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冲突解读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历史文化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近现代给世界以及中国带来過巨大影响的国家,俄罗斯是每一个历史或文学的爱好者、学习者与研究者不得不去了解的国度。诚然,当下国内的文化市场上,对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文学进行研究的著作远远不及展现欧美文学和文化的读物那般多,但也不乏系统而深刻的优秀之作。M·P·泽齐娜等著的《俄罗斯文化史》,就是一本值得关注的俄罗斯文化史研究专著。
  作者把全书的十八章内容划分成了以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为界限的前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苏维埃时期的文化”又按照俄国历史上几个鲜明的历史阶段,划分成了“中世纪的文化(9 世纪~17 世纪)”“近代文化(18 世纪~19 世纪上半期)”“农奴制改革时期的俄罗斯文化(19 世纪下半期)”“19与20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化”四个篇章。这样的划分方式,基本反映出俄罗斯从一个偏居欧亚大陆之交的落后民族到崛起为雄视欧亚的封建大国,既传奇又充满矛盾的辉煌历程,也充分展现了在此过程中进步与保守、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博弈和冲突。
  正如作者在第一编“ 中世纪的文化”开篇时所说,俄罗斯的文化发展“既取决于俄罗斯的社会、政治体制的特性,同样也取决于各种国际环境”,可谓是一语道破了俄罗斯自一千多年前开始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既处于欧洲边缘又处于亚洲边缘的尴尬存在,其文化构成势必在周边各种强大文明的影响下变得充满矛盾却又异彩纷呈。作者通过对这些历史的系统梳理,比较客观地揭示出俄罗斯文化与对它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主流基督教文化之间,既相似又相异、彼此无法割舍却又不能完全相融的矛盾状态。
  该书的第二部分“ 苏维埃社会的文化”是作者对20 世纪90 年代初刚刚解体的苏联时代俄罗斯文化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分析。由于该书的成书年代较早,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对苏联各个时期文化的研究中,作者虽然也承认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发展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如涌现出了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批蜚声世界的优秀文学家,以及大量优秀的戏剧、电影、绘画和雕塑作品,但强调更多的仍然是“行政命令体制形成条件下的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停滞年代的文化”。不过换个角度看,这样的解剖和呈现也深刻刻画了苏联时代制度上的僵化和缺乏活力的一面,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还未及体会到苏联解体在未来二十年间给俄罗斯带来的巨大伤痛,因此也不可能像21 世纪之后的学者那样,以更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这段历史对俄罗斯文化发展的价值,并对其贡献作出瑕不掩瑜的公正评价。尽管如此,该书仍不失为一本结构严谨、立论科学的优秀历史著作,值得对俄罗斯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品读与参考。
其他文献
中国首份科幻与自主创新研究报告出炉  科幻阅读应纳入青少年素质教育范畴  据来自“2007中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上的消息,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完成的《中国科幻与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研究报告近日出炉,这是中国首份此类报告。  报告认为,科幻在一个提倡自主创新的时代里具有自身重要价值,它能够激发民族的想象力,提高智力和创造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帮助。报告称,科幻文学对
案例描述    寒假的一天,女儿在家做作业,我在她旁边读书,妻子则在阳台洗衣服。家庭气氛祥和宁静。突然,妻子喊着肚子疼。懂事的女儿赶忙给她倒了杯热茶喝。没等我伸手,女儿又拿来了热水袋给妈妈暖肚子,在女儿的精心照料下,妻子的“病”很快“康复”了。  当一切回归平静,女儿又回到书房做作业,她小声地嘀咕着:“写什么呢?”我看了看她的作业本,原来是要求写一篇日记。我灵机一动,启发她说:“刚才妈妈肚子痛的事
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即语言直觉,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规律,对语言符号及其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韵味等方面的总体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其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一、丰富字词教学,感知点滴语言   
教学案例    近日,笔者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这位老师把“棒打教头”即比武的经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学的最后,老师问:“同学们,学完了本课,大家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短时间的沉默)  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林冲为什么棒打洪教头?”  教师脱口而出:“是洪教头一再相逼呀!书要读透呀,文中不是交代得很清楚吗?”  学生羞
席慕蓉的诗曾经先在台湾风靡一时,读者之众多,创下了纪录;稍后于20世纪90年代,其诗集在大陆的发行量一度超越最受读者宠爱的女诗人舒婷,形成所谓“席慕蓉现象”。两岸评论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把她笔下的爱情、青春,定位于“淡淡的哀愁”,温婉端丽,柔情似水。这当然是不错的,而如果仅仅是淡淡的哀愁,可能是单薄的,不可忽略的是,这种柔情、温情是与激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  试以她的代表作《抉择》为例作一分析:
设计理念  “节约用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学生很感兴趣。本活动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创设生动的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过程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强烈的主体意识中积极思考,踊跃表达,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产生情感体验,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人文意识,从而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延伸,最终实现作为“整体的人”的和谐发展。    活动准备  1.展开调查:分小组调查家庭、社会不良的用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抓住两个环节:预设、生成    1.预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
高考作文命题的改进与变化,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作文教学与考查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二是新的课标理念的落实。  先说存在的问题。一言以蔽之,中学作文教学脱离了写作的本旨或原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脱离了“真实的语用情境”中的语文素养属性,将中学生写作的功能更多依附于“文章”和“文学”写作,在命题或任务设计上倾向于让学生表达形而上且文艺化的哲学、人生的感悟,所谓人生说教和大道理泛滥。学生的作文
一、中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内容    《爱迪生救妈妈》是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它讲述了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他的妈妈病了,病情十分严重,必须马上进行切除阑尾炎手术,可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多亏小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把昏暗的灯光反射、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读完全文,一个聪明可爱、有孝心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  《信》是日本光村图书出版
观察本是一种享受 观察力的缺失使我对我们的孩子心生一种怜悯,因为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其实已经丧失了观察的心思,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我们没有看到花是怎样开的,也没有看到春季小草发芽究竟是鹅黄色的还是嫩绿色的,大多数人全都丧失了这种细细地体验观察生活的心思和情绪。从唐诗宋词中人们看到,那些美好的关于季节的诗词都是观察的结果。比如说“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比如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