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异的“诡”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没有纪元的时代,西南大荒野,有种叫“诡”的动物。它形状像兔子,却长着人一样的面孔,会说话。它常常骗人,嘴里说东,却指向西,说南,却指向北。
  唐朝李冗的《独异志》引《神异记》,做了上面这样简单的记载。没有更多的文字,《神异记》本来就看不到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只转引数百字,还不知真假,只能是推测。
  会说话的兔子,不奇怪。《山海经》中,类似这样长着人面孔会言语或者懂人语的怪兽,比比皆是。比如,大坏蛋穷奇,专门帮坏人,欺侮好人。兔子不是猛兽,因此,它会给人以假象,个小,面善,能言,像狐狸一样的心思中,透着深深的狡猾。
  如果光是看形象,诡实在没有什么稀奇,百獸中,怎么看都不会显眼。可它也有独特之处:能骗人。它的这种狡猾,就是以善良的假面孔出现的。言不由衷是它的最大特点,如果你要听它的,那就会吃亏,吃大亏,因为常常南辕北辙,让人无法辨别。
  一个段子让人笑坏肚皮:“某日,一村民跟村长聊天:村长,他们说你不识数,是真的吗?村长急了,伸出三个指头:送你五个字,一派胡言!”但是,诡并不是言语和肢体不协调而闹的笑话,它的本质就是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我想是诡的生存需要。
  茫茫荒漠,四野无际。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野兽,和人类一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当然,强和弱是相对的,并不完全以体形的大小显现,就如这个诡,它深深地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要生存,不仅要会找吃的,更要结交朋友。当然,他只找对自己有用的朋友,而且,要让朋友多多为自己所用。限于能力和体力,又要达到目的,那只好指东话西了。至少,眼前不会吃亏。骗人的事是不能经常做的,经常做了就成了习惯性骗子,名声就在外了。诡,这只人面兔子,就这样载入坏动物的史册。
  《说文解字》释“诡”:责也。这应该是诡的本义,意思是责成、要求,是个主动词,主动发出指令。这是不是说,诡,起初的时候,也有个好名声,它以正面形象出现,对不良社会风气,义正词严?但此后,似乎所有的引申义,都指向了诡的本来性格。最常用的,诡辩:无理强辩。都无理了,还一定要强辩,可见不是什么好东西。
  禅宗公案中,有许多趣例最能体现这种诡论了。例如:我有一只小瓶,瓶内有只鹅,从小就养。请问,鹅越来越大了,瓶口却很小,又不想打破瓶,又不能杀死鹅,我怎么才能让鹅出瓶呢?佛家的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和尚趁那人不注意时,叫了那人一声“某某”,那人答应一声“干什么”。和尚说:鹅已经出来了。本来就是无解的答案,经过这样的诡辩,反而顺利解决了。
  再如,得就是失。得就是失,得到的小头,因为不当得利,反而失去了大头。对佛家来说,功名粪土,富贵浮云,放下一切,失就是得。
  诡,从字体看,没有一点动物属性,却成了说谎骗人的老祖宗,实在让人有点想不通。但是,将其拆开,诡,就是由“危言”组成的。不管什么朝代,即便太平盛世,来点危言,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李新春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中的动物》)
其他文献
近些日子流行声讨“食物里程”:食物从产地到你盘子里所走的路程越长,烧掉的石油也就越多。  最近,有两位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做出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食物里程”的概念“是个存在重大缺陷的可持续发展度指标”,把食物从农庄弄到商店里的碳排放量,只占它一辈子碳排放量的4%;从国外空运食物的碳排放量,只相当于把英国本地产食物冷冻起来的1/10,只相当于顾客从家里到商店去的1/50;把新西兰羊羔用船运到英格兰,
一位朋友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想’是最自由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去‘想’”。  他还说:“如果一个人放弃了去‘想’,这个人就放弃了快乐的权利。”  说这话的是我的挚友,可是我不同意他有关“想”的这种说法。  因为只有“想”,才是最不自由的。  你可以去想你高興去想的每一件事。  你可以去想你是孙悟空,你可以去想你是秦始皇,你甚至可以去想你是玉皇大帝——为所欲为,随心所欲。  可惜这不是“想”,
我出生在1966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年头。我的回忆清晰,但是充满着不和谐的剧烈的冲突。小时候,我住在烟雨江南的一个中等城市里,小巷幽深,墙角长满了青苔,院子里有一口古老的井,还有一棵古老的无花果树。只要不走出去,那么,就宁静得就像历史本身,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历史的动感。可是,只要一出门,就是市中心,那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满耳都是语录课、高亢的口号声;满眼都是大字报,一片鲜红鲜红的颜色。  
窗前的大雪白绒一般,没有停的在落,整天没有停。我去年受冻的脚完全好起来,可是今年没有冻,壁炉着得呼呼发响,时时起着木柈的小炸音,玻璃窗简直就没被冰霜蔽住,柈子不像去年摆在窗前,那是装满了柈子房的。  我们决定非回国不可,每次到书店去,一本杂志也没有,至于别的书那还是三年前摆在玻璃窗里退了色的旧书。  非走不可,非走不可。  遇到朋友们,我们就问:  “海上几月里浪小?海船是怎样晕法?……”因为我们
不管你上哪间茶楼酒肆,你点的是普洱、寿眉、铁观音、水仙或是什么红茶,只消他們一冲水,端上桌,马上就给各位倒茶。那些液体连颜色都来不及变,仍像开水似的,别说茶味了。  难道这是殷勤吗?  他们连“等一等”的常识也欠缺,当然谈不上品茗的艺术了。  我们不要求在一般餐厅品茗,不过,早三十秒和迟三十秒,还是有点区别的。  每次当侍者倒茶时,我总是制止,提醒他们让茶叶泡一泡。下次再去,他们仍习惯即冲即斟——
19世纪的文人大多是出了名的吃货,在“料理百科辞典”中查找“巴尔扎克”,会找到“大麦与芋头芹菜巴尔扎克风味奶油浓汤”,查找“维克多·雨果”则是“雨果风味朝鲜蓟浓汤”,而“夏多布里昂”的词条则是著名的“夏多布里昂酱汁”,或者干脆就是指淋上了这种白葡萄酒风味酱汁的烤牛菲力。   这一干会吃会喝的文人美食家中,大仲马是最出众的一位——他不仅会吃会喝,且敢吃敢喝,将一生的大多财富都砸在了美食上。他体型庞
据统计,中国出版物70%以上都是教材。而且人均年阅读量很低,平均不到一本。中国有近亿的学生在上学,但谈到阅读,都是强制性的,读的不过是教材,还有一点老师推荐的教辅材料。  就那么可怜的一点自主阅读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份额,是几类无聊的作家的杰作,诸如穿越、盗墓、玄幻、种马小说。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网人数成亿地增加,但人们在手机上阅读的,90%以上,都是这种毫无价值的东西。稍微讲求一点逻辑,讲一
前不久读到一则新闻,山东大学文学院一位叫丁安琪的研究生,突然成了网红。她一年读了600多本书,除了专业书,还广泛涉猎了历史、哲学类的典籍。  大家知道,我爱看网友评论,甚至要超过新闻本身。对丁安琪读书这件事,有人翘大拇指,也有人怀疑:这樣下来,每天平均得读1.6本书,难道不需要上课、复习,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  有人淡然:哈哈,一年读了那么多书,其实能有啥用?  有人秀智商: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半
就我个人来说,疼痛是个强敌。  中风之初,我的身体变得僵硬、麻木、疼痛,但医生给我开的药止不住疼痛。我努力地保持清醒,不让恐惧占据上风,慢慢地,疼痛才缓解了。  記得很多年前,我患了严重的肝炎。当时我一个人在喜马拉雅山旅行,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旅馆里。那里没有电,没有汽车,我也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的腹部疼起来了,疼得我满地打滚儿。  我首先想到的是:“找个医生来,快拿药来!”与此同时,
外面雷鸣闪电,下着倾盆大雨,雨幕像白色的围墙将世界隔断。我站在空无一人的诊室里,享受难得的悠闲。  礼拜天的下午,只有心内科坚持开诊,但医生只有一位。平常天气,其他科的病人也会挂心内科的号看病,多是感冒发烧的呼吸道病人和吃坏了肚子的消化科病人,需要简单处理,一个医生单打独斗是很忙的。今天的大雨,把病人都留在了家里,居然我可以站起来看看风景。  听见脚步声,想是病人来了。这样的雨天,应该是病痛难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