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春:穿过那道“窄门”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0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18载,我最大的庆幸,是今天终于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职业紧箍在自己精神上的锁链。我不敢妄言我已悟道了、超脱了,至少面对纷繁的教育现象,我能怀着从容的心态一边站立着,一边冷静地审视,包括审视自己每天正在行进中的教育生活。无数的声音在我耳边喋喋不休,我聆听、品察、思考,却不再轻易受迷惑和摆布。我想,当一个人内心足够清醒时,他是有力量静对外部世界的纷扰的。
  还是在2004年,一本大家本都熟悉的书让我惊异地发现:原来,在天空、大地、海洋之外,在平淡的课堂、冰凉的分数背后,还有另一片更辽远深邃、更多姿多彩的世界——孩子的世界,以及伴随孩子而来的教育世界。
  “在早秋的一个温暖而有阳光的中午,我和孩子们来到河岸边。我们分散在一片草地上。在我们的眼前,是一片点缀着秋季花朵的草原,鱼儿在清可见底的河水里游来游去,蝴蝶在空中翩然飞舞,燕子在蔚蓝的天空飞翔。我们来到一个高高的悬崖跟前,那上面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露出土壤的剖面。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察看着各种颜色的泥土层和砂层。”
  阳光、草地、花朵、河水、蝴蝶、燕子、泥土,这也可以构成教育的一部分吗?我吃惊了。我第一次从教育书籍中遇到如此诗意摇曳的句子,它使我油然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大草原。时至今日,当我敲下这串发光的文字时,这种“惊叹发现”所引发的余震,依然在心里回荡不已。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
  温暖而智慧的语言,仿佛暗夜里的电光,照亮了我昏昧的天空。是的,“思考”,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思考,教育被无情地简化成单纯的知识灌注与无趣的机械运动,将是何其可怕。在我品味这些文字的时候,多年来阅读过的一些书,缓缓苏醒,纷然奔赴眼前。其实,中外先贤们早就告诉我:人,他的全部尊严就在于独立的思考以及独特的感受。而阅读,即开启思想与情感大门的钥匙。
  这本给我的教育天空播撒阳光的书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看到一半,我激动地对学校某领导请求说:“我不想当年段长,我只想做个小小的班主任。”领导吃惊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我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那时在我看来,只有当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呼吸,才能触摸到真正的教育。
  此后,我逐渐把购书的方向从文学转至教育,并扩展到相关的人文领域。除了阅读,我还尝试写教育随笔。但是,经过长久的荒废,我的大脑几乎“生锈”了。一年后,文句才渐渐舒展些,思维也开始转动起来,我似乎找到了迷失多年的自己。有一次去福州参加培训,在书店里读到一行文字:“当你的灵魂被唤醒时,你的阅读才真正开始。”不禁浑身战抖,我的心又一次被击中了。我感到,多年来自己的灵魂其实未曾苏醒,读过的书亦如船行过水面。就像我在最近一篇文章中说的:“近两三年来……不时翻出旧书来重读,每每感叹于年轻时读书的浪费,更认定所有读过的书,都必须重新来过。”
  随着读写的积累,一个崭新的天地敞开在我面前。我感觉每个日子都是刚出生的,每一次日出与日落都氤氲着博大的灵光。而今回首,这与其说是我对阅读的发现,毋宁说是对自己的发现。我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从而整个世界也返回我身边。
  在2004年教师节,我曾获得过很高的官方荣誉。但我现在认为,荣誉是颁给2004年之前的那个“我”。那个“我”,其实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骨子里相信成绩能证明一切,教育就是为了分数;那个“我”,不再仰望不再眺望,也不再寻找不再思考,甚至不再有彷徨和疼痛;那个“我”,几乎“已被人作祟”“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
  今天,我不敢说,已彻底和昔日的“我”决裂,但是现在的“我”,的确与过去有本质的不同:我不再把学科的技术操作奉为法宝,我宁愿花更多精力去思考宽广的教育,思考教育中的人生,思考一个人成长需要哪些营养,思考什么才是语文的生命本真;我宁愿把珍贵的课堂用于做自己喜欢、学生喜欢的事。我相信,这些事使学生的受益将远胜于懂得解答出某几道选择题、制造出中规中距的满分作文;我相信,我带给学生的东西是一生一世的财富。
  《马太福音》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愿意把教育的真谛比为“永生”,而“灵魂的唤醒”就是穿过那道“窄门”。那么,谁来唤醒灵魂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唤醒自己,通过无休止的阅读与写作,通过一次次苦痛而欢愉的思考……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第一堂课顺利与否对今后一个学期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第一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第一堂课就像恋人之间的首次约会,如果师生双方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就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后期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目前,国际汉语短期进修班的必修课课型基本上都包括读写课(又称综合课)、会话课和口语课。而其中的读写课以讲解和练习基
“追体验”,是现代学者徐复观在《环绕李义山〈锦瑟〉诗的诸问题》[1]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观点。所谓“追体验”,意指阅读者寻根探源,去体味、还原诗人原始的创作心境,最终与作者创作时的心灵相接触、相融合,从而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笔者以为,它对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诗歌提供了又一条重要途径。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就必须使他们的思维认识依次上升到以下三个层面。  一、写诗:取象而立意  首先,要使学
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学习成绩暂时落后、行为习惯不符合学校规范的学生称之为“后进生”。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就成了一个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总是遗憾地发现,教育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有时还会出现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学校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学期,我对班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凭借教师提供的阅读规律和阅读技巧,“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语文教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
阳春三月的一天,为全面了解六年级学生对整小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与训练,学校举行了一次质量检测。阅卷分析完毕,六年级的数学教师与学校领导一起,就质量检测情况进行剖析与反思。大家发现,“解决问题”的错题率较高,究其原因,是有些同学不会分析,思路不明,导致列式错误。交谈中,有的直言不讳,坦诚相告;有的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一位大家公认业务水平较好的年轻教
家有二宝。每次带兄弟俩出去,常常收获一个问题:你家的两个孩子会抢东西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七个字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人性的弱点,我们家也不例外。  因为两个孩子的年龄相差不大,所以彼此之间很有共同话题,可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碰到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往往都不会退让。  碰到的类似问题多了,处理效果又不太理想,促使我不得不向书本学习。渐渐地,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头绪。  两个孩
怀上老二后,我就开始在家里反复强调:“护大不护小。”希望姐姐不会感到落差。然而,大人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家里多了个小的,最惨的是谁?不用说,肯定是老大。我家的这种状况尤其突出。因为老二是双胞胎。  我们自认为在生二胎前已经做足了姐姐的思想工作。  弟弟们出生后,只要姐姐放假,爸爸就带她去各地旅游:到曼谷吃咖喱蟹,到内蒙古悠闲地骑小马。我可以出门后,带她去吴哥窟看日出,去俄罗斯看名画。但姐姐
2001年,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语文试验教师,我同课改一起成长。在课改中,我一直在努力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授模式,而试图打造由学生提问,再由学生通过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模式。六年来,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们是如此的智慧,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通过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已不再是课堂
一、深化改革正当时    随着社会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都彰显出新的时代特征。党和国家迫切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下一阶段的教育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在2010年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分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论述可谓浓墨重彩:“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
前年初,儿子3岁,29岁的我决定再度走进职场。  几经周折,我进入一家广告制作公司做业务。但上班没几天,我就郁闷起来:某某比我早进公司一个月不到,底薪竟然比我高了一倍多;某某的工作时间是自由的,可以不用打卡;某某享有特别的报销权。  这些信息,都是同事陈雨告诉我的。她愤愤不平,认为公司应该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而不是只让个别人独舞……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慢慢被她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整日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