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获得性漏斗胸形成过程中膈肌收缩功能的测定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1986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大鼠膈肌收缩力的动态测定探讨获得性漏斗胸形成过程中膈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方法

4周龄SD大鼠120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只。研究组行胸骨旁切断第5~7对肋软骨观察漏斗胸形成,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术后3 d及1、2、4、8、12周取每组10只动物膈肌标本,经体外灌流膈肌条,测量其单收缩张力、最大强直收缩力并进行组间t检验,对不同频率刺激下膈肌张力的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术后第1周呼吸频率较快并逐渐出现胸骨区域下陷,2周即形成典型的漏斗胸并逐渐加重,4周后畸形稳定。术后3 d及1、2、4、8、12周研究组膈肌单收缩张力分别为(211.42±0.81) g/cm2、(208.27±0.86) g/cm2、(199.79±1.81) g/cm2、(196.23±1.75) g/cm2、(194.99±3.28) g/cm2和(196.40±1.73) g/cm2,在对照组分别为(212.97±0.44) g/cm2、(213.47±0.79) g/cm2、(211.72±1.71) g/cm2、(212.79±1.38) g/cm2、(212.63±1.90) g/cm2和(213.64±0.77) g/cm2;测得膈肌最大强直收缩力分别为(887.97±3.40) g/cm2、(874.74±3.60) g/cm2、(839.12±7.62) g/cm2、(824.17±7.38) g/cm2、(818.95±13.79) g/cm2和(824.89±7.25) g/cm2,在对照组分别为(894.49±1.86) g/cm2、(896.58±3.38) g/cm2、(889.23±7.19) g/cm2、(893.72±5.81) g/cm2、(893.06±7.97) g/cm2和(897.30±3.23) g/cm2。研究组各时间点测得膈肌单收缩张力、最大强直收缩力值均低于对照组,尤以术后3 d到2周时的测得值下降最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频率从10 Hz增加到100 Hz,两组动物膈肌收缩张力均增加,但研究组各种刺激频率下各时间点的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得值在组内比较,研究组各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术后3 d、1周和2周三个时间点测得值间的差异(P<0.05);而对照组内各时间点测得值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获得性漏斗胸大鼠膈肌收缩储备能力低于正常水平,膈肌收缩力随着漏斗胸形成而下降,即使畸形稳定后膈肌收缩力仍不能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无乳糖水解蛋白奶粉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单双号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胎
目的观察应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生于我院并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
目的探讨半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在儿童复杂肝脏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近期完成的1例多次化疗后儿童肝母细胞瘤患儿,其肿瘤侵犯肝Ⅳ、Ⅴ、Ⅷ段并伴有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形成,常规肝叶切除难以完成肿瘤切除。采用体外循环辅助下半离体肝切除、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取出、自体肝移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分析其手术方式及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8 h,肝脏冷缺血时间190 m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状况与后期神经系统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NICU住院且出院后定期在我院高危儿门
目的探讨足月儿和近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需重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牛肺表面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