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棵烟叶的背后,都有着父母辛勤汗水的付出;每一片金黄色叶子上面,都是农民汗与泪的结晶。一片片熠熠生辉、发着金色光泽的叶子,在眼前闪烁,忽明忽暗、若即若离,走进父母的梦里,涤荡在烟农的尘世里。在泪水与汗水交织的时空里,开启一扇生活的门,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慢慢品味。
  ——题记
  每年六、七月,一望无际的烟叶,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在田间,在地头,遍山遍地。我的父母,像天下千千万个勤劳的父母一样,沧桑岁月中,一路走来。
  记忆深处,闪现着许多烟田里的情节,父母栽种烟叶的画面好像就在昨天,哪些我与父母栽烟的往事……
  才开春不久,父母已忙碌开来。翻土、理墒、拌肥,然后把一粒粒细小的烟种撒在苗床上,苗床静静地躺在初春稍显寒意的时令里。烟苗周期长,大概一个月后,烟种才终于破壳,冒出一丁点尖尖的细芽来,慢慢地长出叶子。母亲小心翼翼地掀开松毛,进行摘草、杀虫,并一天天慢慢地移走厚实的松毛,只疏疏地盖一小层在上面,那神态,就像在给自己的孩子一层层增减衣服一样。母亲实时查看出苗情况,烟苗长了快一个月了,从细芽变成绿芽,再慢慢地吐出叶子,两三公分高时,已是绿绿的一片。母亲便忙碌开来,每天都要进行除草、杀虫、间苗。间苗就是把弱小、长得拥挤的苗摘除,便于其它的苗长得壮实。
  五月初,炽烈的阳光照射下,是一张张黝黑又略显疲惫的面庞,还有干燥焦渴的大地。父亲扛上锄头,戴上那顶破草帽,一路走,一路弓着背,去打烟塘。打烟塘很辛苦,费时费力。先要把头年闲置的地块翻耕过来,再按照大致相同的距離,一行行地理成烟墒,然后开挖烟塘。父亲抡起锄头,一锄下去就是一个坑,一锄一锄,咣哧咣哧,空气中飘起一缕缕尘土,不时随风沾在父亲汗如雨下的面颊上,使人想起白居易“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诗句。劳累的是身体,醇厚的是心灵,任劳任怨的父亲,不知疲惫地继续着,一个坑接着一个坑,不规整的父亲再用锄头勾一勾,一个个、一行行的烟塘呈现在面前。五月中旬,烟苗长到3至4个叶片时,意味着可以栽烟了。若是迎来了雨水,农民自然是皆大欢喜的,父母也是喜上眉梢,领着我把烟苗移栽到大田里。但在我的记忆中,迎来雨水栽烟这样的情况很少,大部分年份,都是顶着烈日栽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在广大农村,正是掀起烤烟种植的高峰期。尤其在我们这儿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大面积的栽种烤烟。每年栽烟的高潮期,那是一副何等观壮的画卷。烈日下,田间地头,男女老少齐上阵,山坡上,洼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挑苗、背粪、拽肥的、盖膜、拉水浇水……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拉水运水的场景,那时农村的烟水配套工程几乎没有,拉水要到河边或坝塘边,我们村的农户,几乎家家都是用牛车去拉水,一只经过两只铁皮洋桶焊接连起来的大铁皮洋桶,容量达一吨多,放在牛车上,装满水,壮牛都拉的呼哧呼哧。土路上已压起了厚厚的灰尘,车轱辘陷进去一大截,更增添了拉水的难度。我时时都会跟着父亲去拉水,来到坝塘边,一瞧,黑压压一片,车、牛、人,好不壮观,“咚”的打水声、沟担吱吱声、倒水哗哗声、农户吆喝声、老牛哞哞声,混杂在一起。父亲用水桶一桶一桶地打满水递给我,我站在车上,接过水桶,把水倒入大洋桶内,只是不几桶,我就会累的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尤其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胳膊腿疼痛的几乎难以入睡。
  栽完烟,田野里宁静下来。田野间、山坡上、洼地里,盖上薄膜的烟田,白花花一片,一望无垠,衬着红色土壤,好似一幅田园山水画,好一派壮观的景象。
  雨水还没来,顶着烈日的照射,干渴的烟苗渴望着雨水的滋润。一天、两天……烟苗已耐不住太阳的炙烤,叶片开始枯萎,只有烟心还在发着点绿,有的已在昏昏欲睡。
  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间禾苗半枯焦……我帮着父亲把那只大洋桶又搬出来,装上车。装水、拉水、浇水,开始跟干旱作斗争。对着烟塘,一瓢水下去,只听“滋溜”一声,干渴的烟塘只冒了几个气泡,水就被蒸发了。但只要那一棵棵烟苗还活着,就还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
  终于,烟苗栽下十多天后,老天开始下雨了,滴答滴答声,滴在父母的心窝里,噼啪噼啪声,响在烟农的心坎里。只要雨水一来,烟苗就开始长。
  太阳一天比一天热,温度一天比一天高,雨水一天比一天多,烤烟一天比一天旺。旺长期的烤烟是最容易得病或患虫害,需要加强管理。要实时为它喷药、除虫,还要为它们锄草、追肥,一项一项都必须认真细致,马虎不得。
  长到一定的时候,顶部的烟叶就会发芽开花,岔部的烟叶会发出岔头来,若清理不及时,也会开花。这时候就需要封顶、打岔。封顶是为了让烤烟不再继续长高,只让叶片长得更长更大。打岔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岔烟汲走烟叶的养分,让烟叶长得更加厚实,日后烤出的叶子才有重量。打烟岔是非常麻烦的,打完不几天新的岔头就又发出来了,打岔时手上会沾上一层厚厚的、黑黝黝的物质,非常油腻,用洗衣粉都很难洗去,只有让它慢慢褪去。
  进入七月,烤烟已完全长成,一派青翠欲滴、绿里泛黄的样子。烤烟长成,就可以烘烤了。每一个采摘烟叶的日子,父母都起得很早,与天下千千万万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一样,半夜鸡鸣、披星戴月中,他们就已经来到了烟田里。有时当我赶着牛车来到烟田,父母已经采摘了好几墒了。潮湿的露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淌,已打湿了他们的衣裳。母亲弯着腰,速度真快,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一会就上去了一大截,相比起母亲来,父亲则显得有点慢,但也能有条不紊地前进着。我则猫着腰,也想尽力追赶上父母,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没采完一墒,就感觉腰酸背痛。烟叶上有烟油,采摘一会儿后,手掌就会被一层又黑又粘的油壮物质包裹起来,手指粘在一起,要使劲才能辦得开。采摘完之后,要抱出来装车,装成高高的一大车晃悠悠地拉回去,有时真担心一车烟能不能顺顺利利地拉到家。
  每次烟叶拉到家,母亲匆匆忙忙地生个火,随便煮点吃的,填饱肚子后,在屋檐下或大树底下,就开始忙着编烟了。母亲编烟的速度是最快的,我专门递着烟叶给她都有点供应不上。一米五长的烟杆,烟杆两头都套上了绳索,母亲把烟杆一头放地上,一头扛在自己的肩膀上,编烟的时候,从放在地上的那头开始,每两片烟叶塞进绳扣里,然后活绳扣一拉,绑紧塞进去的烟叶,交叉来回几十次后,一杆杆编得整整齐齐的烟叶就呈现在我的面前。编好的烟越来越多,空地上已经堆不下了,我就一杆杆地抬着,送去烤房。我家的烤房是一座老式烤房,四周是用土夯实的围墙,中间用几根木柱子横担了五层,每层高度刚好够一杆烟放进去的距离。我抬着编好的烟送进烤房,吃力地把烟杆的一头递给父亲,烤房里很热,上一次烘烤后的余温还没散尽,父亲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父亲站在最高那一层,够不着,我只好再用力举起来一点,几杆过后,我也已满身汗水,但为了能早一点把烤烟装完,只有咬牙坚持着。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作者简介:陆璐,笔名牧文,男,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中国诗歌学会、全国公安文联、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诚信山东诗书画研究院特约作家诗人,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刊、《参花》等,并入选三十余种选本,曾获全国大奖多次。参加中国作协诗刊社全国(霸州)诗歌笔会及奔流文学院第十一期作家研修班等活动。出版诗集《闪烁的星群》(合著)、《生命的影》等。  中途无歇,也还是间断了,甚至 
期刊
期刊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Non-fermenting Gram-negative bacilli,NFGNB)感染及其耐药的现状,
作者简介:禹真(1971-),笔名平禾,女,汉族,湖南靖县人,大学本科,贵州省铜仁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  所有的感觉  淡了  唯独你  是心中尖锐的忧伤  忧伤来时  你是黑呢大衣里  深藏的温暖的夜  是你跑来时  踩在心上的鼓点  我确实无法忘却  忘却我的手  小鸽子般藏于你手心的  日子  等待  一句话  千百个人  说过亿万次  已成为  歷史  我们只有等待  等待那个
期刊
作者简介:周长文(1972-),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诗歌创作。  梨花白  纯白如你,泊在流水之上  剪影丰腴,在三月浩荡的留白处  被热烈点燃  暗香浮动。在崭新的回眸里  佳期被一点点擦亮,阳光与梦想  亭亭玉立在枝头,一碰就响  举手。投足。那么一点点的矜持  不愠不火,呈惊魂之美  一汪纯洁,让春天醉得东倒西歪  杏花  輕点绛唇。一抹浅浅的红  徐徐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