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能够自主阅读的人是导读提纲运用的追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读提纲辅导学生的课前独立学习,使之在阅读的时候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并逐渐建构起自主阅读的方法和思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把课内习得的方法大胆地运用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运用能力。
关键词:自主阅读;导读提纲;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逐渐增大,尤其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成绩呈整体下滑趋势,语文阅读能力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未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导致语文能力急速下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实践表明,如果从小学中高年级起,教师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导读提纲引领他们阅读和思考,在课堂上检验阅读效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日渐提高。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设计小学语文导读提纲。
一、以读为本,扫清阅读的障碍
学生独立阅读的主要活动形式是读书。读是导读提纲设计的训练主线。在提纲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
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
按福建省颁布的课时安排,低年级八节,中高年级六节的课时数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再者,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而在学生还未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就匆忙开讲,课堂效果不理想显而易见。因此,从中年级开始,教师要逐渐要求学生在课前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而课上的读则多为“检查读”“指导读”“展示读”“个性读”“赛读”。学生课前自读的进行情况完全根据个人水平而定,直至读熟为止。阅读的方式有多种,朗读、默读、浏览等,至于选择何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需要,在提纲中给学生建议。另外,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一些常用的圈阅符号,教师要让学生经常使用,直至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比如,引导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标上序号;将新出现的生字新词圈起来;在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打个三角号;把精彩的句子画上曲线;在不明白的地方标注个问号,等等。
2.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小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记忆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从三年级开始,教师不应再在课堂上费力讲解生字词。因为同一篇课文,对于不同学生来说,生字词是不一样的。只有分别选剔出来,借助工具书,才能各自有所收获。有些重点词语,若怕学生会有遗漏,不妨由教师罗列出来,指明是必须掌握的。不能完全掌握的词等上课再进行交流讨论,联系上下文,完成理解。总之,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学生独立学习时,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借助工具书,用习得的方法学习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3.查阅并了解写作背景
有些课文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起来就有困难。教师可以在导读提纲中,提供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一些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课后的资料袋等),以辅助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爱迪生》一课时,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爱迪生才上过三个月学,却能读懂书报,以至成为著名的发明家呢?”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得到解答:“爱迪生的母亲是个家庭教师,在家里母亲常常教他。在学校上学时,因为爱迪生常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让教师和同学都无法回答,大家都笑他是个怪物。他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不上学能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搞研究。”因此,教师只有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才能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潜能。
二、设置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在导读提纲中,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设置问题:
1.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
课题一般就是文章的题眼。许多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已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点明了文章要写的事件。如果学生能够从题目入手,把题目的意思扩展开来,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从中心句入手
有些课文,经常会出现一些高度概括性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它们或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也有些文章,用中心句贯穿全文。提纲设计中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例如《猫》这篇课文可以抓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等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摸清并理清作者的思路,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把握文章内容常用的方法。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思考课文每一段在写什么。文章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接着写爬山虎的叶子,再写爬山虎的脚分别是怎样爬的,最后写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是怎样的。把各段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之,为了让学生理解一篇文章,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读时寻求答案。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再加上课堂上听教师的指导,记忆会更加深刻。
三、设计训练点,领会表达方法
认真品读精彩段落,是提高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对重点段和精彩段花更多精力和时间,不但要做到“咬文嚼字”,还要“细嚼慢咽”,仔细领悟并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1.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语言
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后,在引导学生细读的过程中,教师选择重点词语、句子、句群或段落,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使之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这些字、词、句、段、章的训练内容的设计,是导读提纲设计着力最多的地方。设计时,一定要选准时机,展开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用词准确。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时,可以做这样的提纲导读:A.作者在写山上的映山红时,把它与()做比较,这样一比,就表现出了映山红的(),哪两个词写出了映山红的特点,使人眼前一亮?B.在写溪流、溪声时,作者用了什么修辞写法?读一读,想一想这样的表达传递给你什么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教材中,每篇课文涉及的表达方法可能有多种。在导读提纲设计中,不必要求学生准确辨识并理解所有表达方式,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引领学生抓住一两点领悟就够了。
当然,导读提纲的设计要始终坚持以学为主的宗旨,切忌习题化、模式化,忽略以学生为主体,忽略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导读提纲的应用要为学生获取读懂文章的方法、要领、技巧而用心,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实践中真正学会阅读,再以阅读促进写作。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主编.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主编.指导:自主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自主阅读;导读提纲;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逐渐增大,尤其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成绩呈整体下滑趋势,语文阅读能力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未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导致语文能力急速下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实践表明,如果从小学中高年级起,教师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导读提纲引领他们阅读和思考,在课堂上检验阅读效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日渐提高。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设计小学语文导读提纲。
一、以读为本,扫清阅读的障碍
学生独立阅读的主要活动形式是读书。读是导读提纲设计的训练主线。在提纲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
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
按福建省颁布的课时安排,低年级八节,中高年级六节的课时数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再者,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而在学生还未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就匆忙开讲,课堂效果不理想显而易见。因此,从中年级开始,教师要逐渐要求学生在课前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而课上的读则多为“检查读”“指导读”“展示读”“个性读”“赛读”。学生课前自读的进行情况完全根据个人水平而定,直至读熟为止。阅读的方式有多种,朗读、默读、浏览等,至于选择何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需要,在提纲中给学生建议。另外,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一些常用的圈阅符号,教师要让学生经常使用,直至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比如,引导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标上序号;将新出现的生字新词圈起来;在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打个三角号;把精彩的句子画上曲线;在不明白的地方标注个问号,等等。
2.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小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记忆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从三年级开始,教师不应再在课堂上费力讲解生字词。因为同一篇课文,对于不同学生来说,生字词是不一样的。只有分别选剔出来,借助工具书,才能各自有所收获。有些重点词语,若怕学生会有遗漏,不妨由教师罗列出来,指明是必须掌握的。不能完全掌握的词等上课再进行交流讨论,联系上下文,完成理解。总之,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学生独立学习时,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借助工具书,用习得的方法学习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3.查阅并了解写作背景
有些课文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起来就有困难。教师可以在导读提纲中,提供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一些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课后的资料袋等),以辅助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爱迪生》一课时,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爱迪生才上过三个月学,却能读懂书报,以至成为著名的发明家呢?”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得到解答:“爱迪生的母亲是个家庭教师,在家里母亲常常教他。在学校上学时,因为爱迪生常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让教师和同学都无法回答,大家都笑他是个怪物。他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不上学能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搞研究。”因此,教师只有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才能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潜能。
二、设置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在导读提纲中,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设置问题:
1.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
课题一般就是文章的题眼。许多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已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点明了文章要写的事件。如果学生能够从题目入手,把题目的意思扩展开来,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从中心句入手
有些课文,经常会出现一些高度概括性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它们或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也有些文章,用中心句贯穿全文。提纲设计中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例如《猫》这篇课文可以抓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等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摸清并理清作者的思路,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把握文章内容常用的方法。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思考课文每一段在写什么。文章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接着写爬山虎的叶子,再写爬山虎的脚分别是怎样爬的,最后写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是怎样的。把各段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之,为了让学生理解一篇文章,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读时寻求答案。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再加上课堂上听教师的指导,记忆会更加深刻。
三、设计训练点,领会表达方法
认真品读精彩段落,是提高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对重点段和精彩段花更多精力和时间,不但要做到“咬文嚼字”,还要“细嚼慢咽”,仔细领悟并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1.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语言
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后,在引导学生细读的过程中,教师选择重点词语、句子、句群或段落,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使之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这些字、词、句、段、章的训练内容的设计,是导读提纲设计着力最多的地方。设计时,一定要选准时机,展开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用词准确。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时,可以做这样的提纲导读:A.作者在写山上的映山红时,把它与()做比较,这样一比,就表现出了映山红的(),哪两个词写出了映山红的特点,使人眼前一亮?B.在写溪流、溪声时,作者用了什么修辞写法?读一读,想一想这样的表达传递给你什么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教材中,每篇课文涉及的表达方法可能有多种。在导读提纲设计中,不必要求学生准确辨识并理解所有表达方式,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引领学生抓住一两点领悟就够了。
当然,导读提纲的设计要始终坚持以学为主的宗旨,切忌习题化、模式化,忽略以学生为主体,忽略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导读提纲的应用要为学生获取读懂文章的方法、要领、技巧而用心,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实践中真正学会阅读,再以阅读促进写作。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主编.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主编.指导:自主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