中梦一般“现身”,庞大的船头直接面对观众,伴随舞台上延绵不断的海水,坐在最前排的观众甚至被这一场景吓出了一身冷汗,有观众感叹:“简直太逼真了!一艘真船迎面而来,感觉马上就要冲向观众席了。”“就像舞台上的泰坦尼克号!”
如此极具震撼效果的场景是如何呈现在舞台上的?国家大剧院舞美制作总监刘峰向记者介绍,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开幕之作,《漂泊的荷兰人》舞美设计与舞台呈现涉及人员之多、场景之宏大、换景之复杂,都可说是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历史上“之最”,“整个装台时间为3天,我们动用了两班人马,一班50人,还不包括灯光20人,多媒体20多人,大家两班倒,昼夜布台。”
巨船是推出来的
舞台上最受瞩目的当属两艘巨大的帆船。据介绍,挪威船长达兰德之船长达12.8米,高达5.1米,宽为7.5米,而那艘阴森恐惧的荷兰人鬼船更为巨大,长达13.6米,宽将近9米。为了带给观众真实的故事效果,两艘船实体部分全部采用实木和钢架。
如此巨大又沉重的大船,要怎么实现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由远及近一点点晃动着出现的效果?刘峰一语道破,大船的移动是由20名专业杂技演员变身船员,提前藏在船舱里,移动时大家协同作战将船“推”上舞台的,“因为还要实现船在海面上摇晃的效果,所以他们一边推还要一边摇晃”。
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相当复杂:为了能让工作人员们依稀看清脚下的路,所以在船舱内部挖了几个小孔,既保证他们不会走错路线,也要保证观众绝对不会看到他们在船舱内的活动。而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与短短的时间内协同作战,这对于工作人员的舞台熟悉程度和相互之间的配合要求相当之高,甚至到达了苛刻的地步,这些幕后英雄们反复练习,以确保速度与默契度,从而为荷兰船的出场亮相营造出一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
海水灌进口中的感觉
《漂泊的荷兰人》导演强卡洛在导演阐述曾说过:“这次我企图用一种全新的、歌剧与电影相结合的方式来导演这部既浪漫又恢宏的作品。这部剧里面要有各式各样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实景帆船、纱幔、丝绸、投影、灯光等各种效果叠加放大而最终营造出电影一样流动而立体的感觉,我要让观众坐在剧场中就能亲身体验到海风扑面而来的气息和海水灌进口中那咸咸的味道。”
从当天的演出效果来看,他的确做到了。当然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剧组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比如荷兰人鬼船上的风帆,在瓦格纳的笔下那是一抹诡异的暗红色,在风起云涌的大海上散发出阴森的死亡气息。《漂泊的荷兰人》剧组在舞美设计威廉姆·奥兰迪的带领下,把买来的红色丝绸一番折腾,染料、酒精齐上阵,冷热水交替进行染色,最后由威廉姆亲自上手调试颜色,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第一幕是真实无比的舞台风格,第二幕珊塔房间的场景则充满诗意的美感。这座只有三面组成的半开放空间完全被置于海水之上,动感的海水持续不断,整个房间像是随着海水在荡漾流动。珊塔家中姑娘们坐在木质的地板上凝望外面波光粼粼的平静大海,欢快地唱着纺纱歌。而随后荷兰人与珊塔在大海上的栈桥相见,舞台上六个分体木板组成的天花板和墙面缓缓揭开、升起,纱幔垂下,地板下陷,房间瞬间变成了一座栈桥,背景是广阔、深沉而宁静的大海,这对恋人最经典、最感人至深的二重唱立刻被赋予了无比强烈的美感。而这个复杂的舞台转换,工作人员们是在短短的120秒中完成的!
荷兰船沉没了!
在已经问世的各版本的《漂泊的荷兰人》中,最具看点同时也是大家最为期待的场面当属荷兰船沉没的场景啦。在大剧院即将上演的这个版本中,珊塔与荷兰人最后沉船场面,唯美而惨烈。巨大的帆船渐渐倾斜,同时伴随着缓缓合上的大幕与荡气回肠的音乐,冲击效果无比震撼。
刘峰介绍,对这个“重中之重”的场景,之前也设计过无数的方案,但是终究觉得太过笨拙而灵动感不足,最后灵机一动,干脆另辟蹊径,采用“营造视觉错觉”的方式,利用四块升降机将船头缓缓升起,同时船体下陷,这样双重的效果将会在视觉上加大船体的倾斜之感,震撼效果由此产生。
20个幽灵演员
荷兰人鬼船长达13.6米,宽将近9米,20名专业杂技演员变身船员,提前藏在船舱里,协同作战将船推上舞台



120秒的魔术
场景从房间瞬间变成一座栈桥,恋人相近,底下是荡漾海水,这样的舞台转换,用时120秒


6面多媒体
前后上下左右都有多媒体影像来表现海浪和风云变幻,12台多媒体投影仪拼接出宏大的舞台画面
《漂泊的荷兰人》
指挥/吕嘉
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舞美设计/威廉姆·奥兰迪
茫茫大海上漂泊着一艘红帆黑桅的阴森可怖的船,船长荷兰人由于受到魔鬼的诅咒,穷其一生都要在海上流浪,每隔七年才能上岸一次,只有遇到一位真心爱他并肯为他牺牲的女人,他的流浪生涯才可能终止。
又一个七年的轮回开始了,荷兰人在挪威海岸靠岸。挪威船长达兰德那美丽善良的女儿珊塔从小就听说荷兰人的传说,一直对他充满同情并产生了愛意,她坚信可以给予荷兰人不朽的爱情从而使他获得救赎。但是,还有一个名叫艾瑞克的青年也钟情于珊塔,碰巧有一天当他对着珊塔倾诉自己的爱情时,被荷兰人听见,忧伤而绝望的荷兰人想到自己这次又必将遭人抛弃,于是决然而去。珊塔急忙追赶,她挣脱了众人,跑到海边的悬崖,纵身跳入海中。荷兰人的船沉了下去,海水涌起了高浪,在激流的声响与落日的余晖中,珊塔与荷兰人的幻影互相拥抱着,从海上浮现了出来。
《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时期的第一部歌剧代表作,也是他向“乐剧”迈出的第一步。瓦格纳根据自己在海上遭遇暴风雨的真实经历并结合流传已久的北欧传说,创作出了这部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神话史诗作品,该剧的音乐与歌词均由他本人独立创作完成。《漂泊的荷兰人》因其阴郁迷幻的色彩中掺杂着偶尔流露出的轻松优雅格调,人声与管弦乐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爱情与命运交织的情节冲突,牺牲与拯救的深邃哲学命题,使得自问世之日起便成为了瓦格纳作品中制作及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开幕四年来,一年一度的歌剧节已经成为了国家大剧院最具影响力的“金字招牌”。今年4月3日至6月28日,“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2”将如期而至,包括瓦格纳、威尔第在内的8部中外歌剧将精彩呈现,闻名世界的“多明戈歌剧声乐大赛”也将首度进驻中国。
本届歌剧节共包括8个剧目、33场演出、一项声乐大赛和一场小剧场音乐会。四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第一次”成为本届歌剧节颇具关注度的亮点:从大剧院首次挑战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到第一次制作威尔第中晚期经典歌剧《假面舞会》,从在第一次将民族唱法引入剧院原创歌剧《运河谣》,再到首度邀请蜚声国际的多明戈声乐大赛,这些都让今年的歌剧节比以往有了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