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坟头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圈长着野草、竹子、柴草的荒地,叫百花坟头。张先生跟我说。
  东前村周围的山坡,柴草、树木、竹子、茅草,还有许多植物,低矮的、高大的、阔叶的、细叶的……密密麻麻纠缠在一起。春天,山上有许多野果子,甜的、酸的、涩的都有。冬天,有各种下山来觅食的野兽,野猪偶尔也会出来。村庄里的人习惯了,也就不足为奇。百花坟头在后头山,四周长满了高大的竹子,春
  天,从地里钻出许多笋,一天疯似一天地向天空直直生长。一些野茶树依附在竹子脚跟,也凑着热闹,悄悄长出新芽。覆盆子眼看着由青转黄,有几粒已经微微发红。各式野花,有的正开得热闹,有的含着苞,有的已经凋谢。东前村历史上的春天,大部分都在百花盛开的繁华和热闹中度过。正是这些山花烂漫年复一年的美好季节,最终一点一点地汇集成一种经久不衰的传承。或者传说,或者遗存,或者神往,让人对这个村庄充满了不舍和希冀。
  许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一支威武之师驻扎在山脚旷野里,埋锅做饭,操练阵仗。他们的首领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人称“百花公主”。他们挖井,用着很原始的工具,一气儿挖了三十多口,井水甘甜清凉。他们允许村民来军营中的水井取水,不收取费用。许多事情让村民感动。
  这支部队从不侵犯百姓,他们甚至自己开荒种粮,待秋后除军营里自己备用外,还送些给附近村民。村民们觉得他们跟朝廷的军队不一样,跟他们亲近了起来,尤其对部队的女首领,村民们崇拜至极。
  茶余饭后,村民们绘声绘色地演绎着部队女首领的各种英雄事迹。他们知道了女首领的名字叫方百花,是大破杭城的睦州方腊的妹妹,被称为“百花公主”。
  老人们喝着茶,吐着并不清晰的语言,偶尔从嘴里溅出些许飞沫。
  孩子们坐在老人脚跟,手托着腮,仰着头。“长大了我也要当这样的将军。”一个孩子说。
  “我要像百花公主一样统领一支这样好的队伍。”另一个孩子也说道。
  “等我们长大了不知还有没有不平和苦难了。”还有一个孩子低着头这样想。
  终究一个都没有实现。直到千年以后,那个低着头冥思的孩子,他的想法却已经成了现实,但不晓得已经是这个孩子的第几代孙子辈了。
  “看将去!看将去!百花公主点将了!”
  村民們从各自的低矮房子里钻了出来。他们喊着跑着,到村庄外面的旷野里。队伍整齐,战士威风,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在很大一块开阔地边的山岭土墩上,一个白袍女将军,骑着白马,挎着佩剑,威风凛凛地站立着。村民们从来没见过如此豪壮的场面,更加难以见到如此威风的将军,还是个英姿飒爽的女中豪杰。他们站在队伍外围,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威风的军人。这件事情一直传了下来,在许多年以后,那条百花公主站立的山岭,被叫作“看将岭”,那个土墩,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点将台”。
  部队出发了,没人知道去了哪里,或许去进行了更大的征战,又或许去了别的地方,但有一点必须肯定,没多久方腊起义失败了。方腊被朝廷派来的另一支队伍剿灭,那支队伍从山东梁山泊而来,是一支被朝廷招安了的起义部队。
  从一些外地传来的消息中,村民们知道那个在他们村里驻扎过的队伍首领,那个让人非常怀念的百花公主,也已经不幸阵亡。人们唏嘘,多好的一支队伍,多好的一位将军,多好的一位女英雄。村庄里低沉了许多,甚至连狗都不叫一声。有些村民悄悄地溜到别处,打探有关百花公主的消息。还有的村民,整天跑到先前队伍操练的地方,跑到看将岭下,回顾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又有的人特意站到看将岭的土墩上,感受一番百花公主点将时的情形。但风清月静,人去物非,走了,都已经走了,村庄以及周围只剩下空寂和风声。
  花开了又谢,风去了又来。那一年秋日的一个晌午,看将岭上的树叶随风飘落,天阴着脸。两个道姑打扮的女士,背着包裹,来到东前村的后头山。她们在看将岭的土墩旁,站立许久,然后沿着看将岭后的山坡,慢慢往上爬了几百米。她们在一个有着几棵高大乔木和茂盛竹子的缓坡停了下来,转过身朝远方看看,又左右张望了一会儿。两人在边上抬了一个石块,摆在一处比较平坦的地方。
  她们来到村里,找到几个年长的人说,要在她们看中的地方造个墓。村民们起先不同意,莫名其妙地怎么可以让外人来葬坟呢?经过几天的游说,村里的长辈们居然同意了,还吩咐村里的年轻人,必须上山帮忙,一切都悄悄地进行。几天以后,一座新坟在东前村的后头山立了起来。四周砌了高高的石坎,种上树木花草。两个道姑在坟墓建好以后,悄然不见,而维护坟墓的事,村里的老人们主动承担了下来,似乎让人不可思议。每一年的春天,坟头周围都会开出许多不知名的、品种不一的野花。
  村民老了一辈又一辈,一个传说悄悄地在村里流传着。说,那个坟头葬的原来是百花公主。因为在当时,方腊失败,百花公主牺牲,她的下属偷偷地把她下葬在这里。直到过了许多年,时势平缓了一些,她的下属,也就是那两个道姑,才觉得要给公主造个坟头,于是出现了那一幕事情。
  这座坟也就是后来人们一直传说的百花坟头。
  百花公主的坟墓,许多地方都有一种说法,甚至都可以找到一些依据和传说来佐证。究其缘由,或许百花公主这个人物,本身让民间许多地方的百姓所敬仰。从江南大部,尤其是浙西地区的民间传说来看,百花公主是一位值得人们称颂的人物。说真的,在我们附近区域的历史上,还真没有哪一位民间造反的起义首领像百花公主一样被人们代代传颂。
  在东前村,百花公主下葬之处被人们习惯地称为“百花坟头”,千年以来一直这样被叫着。从一些老人口中,“百花坟头”四个字吐出来,仿佛让人可以体会到一种别样的滋味,有自豪,有神往,有怀念,还有些许不容人质疑的相信。相信百花公主在他们村里存在过,驻扎过,也相信百花坟头确实是百花公主的坟墓。
  我自然相信,相信那些远去的故事。在东前村的任何地方,或者村庄附近,许多地方都依稀存在过的痕迹。从紫霄宫遗址到金子坊村落,再从井田畈、看将岭到点将台,然后百花公园,似乎整个村落及附近都与百花公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像我们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在东前村的历史迷宫里,虽然我们毫无头绪,但总有百花公主这个线索,帮助我们理清脉络,走出那些传承的困境。
  我喜欢在东前村这个村庄里静静地走,一次两次,甚至多次,哪怕走着走着剩下我一个人。在这个村庄静走总会有许多让人惊喜的发现,发现一棵树,发现一块石头,发现一株草似乎都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我在张先生家门口,发现了一株蒲公英,它结了籽,在太阳底下一团白色的籽球,一阵清风过去,几片种絮飘远而去,飘的方向正是后头山的百花坟头。我的思绪随着飘荡起来,我想起了那两个为百花公主造坟的道姑,或许她们是百花公主的手下或随从,她们感念公主生前对她们的恩德,不忍公主的声名被时间湮没,于是来到这里,在公主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起坟立碑,好让后人永远记得。
  我一直觉得荒芜在看将岭上后头山的百花坟头,是这个村庄的源头。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在县车队上班,汽队驾驶员大多是从西藏和川藏线上退役回来的汽车兵。  每天早上八点,我总喜欢站在车站的站台上,看着四辆大客车准时启动。它们首尾相连,隆隆开进,在上了一段长长的缓坡,走过马家渡大桥桥头,一辆大客车向广元方向接送火车去了。另外三辆右转,走到新城与老城交界的黄洋河上的洪江渡大桥桥头,再次走散,一辆驶向北部高山区,另外两辆开往东南部低山区。中午吃饭之前,我又会跑到大门口去
2018年高考的帷幕已经落下,其细微的变革令人回味。  在2018年高考北京卷的微写作中,我们发现有一种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微写作和经典阅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当微写作“拥抱”经典阅读,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2018年微写作题目分析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2018年的高考北京卷微写作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
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公告,将《旅行社条例》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两部行政法规进行合并修订,形成《旅行社條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下文简称《条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对旅游购物等旅行社强迫游客消费的行为进行规范,并約束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本次公开的修订意见在保障游客权益的同时,也对文明出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定如果游客因不文明行为被记入黑名单,将有可能被限制出境。从国家旅游局制定游
“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赵辛楣如是评价方鸿渐。 然而,评价的对象岂止方鸿渐。赵辛楣的一句话,似乎是对中国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素描”:表面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若禁住他的嘴或拿走他面前的纸笔,他立刻就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或许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但随着钱锺书揭开知识分子那块叫作“文凭”的遮羞布,我们可以看见他们真实的面孔,看见虚伪、卑鄙、愚顽的丑态和精神层面的见多识浅。只是这遮羞布
“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我却温了你的眼睛/我生了时代的心/我将说出我的眼泪/无限一切的生物/也没望见来复苏的大地/世界悲剧的角色/那时候的人们。”这篇名为《世界悲剧的角色》的诗歌出自微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据了解,它还“写”了一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用100个小时“学习”了自19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作品。  也就是说,小冰用算法综合了诗人们的“经验”,是一种基于模仿的
都说生命的趣味在于身体或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于是我去了镇远——一个像江南的地方。  幸好它不出名,所以还活得好好的。  古镇——请不要介意我这样称呼它,虽然很多年前它已经被改为县,可我还是习惯称它为镇,因为它的规模,也因为它的历史——就一方主街,河水蜿蜒而过,两排错落的翘角黛瓦隔水相望,三弧浅拱石桥横在水上。  我们住在一家叫“渔人客栈”的小古楼里,一排尖顶草笠悬挂在大门边,上面印着几个稍有些脱
黄河居然被废过?  不走睢宁还真没听说。  六百多年流过这片土地,  带走多少故事和传奇。  突然一天地裂山崩,  老黄河翻身跃出河床。  像一個古怪的精灵,  闯出拘禁自己的魔瓶。  肆无忌惮, 呼啸喧闹,  浊浪排空 ,一切横扫!  把弱小的淮水揽入怀抱,  让汪洋形成新的河道。  六百年的母亲河弃我而去,  睢宁说:母亲发怒,比父亲更暴躁!  从此留下黄河故道,  几脉清水,是母亲的余温缭绕
从后门上二楼,我来到受访者的家。主人是一位偏矮偏瘦、和善和蔼的老人。  进了家,布局和摆设给了我明确的信号:这是一个套用间——厨房连带用餐。一把已经看不出“脉络”的躺椅让人无法忽略。它,狠狠地击中了我的心,一股酸凉冒上来,比喷泉还凶,似乎在咕咚作響。它,依偎在一堵掉皮发黑的墙边。说是躺椅,其实只剩“骨架”。旧红布重重叠叠包扎在“骨架”上,躺椅似乎穿上了不成体统的“外套”。米黄色的塑带组织,从靠背到
“安那其”,是无政府主义的音译。蒋勋写过一篇小说就叫《安那其的头发》,写他在巴黎求学时曾加入过无政府主义的学习小组,组长是个清瘦俊朗的男生,有一个女组员很爱他,尤爱他那一头迷人的金褐鬈发。可是有一天,她突然发现那只是锃亮脑壳上的一顶发套。故事戛然而止。  这当然是个隐喻:无政府主义本身就带有虚无的、否定一切的意味,而结尾的“否定之否定”又意味着什么呢?显然,那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旧的信仰被打得粉碎
清澈如镜的天湖边,有一条石铺的小路,沿着小路走到山顶,登高远眺,福建省福鼎市嵛山岛的秀丽景致尽收眼底:有山,有海,有湖,有草甸。  嵛山岛的山形地貌,还有这登高远眺、目之所及的意境,太像我家乡的大青山,让我仿佛回到了家乡,那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小时候,我经常登上高山,迎着山风和群山喊话,群山会回应你,好像山那边有个你。  那里是北方,这里却是“海上仙都”。  站立在红纪洞山顶,左面远望去群山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