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18载,我最大的庆幸,是今天终于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职业紧箍在自己精神上的锁链。我不敢妄言我已悟道了、超脱了,至少面对纷繁的教育现象,我能怀着从容的心态一边站立着,一边冷静地审视,包括审视自己每天正在行进中的教育生活。无数的声音在我耳边喋喋不休,我聆听、品察、思考,却不再轻易受迷惑和摆布。我想,当一个人内心足够清醒时,他是有力量静对外部世界的纷扰的。
还是在2004年,一本大家本都熟悉的书让我惊异地发现:原来,在天空、大地、海洋之外,在平淡的课堂、冰凉的分数背后,还有另一片更辽远深邃、更多姿多彩的世界——孩子的世界,以及伴随孩子而来的教育世界。
“在早秋的一个温暖而有阳光的中午,我和孩子们来到河岸边。我们分散在一片草地上。在我们的眼前,是一片点缀着秋季花朵的草原,鱼儿在清可见底的河水里游来游去,蝴蝶在空中翩然飞舞,燕子在蔚蓝的天空飞翔。我们来到一个高高的悬崖跟前,那上面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露出土壤的剖面。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察看着各种颜色的泥土层和砂层。”
阳光、草地、花朵、河水、蝴蝶、燕子、泥土,这也可以构成教育的一部分吗?我吃惊了。我第一次从教育书籍中遇到如此诗意摇曳的句子,它使我油然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大草原。时至今日,当我敲下这串发光的文字时,这种“惊叹发现”所引发的余震,依然在心里回荡不已。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
温暖而智慧的语言,仿佛暗夜里的电光,照亮了我昏昧的天空。是的,“思考”,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思考,教育被无情地简化成单纯的知识灌注与无趣的机械运动,将是何其可怕。在我品味这些文字的时候,多年来阅读过的一些书,缓缓苏醒,纷然奔赴眼前。其实,中外先贤们早就告诉我:人,他的全部尊严就在于独立的思考以及独特的感受。而阅读,即开启思想与情感大门的钥匙。
这本给我的教育天空播撒阳光的书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看到一半,我激动地对学校某领导请求说:“我不想当年段长,我只想做个小小的班主任。”领导吃惊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我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那时在我看来,只有当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呼吸,才能触摸到真正的教育。
此后,我逐渐把购书的方向从文学转至教育,并扩展到相关的人文领域。除了阅读,我还尝试写教育随笔。但是,经过长久的荒废,我的大脑几乎“生锈”了。一年后,文句才渐渐舒展些,思维也开始转动起来,我似乎找到了迷失多年的自己。有一次去福州参加培训,在书店里读到一行文字:“当你的灵魂被唤醒时,你的阅读才真正开始。”不禁浑身战抖,我的心又一次被击中了。我感到,多年来自己的灵魂其实未曾苏醒,读过的书亦如船行过水面。就像我在最近一篇文章中说的:“近两三年来……不时翻出旧书来重读,每每感叹于年轻时读书的浪费,更认定所有读过的书,都必须重新来过。”
随着读写的积累,一个崭新的天地敞开在我面前。我感觉每个日子都是刚出生的,每一次日出与日落都氤氲着博大的灵光。而今回首,这与其说是我对阅读的发现,毋宁说是对自己的发现。我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从而整个世界也返回我身边。
在2004年教师节,我曾获得过很高的官方荣誉。但我现在认为,荣誉是颁给2004年之前的那个“我”。那个“我”,其实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骨子里相信成绩能证明一切,教育就是为了分数;那个“我”,不再仰望不再眺望,也不再寻找不再思考,甚至不再有彷徨和疼痛;那个“我”,几乎“已被人作祟”“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
今天,我不敢说,已彻底和昔日的“我”决裂,但是现在的“我”,的确与过去有本质的不同:我不再把学科的技术操作奉为法宝,我宁愿花更多精力去思考宽广的教育,思考教育中的人生,思考一个人成长需要哪些营养,思考什么才是语文的生命本真;我宁愿把珍贵的课堂用于做自己喜欢、学生喜欢的事。我相信,这些事使学生的受益将远胜于懂得解答出某几道选择题、制造出中规中距的满分作文;我相信,我带给学生的东西是一生一世的财富。
《马太福音》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愿意把教育的真谛比为“永生”,而“灵魂的唤醒”就是穿过那道“窄门”。那么,谁来唤醒灵魂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唤醒自己,通过无休止的阅读与写作,通过一次次苦痛而欢愉的思考……
还是在2004年,一本大家本都熟悉的书让我惊异地发现:原来,在天空、大地、海洋之外,在平淡的课堂、冰凉的分数背后,还有另一片更辽远深邃、更多姿多彩的世界——孩子的世界,以及伴随孩子而来的教育世界。
“在早秋的一个温暖而有阳光的中午,我和孩子们来到河岸边。我们分散在一片草地上。在我们的眼前,是一片点缀着秋季花朵的草原,鱼儿在清可见底的河水里游来游去,蝴蝶在空中翩然飞舞,燕子在蔚蓝的天空飞翔。我们来到一个高高的悬崖跟前,那上面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露出土壤的剖面。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察看着各种颜色的泥土层和砂层。”
阳光、草地、花朵、河水、蝴蝶、燕子、泥土,这也可以构成教育的一部分吗?我吃惊了。我第一次从教育书籍中遇到如此诗意摇曳的句子,它使我油然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大草原。时至今日,当我敲下这串发光的文字时,这种“惊叹发现”所引发的余震,依然在心里回荡不已。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
温暖而智慧的语言,仿佛暗夜里的电光,照亮了我昏昧的天空。是的,“思考”,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思考,教育被无情地简化成单纯的知识灌注与无趣的机械运动,将是何其可怕。在我品味这些文字的时候,多年来阅读过的一些书,缓缓苏醒,纷然奔赴眼前。其实,中外先贤们早就告诉我:人,他的全部尊严就在于独立的思考以及独特的感受。而阅读,即开启思想与情感大门的钥匙。
这本给我的教育天空播撒阳光的书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看到一半,我激动地对学校某领导请求说:“我不想当年段长,我只想做个小小的班主任。”领导吃惊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我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那时在我看来,只有当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呼吸,才能触摸到真正的教育。
此后,我逐渐把购书的方向从文学转至教育,并扩展到相关的人文领域。除了阅读,我还尝试写教育随笔。但是,经过长久的荒废,我的大脑几乎“生锈”了。一年后,文句才渐渐舒展些,思维也开始转动起来,我似乎找到了迷失多年的自己。有一次去福州参加培训,在书店里读到一行文字:“当你的灵魂被唤醒时,你的阅读才真正开始。”不禁浑身战抖,我的心又一次被击中了。我感到,多年来自己的灵魂其实未曾苏醒,读过的书亦如船行过水面。就像我在最近一篇文章中说的:“近两三年来……不时翻出旧书来重读,每每感叹于年轻时读书的浪费,更认定所有读过的书,都必须重新来过。”
随着读写的积累,一个崭新的天地敞开在我面前。我感觉每个日子都是刚出生的,每一次日出与日落都氤氲着博大的灵光。而今回首,这与其说是我对阅读的发现,毋宁说是对自己的发现。我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从而整个世界也返回我身边。
在2004年教师节,我曾获得过很高的官方荣誉。但我现在认为,荣誉是颁给2004年之前的那个“我”。那个“我”,其实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骨子里相信成绩能证明一切,教育就是为了分数;那个“我”,不再仰望不再眺望,也不再寻找不再思考,甚至不再有彷徨和疼痛;那个“我”,几乎“已被人作祟”“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
今天,我不敢说,已彻底和昔日的“我”决裂,但是现在的“我”,的确与过去有本质的不同:我不再把学科的技术操作奉为法宝,我宁愿花更多精力去思考宽广的教育,思考教育中的人生,思考一个人成长需要哪些营养,思考什么才是语文的生命本真;我宁愿把珍贵的课堂用于做自己喜欢、学生喜欢的事。我相信,这些事使学生的受益将远胜于懂得解答出某几道选择题、制造出中规中距的满分作文;我相信,我带给学生的东西是一生一世的财富。
《马太福音》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愿意把教育的真谛比为“永生”,而“灵魂的唤醒”就是穿过那道“窄门”。那么,谁来唤醒灵魂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唤醒自己,通过无休止的阅读与写作,通过一次次苦痛而欢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