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解释了什么是立体教学,指出了立体作文教学应从多个感官描绘对象,同一命题表现多种体裁,同一材料表现多个命题,对同一材料、同一对象表明不同的主观看法,反其意而用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立体作文教学、多个感官、多种体裁、多个命题、反其意而用。
纵观古今不朽之作,每一部、每篇都是立体写作的典范。何谓立体写作?立体写作就是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进行刻画,进而表现主题的作文。如何进行立体作文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多个感官上描绘写作的对象
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听、味、嗅、触这五个感觉器官来完成的,文章是作者对外界事物和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因此,作文离不开视、听、味、嗅、触这五个基本的感官。
张继的《枫桥夜泊》至今传诵不衰,让人们玩味不止,被当代词作者改编为歌词搬上了舞台。这首诗的产生与张继应举落榜直接相关,但它的艺术魅力来自于作者把愁眠的情绪表现在多个感官上。①“月落乌啼霜满天”,从视觉和听觉上来写;②“江枫渔火对愁眠”,由视觉转入情感体验;③“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从听觉上反映愁眠。类似这样运用多个感官进行立体创作的比比皆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恰当地运用视觉和听觉,描绘了王熙凤的外貌及快嘴的性格(“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人们逛街买水果,不仅观色,还要品味;大厨师总是力求在食物的色香味上给人于愉悦。试想,如果我们只会动用一个感官去描画事物,读者怎么可能产生如临其境、津津有味之感呢?
二、同一命题,表现多种体裁
过去的命题作文,往往在要求上限制了体裁,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其结果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的范围。现在的命题作文,几乎不限体裁,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延展,有利于写作范围的扩冲。这了适应现在的作文题型,更为了培养学生的多样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诗歌等多种体裁形式的作文训练。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发现学生的文体专长,培养其专长;如果不进行多种训练,再聪明的学生,也无所谓擅长哪种文体的写作。
三、同一材料表现多个命题(一事多练)
俗话说: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我们姑且把学生比做“巧妇”,把写作的素材比做“米”。生活中难道是真的没有“米”吗?答案应该是响亮的“不”字,其实我们的周围不仅有“米”,还有“面”等等可做食的原料,只是我们的学生还不善于利用,不善于加工罢了。看,某顽皮的同学不慎摔伤头部,大家你一元,我两元,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让其家长热泪盈眶,这难道不是写作的材料吗?而且是一事多练的好材料。针对这一材料,可让学生进行新闻写作,进行《雷锋就在我身边》、《新时代的雷锋》、《人间自有真情在》、《温暖》、《我们这个家》等记叙文的练习,还可以进行《由某某摔伤想到的》、《学雷锋过时了吗》等议论文的训练……
一事多练能够挖掘材料的利用价值,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变性、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培养学生的多种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勤于收集材料的好习惯。长此下去,对材料的运用便能自如了。
四、对同一材料、同一对象,能有不同的主观看法
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同样是竹子,书画家郑板桥对它情有独钟,他在《竹石》中写道: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赞美了竹的顽强、刚毅。而毛泽东却说:⑦“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一褒一贬形成了两种相对的观点。同样是针对蚂蚁爬墙,未到终点中途跌落,然后又继续沿着老路往上抓的事情,有人认为蚂蚁具有持火以恒、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止的精神;有人认为与其这样多次徒劳,不如另辟蹊径,或重新选择目标。在作文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地发掘材料中所隐含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透视,才能引发出多种不同的观点。这种做法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它起到了开拓学生视野,扩充写作领域的作用,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使文章自然开成。
五、反其意而用
童话故事中,拇指姑娘能够坐在花朵上,动画片中可以把美丽的花朵变形为漂亮的姑娘,既然如此,那么文章的写作何尝不可以反习惯的说法把花比做人呢?岑参之前的作家习惯把梨花比做雪花,岑参反其意而用,创造出了咏雪的千古名句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见,清新的意境来自于反其意而用的逆向思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立体作文教学顺应了新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只要认真的去施行,一定会卓有成效的。
注释:①~③出自张国荣著《唐诗三百首译解》50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④出自鲁歌、陆永俊、孙玉溱编《汉语常用成语手册》34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⑤出自鲁歌、陆永俊、孙玉溱编《汉语常用成语手册》36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⑥出自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初中生古诗文必读》111页《竹石》,晨光出版社
⑦出自1941年5月19日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原引用明解缙对联)
⑧出自张国荣著《唐诗三百首译解》11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关键词:立体作文教学、多个感官、多种体裁、多个命题、反其意而用。
纵观古今不朽之作,每一部、每篇都是立体写作的典范。何谓立体写作?立体写作就是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进行刻画,进而表现主题的作文。如何进行立体作文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多个感官上描绘写作的对象
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听、味、嗅、触这五个感觉器官来完成的,文章是作者对外界事物和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因此,作文离不开视、听、味、嗅、触这五个基本的感官。
张继的《枫桥夜泊》至今传诵不衰,让人们玩味不止,被当代词作者改编为歌词搬上了舞台。这首诗的产生与张继应举落榜直接相关,但它的艺术魅力来自于作者把愁眠的情绪表现在多个感官上。①“月落乌啼霜满天”,从视觉和听觉上来写;②“江枫渔火对愁眠”,由视觉转入情感体验;③“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从听觉上反映愁眠。类似这样运用多个感官进行立体创作的比比皆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恰当地运用视觉和听觉,描绘了王熙凤的外貌及快嘴的性格(“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人们逛街买水果,不仅观色,还要品味;大厨师总是力求在食物的色香味上给人于愉悦。试想,如果我们只会动用一个感官去描画事物,读者怎么可能产生如临其境、津津有味之感呢?
二、同一命题,表现多种体裁
过去的命题作文,往往在要求上限制了体裁,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其结果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的范围。现在的命题作文,几乎不限体裁,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延展,有利于写作范围的扩冲。这了适应现在的作文题型,更为了培养学生的多样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诗歌等多种体裁形式的作文训练。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发现学生的文体专长,培养其专长;如果不进行多种训练,再聪明的学生,也无所谓擅长哪种文体的写作。
三、同一材料表现多个命题(一事多练)
俗话说: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我们姑且把学生比做“巧妇”,把写作的素材比做“米”。生活中难道是真的没有“米”吗?答案应该是响亮的“不”字,其实我们的周围不仅有“米”,还有“面”等等可做食的原料,只是我们的学生还不善于利用,不善于加工罢了。看,某顽皮的同学不慎摔伤头部,大家你一元,我两元,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让其家长热泪盈眶,这难道不是写作的材料吗?而且是一事多练的好材料。针对这一材料,可让学生进行新闻写作,进行《雷锋就在我身边》、《新时代的雷锋》、《人间自有真情在》、《温暖》、《我们这个家》等记叙文的练习,还可以进行《由某某摔伤想到的》、《学雷锋过时了吗》等议论文的训练……
一事多练能够挖掘材料的利用价值,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变性、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培养学生的多种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勤于收集材料的好习惯。长此下去,对材料的运用便能自如了。
四、对同一材料、同一对象,能有不同的主观看法
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同样是竹子,书画家郑板桥对它情有独钟,他在《竹石》中写道: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赞美了竹的顽强、刚毅。而毛泽东却说:⑦“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一褒一贬形成了两种相对的观点。同样是针对蚂蚁爬墙,未到终点中途跌落,然后又继续沿着老路往上抓的事情,有人认为蚂蚁具有持火以恒、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止的精神;有人认为与其这样多次徒劳,不如另辟蹊径,或重新选择目标。在作文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地发掘材料中所隐含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透视,才能引发出多种不同的观点。这种做法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它起到了开拓学生视野,扩充写作领域的作用,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使文章自然开成。
五、反其意而用
童话故事中,拇指姑娘能够坐在花朵上,动画片中可以把美丽的花朵变形为漂亮的姑娘,既然如此,那么文章的写作何尝不可以反习惯的说法把花比做人呢?岑参之前的作家习惯把梨花比做雪花,岑参反其意而用,创造出了咏雪的千古名句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见,清新的意境来自于反其意而用的逆向思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立体作文教学顺应了新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只要认真的去施行,一定会卓有成效的。
注释:①~③出自张国荣著《唐诗三百首译解》50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④出自鲁歌、陆永俊、孙玉溱编《汉语常用成语手册》34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⑤出自鲁歌、陆永俊、孙玉溱编《汉语常用成语手册》36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⑥出自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初中生古诗文必读》111页《竹石》,晨光出版社
⑦出自1941年5月19日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原引用明解缙对联)
⑧出自张国荣著《唐诗三百首译解》11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