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收集事实和整理事实,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需要。搜集整理信息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为形成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现谈谈自己在小学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初步尝试:
1、激发搜集信息兴趣 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可以说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始,搜集信息便也开始了。但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出现的信息熟视无睹,搜集信息意识淡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搜集信息,强化搜集信息的行为,激发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2、多种感官协调配合 及时分类搜集信息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常用眼、耳、鼻、舌、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去参与观察、实验、制作、思维等活动,感觉器官就成了搜集信息的感受器,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下,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及时把感受到的各种信息按不同类别搜集,学生搜集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视觉信息,又有听觉信息、还有嗅觉和触觉信息。如冀教版三年级上册8《水与生命》一课中观察水的活动,学生通过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观察水是什么样子的,在参与观察的同时,及时搜集到了关于水在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等不同类别的信息。
3、实施搜集信息方法 按需定向搜集信息
(1)记录搜集信息。
把观察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喜爱方式,或文字或图画或图形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和实验记录是常用的方式,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纸飞翼》一课,在“观察下落的纸”活动中,通过学生观察纸团和纸片下落现象,分别画出纸团和纸片下落的路线,用图画方法记录了搜集的信息。再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制作小磁针》中的观察磁极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学生有的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有的用画图简单明了地标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交流搜集信息
因每个学生的注意对象、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不同,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不可能搜集到信息的全部,搜集的信息各俱特色。通过小组、班内大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在对话、交流、辩论中使原来搜集的片面、模糊的信息得到全面完善和澄清,错误的思想得到修正。在交流中彼此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较为全面的探究信息。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倾听声音》一课,学生探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各自搜集到了敲鼓、拨钢尺、吹纸、敲锣、打音叉等物体发声时的信息,在相互交流中,使听到声音、看到现象的信息逐渐完整,为进一步整理信息做准备。
(3)网上搜集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查询和搜集所需相关探究内容的信息资料十分方便,此方法值得在适合课型探究活动中推广和应用。通过关键词运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网页、网站,再查询相关资料,并把所需的信息下载保存于磁盘;或者访问一些专门的网站(中国教育网、中国健康网)点击所需相关内容查询相关的资料,并选择保存。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食物的营养》一课探究食物的营养,我就让学生上网到〈〈中国健康网〉〉搜集关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既使学生了解到食物的营养成分,又使学生学到了一种搜集信息的方法
4、课堂内外相互结合 比较分析搜集信息
科学课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拓宽了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利于形成搜集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科学探究起始于问题,学生提出并选择问题后,便开始按需求和目标确定的方向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信息平台,做好信息的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是否符合锁定目标的要求,是否有收选价值,哪一条信息哪个方面哪个角度解决探究问题更有价值,有多大利用的价值。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与生活》课中,学生探究减少噪声的方法,除让学生在课堂观察耳机里的厚垫外,还让学生到摩托车修理店观察摩托车排气管消声器的构造、到电影院观察墙壁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知道了人们针对不同目的使用的减少噪声方法,为设计无噪声书房准备了第一手材料。
总之,通过在小学科学课堂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亲身经历搜集信息的过程,对促使学生厘清知识结构,历练搜集信息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桥东区教育局 河北】
现谈谈自己在小学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初步尝试:
1、激发搜集信息兴趣 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可以说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始,搜集信息便也开始了。但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出现的信息熟视无睹,搜集信息意识淡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搜集信息,强化搜集信息的行为,激发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2、多种感官协调配合 及时分类搜集信息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常用眼、耳、鼻、舌、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去参与观察、实验、制作、思维等活动,感觉器官就成了搜集信息的感受器,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下,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及时把感受到的各种信息按不同类别搜集,学生搜集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视觉信息,又有听觉信息、还有嗅觉和触觉信息。如冀教版三年级上册8《水与生命》一课中观察水的活动,学生通过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观察水是什么样子的,在参与观察的同时,及时搜集到了关于水在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等不同类别的信息。
3、实施搜集信息方法 按需定向搜集信息
(1)记录搜集信息。
把观察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喜爱方式,或文字或图画或图形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和实验记录是常用的方式,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纸飞翼》一课,在“观察下落的纸”活动中,通过学生观察纸团和纸片下落现象,分别画出纸团和纸片下落的路线,用图画方法记录了搜集的信息。再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制作小磁针》中的观察磁极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学生有的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有的用画图简单明了地标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交流搜集信息
因每个学生的注意对象、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不同,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不可能搜集到信息的全部,搜集的信息各俱特色。通过小组、班内大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在对话、交流、辩论中使原来搜集的片面、模糊的信息得到全面完善和澄清,错误的思想得到修正。在交流中彼此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较为全面的探究信息。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倾听声音》一课,学生探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各自搜集到了敲鼓、拨钢尺、吹纸、敲锣、打音叉等物体发声时的信息,在相互交流中,使听到声音、看到现象的信息逐渐完整,为进一步整理信息做准备。
(3)网上搜集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查询和搜集所需相关探究内容的信息资料十分方便,此方法值得在适合课型探究活动中推广和应用。通过关键词运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网页、网站,再查询相关资料,并把所需的信息下载保存于磁盘;或者访问一些专门的网站(中国教育网、中国健康网)点击所需相关内容查询相关的资料,并选择保存。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食物的营养》一课探究食物的营养,我就让学生上网到〈〈中国健康网〉〉搜集关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既使学生了解到食物的营养成分,又使学生学到了一种搜集信息的方法
4、课堂内外相互结合 比较分析搜集信息
科学课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拓宽了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利于形成搜集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科学探究起始于问题,学生提出并选择问题后,便开始按需求和目标确定的方向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信息平台,做好信息的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是否符合锁定目标的要求,是否有收选价值,哪一条信息哪个方面哪个角度解决探究问题更有价值,有多大利用的价值。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与生活》课中,学生探究减少噪声的方法,除让学生在课堂观察耳机里的厚垫外,还让学生到摩托车修理店观察摩托车排气管消声器的构造、到电影院观察墙壁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知道了人们针对不同目的使用的减少噪声方法,为设计无噪声书房准备了第一手材料。
总之,通过在小学科学课堂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亲身经历搜集信息的过程,对促使学生厘清知识结构,历练搜集信息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桥东区教育局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