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化社会给予了人们方便、迅捷的高品质生活。同时,这样的社会更呼唤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美国哈佛大学作家赖德勒断言:“当代生存之战通常是情感的生存之战。”有很多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家提出;智商决定人生20%,情商决定人生80%。可见,我们现代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感素质。
在基础教育学科中,最具人文气息和情感魅力的是语文学科,语文教材又是让学生感受情感培养情商的最好媒介物。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教材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浸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咀嚼着作者的酸甜苦辣,品味着作者的嘻嗔嘲骂……曹雪芹也曾“一把辛酸泪”抛洒红楼;鲁迅也曾把“匕首”无情地插入敌人心脏……精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过零丁洋》中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淮上与友人别》中依依惜别的故人情;《小巷深处》中至情至性的母女情;《我的老师》中铭记终生的师生情;《天净沙·秋思》中断肠天涯的游子情;李商隐《无题》中缱绻缠绵的恋人情;《君子于役》中梦萦魂牵的夫妻情……这些作品因情而美丽,因情而动人,也为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提供了极好的材料。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可运用多种方法:朗读、谈话、演讲、想象、表演等。老师的表情、体态语言等也对学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当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本人经过课堂实践和探索,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如下设计:
一、 以优美情景诱发情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感受的触发,必以情为先导,人的情感积淀与情感追求相和谐,才能使情感的调动,情感的优化,情感的升华获得理想的结果。美,由于情动而被发现;情因为美的激励而被醇化。
客观上来说,由于作者、教师、学生生活时代、人生的经历,价值观不同,学生的感情体验有时会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所以,学生在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进入作品中,必须有一定的情感准备。我们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好一个情境感染的意境,为他们架设好一个情感阶梯,这样就会产生“情来,兴来,神来”的理想效果。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学习《三峡》这一课时,我想:到过三峡的同学寥寥无几,枯燥无味的讲解必然不会使他们情动于中。于是在课前导入时,我播放了《话说长江》中三峡的录像片段,学生们都陶醉在优美的画面中,有说不出的欢欣。之后,我让学生用语言把刚才的感受描绘出来。大家跃跃欲试,但又力不从心。接着,我又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解说词,大家都沉迷于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这一课的学习就在学生的这种美好的情绪中顺利完成。学完后,我又让学生谈谈感想,学生们通过探讨达成共识: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郦道元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她。
二、 以“情点”擦亮学生的情感火花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都将变得苍白无力。在审美感受中情感是最具有活力的心理因素,审美感受最鲜明、最突出、最富有成果性的特征就是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强烈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都闪烁着思想感情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情点”,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于一体,同喜同悲,使他们沉浸于课文角色的忘我的境界,使他们“读则如出我口,讲则如出我心”,在欣赏作品时,经受情感的洗礼,提升人格魅力,进而影响其人生。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我认为“家”就是作者和学生共同的情点。教学时可设计如下问题:
1. 你离家时间最长的一次有多少天?
2. 在那些日子里,你最想家的时候是一天中哪个时刻?怎样来想家?
3. 住校的同学请描绘离家返校时心情。
学生交流后,我让擅长绘画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曲中描写的景物,对“人家”一词进行想象,让他们进一步感受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断肠”之痛。课堂上,有几个同学甚至流出了两行热泪。
三、 以“想象”激扬学生情感
最能锻炼人思维能力的非想象莫属。许多文学作品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中透出的内在的逻辑性,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现生活原貌,进而使学生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历,产生愉悦之情,让学生的情感飞扬起来。
如在讲《宋定伯捉鬼》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宋定伯和鬼对话时的表情、动作,让同学上台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宋定伯的机智勇敢和鬼的简单愚蠢,从而产生对智勇双全的宋定伯的钦佩之情。学完后,又让学生借助想象力,描述宋定伯遇到鬼后的心理活动:宋定伯仿佛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翘首盼儿归的情景;仿佛已看到家中升起袅袅炊烟,新婚的妻子已设好家宴为他接风洗尘……这些情景出现在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跟着宋定伯一起恐惧,一起振作,一起施计,同时也深深体验到:面对敌人,只有想方设法奋起抗争,才能战胜邪恶。
四、 以“换位思考”优化情感
纯真的情感能使人类个体情感品质进行优化,可以推动个体健康积极向上发展。如果学生在怨恨、自卑、自嘲,甚至自残的僵壳中呆得太久了,就会使他们的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失去至纯至真的梦幻。负责任的老师不仅能领着孩子们从愚钝走向智慧,更要领着他们从沮丧、失望、苦恼、急躁、嫉妒、委屈等消极因素中走到愉快、喜悦、同情、向往、满足等积极情感中来,由低级的个人情绪向高级的社会情感转化。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断调整视角,进行换位思考,对其情感优化大有益处。
在学习《心声》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谈话内容:(1) 当你想朗读课文又不能告诉老师时,如你是李京京,你希望老师怎么做?(2) 你对程老师的做法感到失望和怨恨吗?(3) 假如你是程老师,你希望公开课顺利进行吗?
你会在公开课正式进行时,临时决定让李京京把课文读完吗?
學生通过思考讨论,渐渐理解了程老师,原谅了她的错误。换位思考,使学生的怨恨、失望、消极的情绪转化为感激、同情、喜悦等积极情绪。
《花的话》中风情万种花儿在月下争相比美,但是当她们看到一个小男孩避开月光下的万紫千红,采摘着矮小、默默无闻的二月兰时,一种骄傲、虚荣的消极情感由于视角的转换,一瞬间转化为谦虚、朴素的品质与作风,使学生们心中豁然开朗,不仅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而且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多么有意义啊!
五、以“互动”使情感得到升华。由于有美的激励而醇化,因为有思的梳理而被升华
“思愈灵者情易深”,其于“情来、兴来、神来”又归结于深化情来。从“始之于情,发之于灵,终之于神”的正确循环,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上”的反向流动,层次不断上升。情思互动,互为因果,水涨船高。
学习《斑羚飞渡》后,学生们都被老斑羚牺牲自己保护种群的精神感动着、唏嘘着。我就趁此时机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树枝挂一个气球,由12名同学分为4组,2人搭建人梯,第3人爬上人梯攀援而上,摘下气球,用时越少者,成绩越好。游戏结束后,我进行如下活动:(1) 获得第一名的小组谈谈获胜经验。问:站在最下面的同学是自觉自愿的吗?你现在感到自己这样做值得吗?你们这一组的同学有什么感想?(2) 最后一名的小组谈谈失败的教训。问:站在最下面的同学是自愿的吗?你们是怎样分工的?你们这一组同学有什么感想?
通过调查发现获得第一名的小组成员,用最短的时间自觉自愿分工合作,站在最底层的同学无怨无悔;最后一名的小组成员把时间浪费在分工上,都不愿站在最底层,最后根据身体素质确定方案,结果浪费了时间;经过讨论整理,大家得出结论: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集体的利益,有必要做些自我牺牲。这次活动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作品,又让学生带着高层次的情感和思考走进生活。
语文课堂上,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信、善良、百折不挠、愉快、平和的健康积极心态,正是我们现代教育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
在基础教育学科中,最具人文气息和情感魅力的是语文学科,语文教材又是让学生感受情感培养情商的最好媒介物。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教材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浸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咀嚼着作者的酸甜苦辣,品味着作者的嘻嗔嘲骂……曹雪芹也曾“一把辛酸泪”抛洒红楼;鲁迅也曾把“匕首”无情地插入敌人心脏……精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过零丁洋》中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淮上与友人别》中依依惜别的故人情;《小巷深处》中至情至性的母女情;《我的老师》中铭记终生的师生情;《天净沙·秋思》中断肠天涯的游子情;李商隐《无题》中缱绻缠绵的恋人情;《君子于役》中梦萦魂牵的夫妻情……这些作品因情而美丽,因情而动人,也为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提供了极好的材料。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可运用多种方法:朗读、谈话、演讲、想象、表演等。老师的表情、体态语言等也对学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当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本人经过课堂实践和探索,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如下设计:
一、 以优美情景诱发情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感受的触发,必以情为先导,人的情感积淀与情感追求相和谐,才能使情感的调动,情感的优化,情感的升华获得理想的结果。美,由于情动而被发现;情因为美的激励而被醇化。
客观上来说,由于作者、教师、学生生活时代、人生的经历,价值观不同,学生的感情体验有时会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所以,学生在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进入作品中,必须有一定的情感准备。我们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好一个情境感染的意境,为他们架设好一个情感阶梯,这样就会产生“情来,兴来,神来”的理想效果。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学习《三峡》这一课时,我想:到过三峡的同学寥寥无几,枯燥无味的讲解必然不会使他们情动于中。于是在课前导入时,我播放了《话说长江》中三峡的录像片段,学生们都陶醉在优美的画面中,有说不出的欢欣。之后,我让学生用语言把刚才的感受描绘出来。大家跃跃欲试,但又力不从心。接着,我又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解说词,大家都沉迷于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这一课的学习就在学生的这种美好的情绪中顺利完成。学完后,我又让学生谈谈感想,学生们通过探讨达成共识: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郦道元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她。
二、 以“情点”擦亮学生的情感火花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都将变得苍白无力。在审美感受中情感是最具有活力的心理因素,审美感受最鲜明、最突出、最富有成果性的特征就是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强烈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都闪烁着思想感情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情点”,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于一体,同喜同悲,使他们沉浸于课文角色的忘我的境界,使他们“读则如出我口,讲则如出我心”,在欣赏作品时,经受情感的洗礼,提升人格魅力,进而影响其人生。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我认为“家”就是作者和学生共同的情点。教学时可设计如下问题:
1. 你离家时间最长的一次有多少天?
2. 在那些日子里,你最想家的时候是一天中哪个时刻?怎样来想家?
3. 住校的同学请描绘离家返校时心情。
学生交流后,我让擅长绘画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曲中描写的景物,对“人家”一词进行想象,让他们进一步感受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断肠”之痛。课堂上,有几个同学甚至流出了两行热泪。
三、 以“想象”激扬学生情感
最能锻炼人思维能力的非想象莫属。许多文学作品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中透出的内在的逻辑性,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现生活原貌,进而使学生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历,产生愉悦之情,让学生的情感飞扬起来。
如在讲《宋定伯捉鬼》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宋定伯和鬼对话时的表情、动作,让同学上台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宋定伯的机智勇敢和鬼的简单愚蠢,从而产生对智勇双全的宋定伯的钦佩之情。学完后,又让学生借助想象力,描述宋定伯遇到鬼后的心理活动:宋定伯仿佛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翘首盼儿归的情景;仿佛已看到家中升起袅袅炊烟,新婚的妻子已设好家宴为他接风洗尘……这些情景出现在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跟着宋定伯一起恐惧,一起振作,一起施计,同时也深深体验到:面对敌人,只有想方设法奋起抗争,才能战胜邪恶。
四、 以“换位思考”优化情感
纯真的情感能使人类个体情感品质进行优化,可以推动个体健康积极向上发展。如果学生在怨恨、自卑、自嘲,甚至自残的僵壳中呆得太久了,就会使他们的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失去至纯至真的梦幻。负责任的老师不仅能领着孩子们从愚钝走向智慧,更要领着他们从沮丧、失望、苦恼、急躁、嫉妒、委屈等消极因素中走到愉快、喜悦、同情、向往、满足等积极情感中来,由低级的个人情绪向高级的社会情感转化。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断调整视角,进行换位思考,对其情感优化大有益处。
在学习《心声》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谈话内容:(1) 当你想朗读课文又不能告诉老师时,如你是李京京,你希望老师怎么做?(2) 你对程老师的做法感到失望和怨恨吗?(3) 假如你是程老师,你希望公开课顺利进行吗?
你会在公开课正式进行时,临时决定让李京京把课文读完吗?
學生通过思考讨论,渐渐理解了程老师,原谅了她的错误。换位思考,使学生的怨恨、失望、消极的情绪转化为感激、同情、喜悦等积极情绪。
《花的话》中风情万种花儿在月下争相比美,但是当她们看到一个小男孩避开月光下的万紫千红,采摘着矮小、默默无闻的二月兰时,一种骄傲、虚荣的消极情感由于视角的转换,一瞬间转化为谦虚、朴素的品质与作风,使学生们心中豁然开朗,不仅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而且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多么有意义啊!
五、以“互动”使情感得到升华。由于有美的激励而醇化,因为有思的梳理而被升华
“思愈灵者情易深”,其于“情来、兴来、神来”又归结于深化情来。从“始之于情,发之于灵,终之于神”的正确循环,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上”的反向流动,层次不断上升。情思互动,互为因果,水涨船高。
学习《斑羚飞渡》后,学生们都被老斑羚牺牲自己保护种群的精神感动着、唏嘘着。我就趁此时机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树枝挂一个气球,由12名同学分为4组,2人搭建人梯,第3人爬上人梯攀援而上,摘下气球,用时越少者,成绩越好。游戏结束后,我进行如下活动:(1) 获得第一名的小组谈谈获胜经验。问:站在最下面的同学是自觉自愿的吗?你现在感到自己这样做值得吗?你们这一组的同学有什么感想?(2) 最后一名的小组谈谈失败的教训。问:站在最下面的同学是自愿的吗?你们是怎样分工的?你们这一组同学有什么感想?
通过调查发现获得第一名的小组成员,用最短的时间自觉自愿分工合作,站在最底层的同学无怨无悔;最后一名的小组成员把时间浪费在分工上,都不愿站在最底层,最后根据身体素质确定方案,结果浪费了时间;经过讨论整理,大家得出结论: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集体的利益,有必要做些自我牺牲。这次活动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作品,又让学生带着高层次的情感和思考走进生活。
语文课堂上,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信、善良、百折不挠、愉快、平和的健康积极心态,正是我们现代教育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