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有着突出的地位。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对学生的职业技术学习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情况下,探讨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49-02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数量庞大、质量优良的职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中国重视职业技术人才积累的风潮下的最新热点。在职业技术教育之中,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最顶点和重要部分,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来说,以更为高效率进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和重要任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重点之一。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着大量廉价优质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步奠定了自身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以价格优势驰名。但在当前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浪费日趋严重的当下,以成本低、污染严重、利润率低为代表的“中国制造”需要向以质量优良、利润率高的“中国质造”转变,这一转变需要大量技术上的创新和技术管理模式上的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积淀和人才积累,对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中国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长期以来对于体力劳动者存在着隐形的歧视,认为从事蓝领工作是不体面、不光彩的,虽然在中国当下由于技术工人的缺乏和职业技术受到进一步的重视,中国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可以获得良好的工资薪酬待遇,但仍未能扭转社会长期以来对于“卖体力”的工作的偏见,特别是在年轻人的群体中,宁愿领着极低的薪水从事着毫无技术含量的文职工作而不愿从事高薪、专业能力对口的蓝领职业技术工作的案例可谓是比比皆是。在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形成的对于蓝领工人的偏见导致中国社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缺乏尊重,很少有立志于从事某种职业技术工作的人才,这种风气极大地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生源和培养结果。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在中国长期以高考为唯一出路、基础教育完全向高考看齐的风气影响下,中国的教育行业呈现出病态的应试教育趋势,而脱离应试教育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处于教育领域比较尴尬的边缘位置。
在社会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有着隐性歧视的影响下,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甚至个人品德方面都抱有着一定的怀疑态度,这种歧视和偏见加诸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个人能力已有的怀疑。容易引发不健康的自卑心态和自我怀疑态度。对于中国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职业技术教育是在无法完成基础教育或是无法在高考中取得优势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也是脱离主流语境之下的边缘产物,而这种心态既妨碍了学生选取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也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自暴自弃、无心学习的不良影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技术教育真正作用的发挥。
不仅如此,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不以应试为主要导向,而是致力于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求职市场的人才的专门教育,在实践操作之中却常常受到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在有些情况下这种不良影响表现为对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上的无所适从和盲目,有些情况下表现为一切向应试教育看齐、重视书面成绩和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个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教育管理模式上,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仍然流行着通用的“一刀切”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对于各个专业门类和职业方向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也不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和求职方向上的不同推出专门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而是以着一种集体化思路实行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宽泛的教学计划,致力于推广一种适用面广泛、针对性较小的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思路。考虑到各个专业方向对于人才需求的极大不同以及学生个人性格和能力上的巨大差异,这种通行的宽泛的人才培养思路虽然可以应用于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却无法很好地满足专业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人需求,而这些本应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之中得以满足的能力培养却留待学生自己在课后或是进入职业市场之后进行补足,为学生的求职、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带来了更多的学业压力和工作压力。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现状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种种问题,当前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进可以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扭转思维定式,正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
在当前中国社会对于体力劳动者和职业技术人才缺乏尊重的情况下,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未能得到良好的体现和重视。对于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弊病应该从源头和思想上抓起,切实改变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思维定式,摆脱社会加诸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以争取更好的师资资源、学生生源和教育条件。
各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应该配合当前中国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关注的风潮,加大对于本校的宣传,以学校的力量对于本校毕业生进行良好的推广和包装,切实改变学校的舆论形象,塑造出培养高素质、有追求、有理想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的有力形象,既帮助了本校毕业生在职业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优势,也为学校下一年的招生争取到更好的生源。
2、根据学生情况实行针对性培养
在进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学校应该主动摒弃“一刀切”的粗放式简单粗暴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代之以基于学生的求职意向、专业选择、个人兴趣、个人能力等个人意向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的针对性人才培养计划。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指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不应该让学生来适应教育计划,而应反过来为学生制订出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计划,也只有在这种针对性安排和指导性计划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和实行高效学习才有所可能和依托。
考虑到学生的数量和学校的规模规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若无法实现个人定制的专门性职业技术教育计划,也应该针对每个专业制订出更为适合专业发展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计划。在每个专业内部,也应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求职意向,按照学生学习效率的不同和学生兴趣的不同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计划模板和专门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真正针对个人情况的职业技术教育。
三、结语
针对当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和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缺陷,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应该得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真正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个人意愿进行充分、有效、具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同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也应真正采取措施扭转社会大众对于体力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和歧视,为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更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学习氛围,真正为“中国质造”走向世界和中国产业的更新换代提供充分的人才储备和后备资源。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俞扬.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李欣,查康.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07(01)
[3]黄晓初,张帆. 浅谈高职教育学生管理现状与途径的探讨[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7(02)
[4]姜平平,代亚松. 高职院校管理沟通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5]章小朝,何增光. 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李大珍.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浅析[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7]高连凤,崔德明. 人文关怀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9(06)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49-02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数量庞大、质量优良的职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中国重视职业技术人才积累的风潮下的最新热点。在职业技术教育之中,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最顶点和重要部分,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来说,以更为高效率进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和重要任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重点之一。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着大量廉价优质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步奠定了自身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以价格优势驰名。但在当前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浪费日趋严重的当下,以成本低、污染严重、利润率低为代表的“中国制造”需要向以质量优良、利润率高的“中国质造”转变,这一转变需要大量技术上的创新和技术管理模式上的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积淀和人才积累,对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中国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长期以来对于体力劳动者存在着隐形的歧视,认为从事蓝领工作是不体面、不光彩的,虽然在中国当下由于技术工人的缺乏和职业技术受到进一步的重视,中国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可以获得良好的工资薪酬待遇,但仍未能扭转社会长期以来对于“卖体力”的工作的偏见,特别是在年轻人的群体中,宁愿领着极低的薪水从事着毫无技术含量的文职工作而不愿从事高薪、专业能力对口的蓝领职业技术工作的案例可谓是比比皆是。在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形成的对于蓝领工人的偏见导致中国社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缺乏尊重,很少有立志于从事某种职业技术工作的人才,这种风气极大地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生源和培养结果。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在中国长期以高考为唯一出路、基础教育完全向高考看齐的风气影响下,中国的教育行业呈现出病态的应试教育趋势,而脱离应试教育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处于教育领域比较尴尬的边缘位置。
在社会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有着隐性歧视的影响下,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甚至个人品德方面都抱有着一定的怀疑态度,这种歧视和偏见加诸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个人能力已有的怀疑。容易引发不健康的自卑心态和自我怀疑态度。对于中国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职业技术教育是在无法完成基础教育或是无法在高考中取得优势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也是脱离主流语境之下的边缘产物,而这种心态既妨碍了学生选取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也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自暴自弃、无心学习的不良影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技术教育真正作用的发挥。
不仅如此,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不以应试为主要导向,而是致力于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求职市场的人才的专门教育,在实践操作之中却常常受到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在有些情况下这种不良影响表现为对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上的无所适从和盲目,有些情况下表现为一切向应试教育看齐、重视书面成绩和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个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教育管理模式上,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仍然流行着通用的“一刀切”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对于各个专业门类和职业方向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也不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和求职方向上的不同推出专门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而是以着一种集体化思路实行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宽泛的教学计划,致力于推广一种适用面广泛、针对性较小的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思路。考虑到各个专业方向对于人才需求的极大不同以及学生个人性格和能力上的巨大差异,这种通行的宽泛的人才培养思路虽然可以应用于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却无法很好地满足专业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人需求,而这些本应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之中得以满足的能力培养却留待学生自己在课后或是进入职业市场之后进行补足,为学生的求职、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带来了更多的学业压力和工作压力。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现状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种种问题,当前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进可以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扭转思维定式,正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
在当前中国社会对于体力劳动者和职业技术人才缺乏尊重的情况下,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未能得到良好的体现和重视。对于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弊病应该从源头和思想上抓起,切实改变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思维定式,摆脱社会加诸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以争取更好的师资资源、学生生源和教育条件。
各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应该配合当前中国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关注的风潮,加大对于本校的宣传,以学校的力量对于本校毕业生进行良好的推广和包装,切实改变学校的舆论形象,塑造出培养高素质、有追求、有理想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的有力形象,既帮助了本校毕业生在职业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优势,也为学校下一年的招生争取到更好的生源。
2、根据学生情况实行针对性培养
在进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学校应该主动摒弃“一刀切”的粗放式简单粗暴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代之以基于学生的求职意向、专业选择、个人兴趣、个人能力等个人意向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的针对性人才培养计划。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指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不应该让学生来适应教育计划,而应反过来为学生制订出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计划,也只有在这种针对性安排和指导性计划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和实行高效学习才有所可能和依托。
考虑到学生的数量和学校的规模规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若无法实现个人定制的专门性职业技术教育计划,也应该针对每个专业制订出更为适合专业发展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计划。在每个专业内部,也应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求职意向,按照学生学习效率的不同和学生兴趣的不同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计划模板和专门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真正针对个人情况的职业技术教育。
三、结语
针对当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和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缺陷,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应该得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真正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个人意愿进行充分、有效、具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同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也应真正采取措施扭转社会大众对于体力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和歧视,为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更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学习氛围,真正为“中国质造”走向世界和中国产业的更新换代提供充分的人才储备和后备资源。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俞扬.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李欣,查康.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07(01)
[3]黄晓初,张帆. 浅谈高职教育学生管理现状与途径的探讨[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7(02)
[4]姜平平,代亚松. 高职院校管理沟通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5]章小朝,何增光. 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李大珍.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浅析[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7]高连凤,崔德明. 人文关怀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