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中“讲风”仍盛,“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不能遍及语文课堂,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探讨问题”是相违背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从问题教学法入手,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一、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的初中学生,能力不同,层次各异,尤其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能力差异更大。那么如何很好地应用问题教学法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1)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2)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把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上来。(3)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来进行: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 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所有的大人都说了假话,只有那个小孩说了真话,面对小孩的真话,皇帝会怎么想?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说出多种答案。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问题教学法除了教师精心准备、科学设计、启发引导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才能收到实效。(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转变“师道尊严”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2)要建立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要注意把问题教学法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避免因刻意追求发问而走形式主义。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千秋初级中学)
一、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的初中学生,能力不同,层次各异,尤其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能力差异更大。那么如何很好地应用问题教学法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1)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2)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把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上来。(3)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来进行: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 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所有的大人都说了假话,只有那个小孩说了真话,面对小孩的真话,皇帝会怎么想?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说出多种答案。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问题教学法除了教师精心准备、科学设计、启发引导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才能收到实效。(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转变“师道尊严”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2)要建立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要注意把问题教学法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避免因刻意追求发问而走形式主义。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千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