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全赖于一脉相承的汉语和汉字这一载体。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就必须学好汉语文。而对联则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汉语文的这些特点。那么,如何来欣赏对联呢?
一、对联的结构特点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对联结构有以下几个要素:)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 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 “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 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
3.平仄协调。
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就是按照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音步来写的。然而,这种平仄讲究现在已经不十分强调了。
二、对联的横批
横批在对联中有时用,有时不用;一般用成语,与对联内容相辅相成。好的横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在撰写横批的时候,要根据对联内容、意境、使用对象等具体情况选配,不能马马虎虎草率行事,在这方面郭老已给我们做出了楷模。1962年,郭沫若先生为四川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题了一副对联:
血肉作干城,烈士在火中长啸;
光荣归党国,英雄使天下同钦。
在写横批的时候,郭老费了一番心思,他一共改了20多个,最终选定了“凯歌百代”。由此可见,要写一条恰当的横批是不容易的。
赏析对联、对对子一直是传统语文启蒙教学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课堂中如果引入对联的学习和欣赏, 并向课外拓展延伸,不单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提高认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更愉快而切实地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好这一课。
一、对联的结构特点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对联结构有以下几个要素:)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 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 “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 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
3.平仄协调。
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就是按照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音步来写的。然而,这种平仄讲究现在已经不十分强调了。
二、对联的横批
横批在对联中有时用,有时不用;一般用成语,与对联内容相辅相成。好的横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在撰写横批的时候,要根据对联内容、意境、使用对象等具体情况选配,不能马马虎虎草率行事,在这方面郭老已给我们做出了楷模。1962年,郭沫若先生为四川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题了一副对联:
血肉作干城,烈士在火中长啸;
光荣归党国,英雄使天下同钦。
在写横批的时候,郭老费了一番心思,他一共改了20多个,最终选定了“凯歌百代”。由此可见,要写一条恰当的横批是不容易的。
赏析对联、对对子一直是传统语文启蒙教学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课堂中如果引入对联的学习和欣赏, 并向课外拓展延伸,不单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提高认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更愉快而切实地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好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