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就应该让中学生写写诗歌。我们知道,写诗是锤炼语言的最佳途径。从“推敲”一词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的有关来历的佳话,就早已证明,写诗可以使人的语言表达更准确生动;可以更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充实人的审美情趣,体验其意境美、韵律美,更能体味出生活美。如果提倡中学生写诗,不仅能更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能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其实,不仅平时可以让中学生写诗,就是考试作文,又何尝不可以写作诗歌呢?不要说早在唐代就曾以诗取仕,几年前的高考中,也曾有考生以长诗答卷的,不是也好评如潮吗?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首先,利用适当时机,放手让学生大胆创作诗歌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中学生的见识阅历已不浅了,有一些较成熟的思想和较丰富的感情了。并且,他们已阅读欣赏过大量的诗歌,对诗歌各种体裁也较熟悉。同时诗歌创作是需要激情的。而中学生渐渐成长为热血青年,处于激情高涨的时期。如果遇到比较突出的人和事,必然会动于情,兴于嗟叹。这时如果放手动员学生吟诗作歌,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去年春天,一部分八年级学生准备去春游,我得知后便要求大家在游览中注意观察了解所经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等,认真感受体验这次活动,即兴写一写诗歌。我也随同前往,春游结束,我先展示出自己的拙作——《记游林场及新村》:
一朵青云挂西天,健步登临壮河山。
劲松蔽空感幽境,长墙横地忆当年*。
阡陌已成砼路网,茅舍早变洋楼园。
渠绕井田种大棚,花果飘香过桃源。
(*注:1933年,工农红军曾在此山上修筑工事作战,至今留有一道横亘山梁的长墙)。
接下来,不少学生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其中还不乏丽词佳句。如有的描写“水泥路面洁似练,盘绕山梁绿树间”;有的描绘“粉白桃梨花遍野,浓淡男女歌满坡”;有的歌颂“城乡一体万家乐,红楼隐现绿丛中”;有的赞叹“声声犬吠回幽谷,股股炊烟出别墅”。
其次,让中学生写诗,必须教其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在阅读教学中,欣赏课本里的诗歌,同时也针对同学们的诗歌习作,提出带倾向性问题,引起大家注意,在学写诗歌时加以改进提高。
第一,“诗言志”。诗歌不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些感情有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有可能是消极颓废的,我们当然需要有积极向上意义的。课本所选的诗歌这方面也必然十分突出。我在诗歌教学中首先特别强调其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分析其句子,更重视挖掘其感情内涵中积极向上的因素。
第二,诗歌创作要多用形象思维。不少学生写起诗歌来纯是口号式的空话、大话,读来毫无诗歌的意味。对比起来,我们认真读一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雄壮的抒情诗,会发现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的,具有神采飞扬的生动形象和景情理有机统一的深广意境,这值得我们细加揣摩学习。
第三,写诗与作文一样,也要讲究方法技巧。其一,善于联想、想象。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知,诗人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再想象到街市上的人物及牛郎织女,自然传达出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向往与追求的思想感情。其二,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写诗就是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含蓄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教学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路,但实际上却暗示的是人生之路,从中可以悟出: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这首诗其实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热情,我们要积极引导,让他们大胆发挥。虽然要教他们把诗歌写好,走出一条路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正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必要途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有责任让下一代把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中华文化再度辉煌,光耀世界。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首先,利用适当时机,放手让学生大胆创作诗歌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中学生的见识阅历已不浅了,有一些较成熟的思想和较丰富的感情了。并且,他们已阅读欣赏过大量的诗歌,对诗歌各种体裁也较熟悉。同时诗歌创作是需要激情的。而中学生渐渐成长为热血青年,处于激情高涨的时期。如果遇到比较突出的人和事,必然会动于情,兴于嗟叹。这时如果放手动员学生吟诗作歌,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去年春天,一部分八年级学生准备去春游,我得知后便要求大家在游览中注意观察了解所经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等,认真感受体验这次活动,即兴写一写诗歌。我也随同前往,春游结束,我先展示出自己的拙作——《记游林场及新村》:
一朵青云挂西天,健步登临壮河山。
劲松蔽空感幽境,长墙横地忆当年*。
阡陌已成砼路网,茅舍早变洋楼园。
渠绕井田种大棚,花果飘香过桃源。
(*注:1933年,工农红军曾在此山上修筑工事作战,至今留有一道横亘山梁的长墙)。
接下来,不少学生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其中还不乏丽词佳句。如有的描写“水泥路面洁似练,盘绕山梁绿树间”;有的描绘“粉白桃梨花遍野,浓淡男女歌满坡”;有的歌颂“城乡一体万家乐,红楼隐现绿丛中”;有的赞叹“声声犬吠回幽谷,股股炊烟出别墅”。
其次,让中学生写诗,必须教其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在阅读教学中,欣赏课本里的诗歌,同时也针对同学们的诗歌习作,提出带倾向性问题,引起大家注意,在学写诗歌时加以改进提高。
第一,“诗言志”。诗歌不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些感情有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有可能是消极颓废的,我们当然需要有积极向上意义的。课本所选的诗歌这方面也必然十分突出。我在诗歌教学中首先特别强调其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分析其句子,更重视挖掘其感情内涵中积极向上的因素。
第二,诗歌创作要多用形象思维。不少学生写起诗歌来纯是口号式的空话、大话,读来毫无诗歌的意味。对比起来,我们认真读一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雄壮的抒情诗,会发现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的,具有神采飞扬的生动形象和景情理有机统一的深广意境,这值得我们细加揣摩学习。
第三,写诗与作文一样,也要讲究方法技巧。其一,善于联想、想象。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知,诗人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再想象到街市上的人物及牛郎织女,自然传达出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向往与追求的思想感情。其二,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写诗就是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含蓄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教学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路,但实际上却暗示的是人生之路,从中可以悟出: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这首诗其实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热情,我们要积极引导,让他们大胆发挥。虽然要教他们把诗歌写好,走出一条路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正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必要途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有责任让下一代把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中华文化再度辉煌,光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