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大鼠膈肌收缩力的动态测定探讨获得性漏斗胸形成过程中膈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方法4周龄SD大鼠120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只。研究组行胸骨旁切断第5~7对肋软骨观察漏斗胸形成,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术后3 d及1、2、4、8、12周取每组10只动物膈肌标本,经体外灌流膈肌条,测量其单收缩张力、最大强直收缩力并进行组间t检验,对不同频率刺激下膈肌张力的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术后第1周呼吸频率较快并逐渐出现胸骨区域下陷,2周即形成典型的漏斗胸并逐渐加重,4周后畸形稳定。术后3 d及1、2、4、8、12周研究组膈肌单收缩张力分别为(211.42±0.81) g/cm2、(208.27±0.86) g/cm2、(199.79±1.81) g/cm2、(196.23±1.75) g/cm2、(194.99±3.28) g/cm2和(196.40±1.73) g/cm2,在对照组分别为(212.97±0.44) g/cm2、(213.47±0.79) g/cm2、(211.72±1.71) g/cm2、(212.79±1.38) g/cm2、(212.63±1.90) g/cm2和(213.64±0.77) g/cm2;测得膈肌最大强直收缩力分别为(887.97±3.40) g/cm2、(874.74±3.60) g/cm2、(839.12±7.62) g/cm2、(824.17±7.38) g/cm2、(818.95±13.79) g/cm2和(824.89±7.25) g/cm2,在对照组分别为(894.49±1.86) g/cm2、(896.58±3.38) g/cm2、(889.23±7.19) g/cm2、(893.72±5.81) g/cm2、(893.06±7.97) g/cm2和(897.30±3.23) g/cm2。研究组各时间点测得膈肌单收缩张力、最大强直收缩力值均低于对照组,尤以术后3 d到2周时的测得值下降最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频率从10 Hz增加到100 Hz,两组动物膈肌收缩张力均增加,但研究组各种刺激频率下各时间点的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得值在组内比较,研究组各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术后3 d、1周和2周三个时间点测得值间的差异(P<0.05);而对照组内各时间点测得值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获得性漏斗胸大鼠膈肌收缩储备能力低于正常水平,膈肌收缩力随着漏斗胸形成而下降,即使畸形稳定后膈肌收缩力仍不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