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POT.TB在涂阴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 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对涂阴肺结核早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以及140例非结核健康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实验对象均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Tuberculin,PPD)试验检测、T-SPOT.TB检测和结核抗体(Tuberculosis Antibody,TB-AB)测试,比较三种检测方式对肺结核的临床检出效果。 结果 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T-SPOT.TB敏感性为96.7%,T-SPOT.TB检测敏感性明显优于TB-AB、PPD,140例非结核健康者T-SPOT.TB特异性为97.9%,T-SPOT.TB检测特异性明显优于TB-AB、PP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SPOT.TB诊断涂阴肺结核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PPD;T-SPOT.TB;涂阴肺结核;早期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04-010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the T 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smear 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60 cases of smear 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140 non tuberculosis healthy person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April 2015 to Octo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were tested by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Tuberculin(PPD) test, T-SPOT.TB detection and Tuberculosis Antibody(TB-AB) detection. The clinical detection of these three detection methods for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T-SPOT.TB detection in 60 cases of smear 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as 9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B-AB and PPD test, the specificity of T-SPOT.TB detection in 140 non tuberculosis healthy subjects was 97.9%,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B-AB and PP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T-SPOT.TB test has high sensitivity, accuracy and specificity in diagnosis of smear 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has a high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PPD; T-SPOT.TB; Smear 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Early diagnosis
  肺結核临床治疗的关键为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结核病临床检出率对提高肺结核疾病控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1,2]。近些年结核病实验诊断研究认为结核杆菌属于胞内致病菌,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巨噬细胞可致使个体T淋巴细胞发生致敏反应,促使机体分泌大量淋巴因子,从而杀死结核杆菌,人体对于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记忆作用,可致机体早期分泌靶向抗原-6kD(Early Secreting Antigentarget-6,ESAT-6)及培养滤过蛋白-10 kD(Culturefiltrate Protein-10,CFP-10)分泌γ干扰素(γ-immunifinterferon,γ-INF),从而进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T-SPOT.TB主要是通过定量检测全血中结核特异性抗原ESAT-6以及CFP-10作用下释放γ-INF的T淋巴细胞数目,从而判定个体是否为结核病[3-6]。本次研究对我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以及140例非结核健康个体均给予PPD、T-SPOT.TB、TB-AB测试,探讨T-SPOT.TB在涂阴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41.2±1.2)岁。并选择同期140例非结核健康个体,患者年龄25~40岁,平均(32.2±1.1)岁。
  1.2 纳入标准   我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均符合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期》中关于涂阴肺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出现长期低热、反复咳嗽、咳痰、盗汗、身体消瘦等临床症状,痰涂片抗酸染色3次均为阴性,痰培养阳性,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显示肺部有阴影,所有患者均既往接受系统抗结核治疗,治疗有效,年龄18~60岁。140例非结核健康个体均为我院进行常规体检健康个体,年龄25~40岁的健康者,均既往接受卡介苗接种。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均源自我院(沈阳市胸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病源充足,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以及患者家属同意,所有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协议。
  1.3方法
  我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以及140例非结核健康个体均给予PPD、T-SPOT.TB、TB-AB测试,
  1.3.1 PPD检测 PPD注射至个体前臂,观察72 h反应,若个体患者在72 h内局部出现红肿硬结为阳性反应,若未出现红肿硬结为阴性反应。
  1.3.2 T-SPOT.TB检测 本次实验采用英国Oxford Immunotec 公司生产的T-SPOT.TB结核感染 T 细胞检测试剂盒,以特异性抗原为刺激源,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诊断结核感染,采集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5 mL,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提取个体患者单个核细胞,将其加入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培养显色后在显微镜下计数斑点数(即γ-INF的T淋巴细胞单个核细胞数),阳性诊断标准:空白对照孔斑点数在0~5个时且(抗原A或抗原B斑点数-空白对照孔斑点数)≥6个,空白对照孔斑点数6~10个时且(抗原A或抗原B斑点数)≥2倍空白对照孔斑点数。若上述标准不符合且阳性质控对照孔正常时检测结果为阴性。
  1.3.3 TB-AB检测 采集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血清按照TB-AB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以吸光度OD值为纵坐标(Y),TB-AB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X),作曲线从而根据OD值标准曲线判读样品TB-AB浓度。检测值范围为0~8.0 IU/mL,敏感度为0.01 IU/mL。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PPD、T-SPOT.TB、TB-AB测试敏感性及漏诊率,敏感性=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 假阳性例数),漏诊率=假阳性/(真阳性例数 假阳性例数)。观察比较140例非结核健康个体PPD、T-SPOT.TB、TB-AB检测特异性及误诊率,特异性=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 假阴性例数),误诊率=假阴性/(真阴性例数 假阴性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检测方式对涂阴肺结核病的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比较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PPD、T-SPOT.TB、TB-AB测试敏感性以及漏诊率,具体情况见表1,T-SPOT.TB检测敏感性为96.7%,明显优于TB-AB、PPD。T-SPOT.TB检测漏诊率为3.3%,明显低于TB-AB、PPD。
  2.2 三种检测方式对非结核健康者的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比较140例非结核健康者PPD、T-SPOT.TB、TB-AB检测特异性和误诊率,具体情况见表2,T-SPOT.TB特异性为97.9%,均明显优于TB-AB、PPD。T-SPOT.TB误诊率为2.1%,明显低于TB-AB、PPD。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研究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九百万个体死于结核病,结核病的发生是由于个体感染结核杆菌,从而导致个体患者出现咳嗽、咯血、盗汗高热等临床症状的慢性传染性疾病[7,8]。结核病临床治疗需明确结核病类型以及病灶发展阶段,早期病变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临床治疗效果好,晚期结核病个体患者在接受药物长期大剂量联合用药控制结核病的同时,药物毒性强,因此对于结核病个体患者快速检测对其病情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9,10]。目前我国结核病临床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为痰涂片诊断方法,痰涂片可在数小时内快速诊断结核病,但近些年临床研究发现肺外结核和涂阴肺结核耗时长,且不易通过细菌学确诊,部分结核病患者痰菌涂片为阴性,在涂片中未能有效检出结核杆菌,因此寻找一种更适合涂阴肺结核病个体的检验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11,12]。培養为肺结核国内外公认的金标准,培养与涂片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核病阳性检出率,但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需液体快速培养1~2周方可得到肺结核阳性结果,其检出速度慢,不符合临床快速诊断的需求。
  T-SPOT.TB即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是以特异性抗原为刺激源,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诊断结核感染的新方法[13]。因其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结核诊断方法存在诸多缺陷的今天,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作为一个新的诊断结核感染的免疫学方法,T-SPOT.TB检测不受环境分枝杆菌感染以及卡介苗(BCG)接种影响,且基本不受个体患者机体免疫抑制的影响,对于HIV感染患者以及免疫抑制个体仍适用,实验操作简单,通过简单的实验室血液检查,在24 h内即可得到准确的报告结果,由此可以看出,T-SPOT.TB检测所需时间短,灵敏性及特异性高,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活动性肺结核、潜伏性结核、免疫抑制患者合并结核诊断。基于结核抗原特异性T细胞向病变部位集中的特点,T-SPOT.TB技术的检测物已不仅局限于静脉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液、胸腹水、脑脊液等,也可用于对肺内及肺外结核的诊断。余亚丽等[14]临床研究显示对于结核病患者给予T-SPOT.TB可将个体阳性检出率提高至90%以上。本次研究在既往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选取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以及140例非结核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T-SPOT.TB检测、TB-AB检测以及PPD检测,极大程度地提高涂阴肺结核病患者T-SPOT.TB研究敏感性及特异性[14,15]。本次实验显示60例涂阴肺结核病患者T-SPOT.TB敏感性为96.7%,非结核健康者T-SPOT.TB检测特异性为97.9%,明显优于TB-AB、PPD。   综上所述,T-SPOT.TB诊断涂阴肺结核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可降低结核病临床诊断误诊、漏诊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现有结核诊断方法存在诸多缺陷的当下,积极开展T-SPOT.TB检测对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和鉴别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秋月,许文兵,刘晓清,等. T-SPOT.TB在肺结节病与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4):527-530.
  [2] 刘佳庆,张丽霞,秦中华,等. Xpert MTB/RIF和T-SPOT.TB对涂阴肺结核诊断价值的评估[J]. 临床检验杂志,2016,34(10):755-757.
  [3] 施瑞洁,刘文康,范云,等. T-SPOT.TB在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32(29):60-63.
  [4] 杜岩青,张立,冯爽,等. 探讨T-SPOT.TB、CA125、TB-Ab在痰菌阴性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2):43-45.
  [5] 王宇,潘燕妮,梁道斌,等. T-SPOT.TB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外医疗,2017,36(16):32-34.
  [6] 黄丽美,林健雄,彭东东,等. T-SPOT.TB在涂阴肺结核中的快速诊断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3(14):1975-1976.
  [7] 顾国林,周芬,郭健,等. T-SPOT.TB试验诊断菌阳及菌阴肺结核的价值[J]. 实用医学杂志,2015,6(9):1535-1537.
  [8] 苏斌. T-SPOT.TB在艾滋病并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15,26(3):9-10.
  [9] 张兵,陆彩虹,施美新,等. 血清ADA水平和T-spot.TB联合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7, 36(44):38-40.
  [10] 程利. T-SPOT.TB检验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12):220-222.
  [11] 郑冬梅. 外周血T-SPOT.TB对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J].醫学信息,2015,13(21):395.
  [12] 张雨相,熊将军. T-SPOT.TB、痰涂片和TB-DNA在检测肺结核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 当代医学,2015,23(28):55-56.
  [13] 王慧,傅满姣. T-SPOT.TB在儿童肺结核与儿童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2016,18(6):941-942.
  [14] 余亚丽,刘红. T-SPOT.TB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医刊,2015,42(7):123-125.
  [15] 吴玲芳,尉理梁,陶学芳,等. 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与异烟肼对复治性肺结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果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3):78-81.
  (收稿日期:2017-11-27)
其他文献
[摘要] 髌骨被认为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其可通过增强股四头肌作用力,联动保护股骨髁处,进而保持膝关节的有限稳定,临床上其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05%。近年来对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也有了不小的发展,如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不同材料的髌骨爪内固定、加压螺钉内固定等方式。早年经典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是主流,术后鋼丝断裂偶有发生,但术后钢丝断裂进关节腔案列较罕见。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钢丝断裂进关
[摘要] 目的 探究贲门周围血管缝扎手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自由门静脉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及再出血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贲门周围血管缝扎术,对照组则采用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
[摘要]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及与疗效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由南宁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患者血清中药物浓度。分析性别、年龄和民族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 VPA 血药浓度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壮族与非壮族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摘要] 目的 評价跨理论模型的认知干预对轻度失智老年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 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以我院合作社区的84例轻度失智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双号对照组(42例)与单号实验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认知干预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认知干预方法。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抽象色彩偏好差异。 方法 纳入1320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005名正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偶比较法进行色彩偏好实验。 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偏爱蓝色、绿色等冷色,与对照组色彩偏好顺序倾向一致,对紫色、黑色的偏好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精神分裂症患者色彩偏好顺序均
[摘要]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行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治疗对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影响。 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栓抽吸。试验组患者在抽吸治疗后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对照组患者抽吸后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腹膜恶性间皮瘤、卵巢癌和反应性间皮细胞增生中的表达,探讨Glut1在腹膜恶性间皮瘤(PMM)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lut1在各30例PMM、卵巢癌及反应性间皮细胞增生中的表达情况,分析Glut1在PMM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Glut1在PMM、卵巢癌、反应性间皮细胞增生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
[摘要] 目的 通过测量不同内固定技术在骨生物力学研究替代材料断端获得的压力,比较不同内固定技术在治疗骨折时的加压效果。 方法 在骨生物力学研究替代材料上制作不同骨折断端类型,测量两种常用骨折断端内固定加压技术获得的压力作为对照组,测量4种不同内固定加压技术获得的压力作为实验组,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获得的断端间加压力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1和实验组2、对照组1和实验组3、对照组2和实验组2加压效果比
[摘要] 目的 研究血漿置换治疗恶性浆细胞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7年9月间我院36例恶性浆细胞病并接受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分析置换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以评价血浆置换的治疗效果。 结果 恶性浆细胞病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血浆IgM、IgG及IgA球蛋白水平分别为[(82.12±25.59)g/L] vs [(50.98±15.95)g/L],[(76.
[摘要] 托莫西汀是目前治疗ADHD的主要药物之一,主要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是CYP2D6酶的底物。CYP2D6酶具有显著的基因多态性,不同个体CYP2D6酶对托莫西汀代谢能力有所差异,从而影响临床治疗ADHD的效果。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CYP2D6基因多态性与托莫西汀治疗ADHD疗效的关联性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CYP2D6基因多态性可影响托莫西汀的疗效,CYP2D6慢代謝型患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