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其实简单,无非就是先让自己善良起来,丰富起来,健康起来,阳光起来,快乐起来,高贵起来,然后再去感染孩子,带动孩子,让孩子也善良、丰富、健康、阳光、快乐、高贵。然而,当今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者所缺乏的,却想要学生拥有。岂非缘木求鱼?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感”是“感动”,“染”是“熏染”。也就是说,你先得触动孩子的心灵,才能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作为班主任,我们得经常问问自己,我有感染孩子的东西吗?当我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这些要求我做到了吗?
  2006年9月,我到武侯实验中学做校长,参加第一次升旗仪式时,看到孩子们队列整齐,表情庄严,可老师们却没有队列,东站一个西站一个,有的还在学生队列后面聊天,包括班主任。我没有当场批评,而是拍了几张照片——有精神抖擞的孩子,有随意散漫的老师。
  在第二天下午例行的教工大会上,我将先前拍的照片放到投影仪上。第一张照片就令老师们震撼了——穿着校服的孩子们,齐如光影,昂首挺胸,肃然朝向冉冉升起的国旗。第二张照片放出来,老师们哄然大笑——三三两两正随意站着聊天的老师们,与第一张照片中孩子们的队列反差实在太大。第三张照片更具有意味——站在前面的学生们巍然屹立,宛如雕塑,站在后面的老师们聊天、说笑,仿佛在农贸市场与老友重逢。一张张照片次第展现出来,慢慢地,老师们不笑了。
  我说:“老师们觉得参加升旗仪式可耻吗?如果不可耻,我们为什么不认真参加呢?如果可耻,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去做可耻的事呢?我们对学生进行过多少爱国主义教育啊!宣讲过多少升旗仪式的意义啊!这些对学生提的要求,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什么叫教育的良知?让学生做到的,教师也能够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这就是教育的良知。”
  会场一片安静,老师们沉浸在思考中。
  我决定“独裁”一次,宣布:“从下周开始,举行升旗仪式时,除了班主任站在所带班级队列旁边之外,其他所有老师组成一个方队,站在全校学生的最中间,让我们成为学生的示范!”
  从那以后,每次升旗仪式前,老师们都自觉面向升旗台站在操场最中间,两旁是全校学生。每次体育老师整队时,首先对老师们发出口令:“全体老师,稍息,立正,向前看齐!”老师们都认真地听从口令,调整队列。然后,体育老师再对全校学生喊道:“全体学生,立正,稍息,立正!两边的同学,向左向右转——向老师们看齐!”全校学生齐刷刷转过身,面向老师,对比老师队列,调整队形。
  “向老师们看齐!”气势磅礴而又意味深长的口令。
  于是,每次升旗仪式时,老师们的队列和孩子们的一样整齐壮观。
  “向老师们看齐”,这就是教育。班主任工作更是如此。班主任希望学生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自己是否也喜欢读书?班主任希望学生是举止文明的人,自己的谈吐是否优雅?班主任希望学生成为有坚强毅力的人,自己是否具有战胜自己的勇气?班主任希望学生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是否愿意为周围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爱心?班主任希望学生是有礼貌的人,那么自己面对孩子的问候,是否也认真地回礼……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曾说:“如果我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必须成为那样的人。我希望他们举止优雅,我也必须非常优雅,每时每刻,即使我想对他们发火的时候,也必须非常优雅,即使他们气得我想把他们扔到窗外,我也必须保持优雅。我想让孩子们努力,我自己就必须成为孩子们从没见过的努力工作的人。”
  作为班主任,如果我们在对孩子提要求前,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那我们就非常了不起了,久而久之,我们的教育也必然成功。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
其他文献
1 档案人员不稳定,工作变动频繁.基层档案员一般都是身兼多职,工作调动,职务变化情况较多,工作上缺乏连续性,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不多.
我希望遇见这样的老师——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他是一部《百科全书》,能为学生排疑解难。  我希望遇见这样的老师——当学生遇到过不去的坎的时候,他能陪在学生身边听其诉说衷肠,助其舒缓情绪。  我希望遇见这样的老师——他能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并且能引导家长多关注、参与学生的成长。  ……  两个孩子为一支笔闹起矛盾,甚至打了起来,其中一个被打疼了,伤心地哭了。班主任李老师得知后,第一时间来到教室,
在时光里行走,我越走越敬畏,就连说话,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不再急匆匆地不等别人的话说完就打断插话,不再张口闭口就承诺或允诺……是的,认真,有时不仅是说话的方式和态度。  曾经,我对语言的作用和价值鲜有认识,总觉得说出去的仅是几个字而已,但慢慢才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我们所吐露的每个字,都附有自己的灵魂。2009年,某报社对我做采访,采访结束后,记者又询问了一个细节,当时我对那个细节记忆模糊,就说
期刊
我们班里有个“型男”,他皮肤雪白,头发乳黄,还戴着墨镜,乍看之下像个“小洋人”。其实,这是个不幸的男孩。他因为患有白化病,不仅不能晒太阳,而且视力也比较糟糕。  初一开学,我把他安排在班级最靠近黑板的位置,以便他上课时能看清黑板上的板书。体育课上,他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加入跳长绳的队伍,但他却自告奋勇地报名为同学甩绳,脸上始终带着灿烂的笑容。在我们班,没有一个同学认为他是特殊的。相反,以仅能看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