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魅力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iuya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吕敬人先生书籍装帧作品的剖析,来研究如何升华书籍装帧的整体,内在和物化的整个过程,进而使人与书进行更好地沟通,达到和谐。
  关键词:人与书;沟通;吕敬人
  作者简介:王蔷(1993-),女,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唱、喊、叫等方式都在进行语言表达,无论是为了达到相互理解还是生存需要,这些都需要进行沟通。同样的,人与书也需要“沟通”,或是中外文明的交流,或是现代与过去的穿梭体验,再或是无限知识的获取都需要人与书籍的“沟通。就如,吕敬人先生所说:“人与书是不断对话的,他是一个动态的阅读行为。”吕敬人先生是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大师,插图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成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副主任,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吕敬人先生多次获得国内外书籍设计大奖,他独特鲜明的设计风格和附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理念,使他成为中国书籍装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书籍设计师之一。从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装帧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能完整的掌握书籍的信息,用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去铸造书籍,他的书籍装帧设计使读者怦然心动,还能使读者通过视、听、触、闻、味不同的感官去体验书籍等魅力,去与书籍沟通。
  然而缺乏“沟通”的书籍设计,容易产生矛盾、误解甚至是厌恶。而书籍装帧设计师的责任就是使人与书更轻松,更简单,更有趣的进行无障碍交流,这样的设计才能达到人与书的内容沟通,人与书的精神沟通。
  如何将书籍装帧设计进行演绎并表达的更简、更易、更趣地与人沟通,是书籍设计者不断追求的设计使命。从整体构造、物化表现、物化过程三个方面就能够体现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巧妙的使人与书进行无障碍全方位的沟通。
  一、与书籍整体构造的沟通
  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接受信息的载体。市场上千篇一律的书籍设计,节省成本的书籍材质,毫无美感的图文排版,使得很多人忽略了书籍应有的魅力,更使读者失去了与书,感情互动和心理反应的表达。一本好的书籍,基础是要有好的内容,好的色彩搭配,好的材质,更要有好的排版,还有多方面的整合与编排来体现书本身的文化内涵,注重书的整体构造,才是一本真正的好书。虽然现在是电子科技时代,到处充斥着快捷的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体信息的传播,还有一些控制于书籍制作成本的商人,但这并不阻碍书籍整体设计的更新和发展。吕敬人先生不断探索与思考书籍的整体构造,无论在对书籍形态的理性把握,信息形态的整体构造,还是书籍的策划与构成方面都能将书籍设计得更易与人沟通。就如他的《黑与白》书籍设计,他将一本反映澳洲人寻根的小说(图2),通过极简的黑与白两个强烈的对比色来反映白人和土著人之间的矛盾。从外观来说,在封面、封底、书脊、切口还是内页的版式设计,均以黑白两色的强烈碰撞来表现文本内容中种族冲突和对立;封面设计采用漂浮不定、若实若虚的黑白书名,黑白跳跃的袋鼠图案,黑白对比的图腾底纹;还有内页与封面呼应的袋鼠、图腾都使书籍的整体视觉效果得到了加强。在色彩、图形方面,运用抽象的视觉图形和极简的黑与白的搭配设计,使文本中的人类、社会、历史、地域种族等信息给读者一种并非简单无味的文字罗列,而是超出文本自身的视觉和感觉的超时空体验。这本书籍的設计使信息传达的更加整体化,节奏化,剧情化,使读者享受到对书籍的感官体验。
  又如吕敬人先生的《废墟与辉煌》则是充分体现了与书籍的整体构造“沟通”。这本书是女作家巴荒,将古格文明以画、照片和文章的叙述汇集而成的作品(图3)。吕敬人对此书的设计不单是停留在静止的物体本身,而是使书籍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融合。例如材料运用方面,这本书采用木质函盒,陈厚又散发香味;在函盒上附以西藏特征的日月纹,盒盖的配饰采用铜件配置藏门特有的棉纱彩带,这些设计都体现了藏教特有的视觉文化。而色彩的运用是在盒内通过喻有日月相辉、黑和天地相间的黑色与红色来体现《废墟与辉煌的》的深意,册中贯穿始终的线条设计,寓意着时间流逝瞬息万变的时空和短暂即逝的光阴,流动于整本书籍之中。这本书的设计无论在时空的层次、视觉的流动还是信息的诱导方面都贯穿于整本书籍当中,真正体现了书籍内容所传达的视感,触感,听感,嗅感和味感。书籍函盒的强,内侧纸张的弱,产生强烈的对比;无论是从函盒纹样和内侧花纹的韵律装饰来看;还是从层次感十足、条理化的整体版式来看,都将书籍变成了有颗跳动心脏的生命体。
  二、与书籍内在表现的沟通
  设计一本好的书籍,不仅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外在美,还要以理性的思维去把控书籍的秩序美。例如将文字和图形打散,重新组合排列、取舍,考虑色彩的强弱对比,合理视觉编排,这样才能设计出与文本内容相符的书籍。与此同时还要考虑书籍的秩序美,设计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内在美”,两者相结合才能使书籍呈现整体的秩序美,这样的书籍才是真正的“好书”。这一切都需要设计者对文本进行细化分析,排列重组,抽象化、全方位的反复琢磨;还需把握整本书的基本框架、内在层次、变动的节奏,体会文本的地域文化、民族风情还有文化内涵。而如何整理设计,使读者的认知过程和思维发展方向能够更好地感受书籍多层次的信息变化,这样的编辑设计的能力考验着设计者对书籍美的把控力。
  《梅兰芳全传》这本纯文本、无图片的书籍通过吕敬人先生的策划,从书的切面书口处进行大胆构想和设计。看似二维的装帧设计却达到了三维的立面效果(图4),他通过精确地计算,将图像按页数均匀的分隔并计算出每一帖纸张厚度的切口数值补差,加上准确和毫厘不差的印刷、折页、装订、切割,使在对书籍左右翻阅的过程中精彩的呈现出梅兰芳的“戏曲”和“生活”的两种人生形象转换。这本书籍没有华丽的装帧,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在美表现。简单的设计,却耗费了大量的思维想象和精准的工学技术计算。这样的结合与创造使看似简单,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还使读者拥有了超越时空的体验。这样的空间经营与把控使简单规矩的文字书籍变得活跃、跳动,理性与感性并存,使书籍更美。
  三、与书籍物化过程的沟通
  书籍材料的运用同样对书籍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来的书籍给人不一样的体验,例如常见的纸张,虽是成本最低,最基础的材料,但纸在翻阅时却给人带来飘逸柔软、自然亲近的感受;并且不同厚度,不同肌理,不同触感的纸张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还有书籍的工艺也是使书籍变美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装帧形式方面有如包背装、骑马钉、线装、胶装、函盒等形式;还有各种各样的制作工艺,如起凸、压凹、烫电化铝、过UV、覆膜等,工艺的辅助使书籍外形更加丰富,更富有个性,呈现了各具特色印制图案效果,从而使书籍呈现真正的现实美。在吕敬人先生《内普里迪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中,通过羊皮作为封面的基本材料,花纹以起凸和压凹工艺作为封面,以此来增添特殊触感,体现18世纪欧洲古籍特有的形态。还采用了具有原始毛边的内页纸张来增加翻阅时的古老自然的触感(图5),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过去古老音符的魅力。还有一位日本刻纸画家的作品集《刀势画》,吕敬人先生将手揉加工的暗红色特种纸作为封面材料,加以工具刻刀的仿拉丝钢纸作为书名签,两种质感材料的碰撞,刚柔的结合充分表达出书籍内容的含义和主题;还有压凹“刀势”两字的特殊工艺,更加丰富了书籍装帧的呈现效果,使书籍的物化得到了升华。
  结语:
  书籍装帧设计需要设计者抓住主题为前提,对书籍的功能与美学关系进行整体把握,还要理性的了解书籍内容的结构,进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创意,表达主题出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设计才能使人与书进行无阻滞的沟通。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通过演绎文本、尊重文本、表达文本,使人与书进行交流,经过对整体构造的设计,内在体现和物化过程的升华来达到人与书更深层次的“沟通”。吕敬人先生的设计方法值得很多书籍设计师学习和借鉴。
  一本好的书籍不能拘泥于华丽的装帧或是具有现代感的设计表现,而是要从内而外,表里如一,整体的进行设计,从而使人与书进行更好的沟通,进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世界设计大会产业论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朝花夕拾》这一本书记录了鲁迅的童年生活,从儿时的童真无忧,到家道中落时生活的巨大落差,以及南京求学和学习的过程等,除此之外在这本书里还记载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丑恶面目,其中也包括了对于维新思想以及辛亥革命的批判。向我们传递了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下鲁迅的思想。其实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要想读懂一本文学作品,对于人物的解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变化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本文以《
摘 要:《中国佬》20世纪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品。小说讲述了汤家男性在美国的创业史。本文运用福柯文本中的权力与话语、监视以及规训机制等理论对小说中华人在北美的经历及创业史进行批判,揭示出对于华人来说,美国社会是一个“全景式的大监狱”。  关键词:汤亭亭;《中国佬》;福柯;规训与惩罚;监视  作者简介:李亚萍(199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1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影片,只是听了其中的演唱片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被清澈,婉转的天籁童声合唱吸引,找了许多孩子们演出的视频观看,于是产生了观看整部影片的欲望。看完电影,不禁泪流满面。一部成人与孩子的感情故事,用音乐作媒介,最终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一个灵魂影响了另一个灵魂。  影片了一位教师马修
摘 要:近年来,社会现实题材影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电影《不能说的夏天》作为典型真实事件改编影片,通过戏剧化性侵冲突,以期引起观众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并唤起弱势群体的反抗觉醒,本文从影视美学着手,通过题材、思想、视听语言三个层面对其美学系统进行分析阐释。  关键词:影视美学系统;社会现实题材;弱势群体  作者简介:梁爽(1993-),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学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艺
明熹宗年间,“京城四勺”声名鹊起。所谓“四勺”,说的其实是四个厨子:柴利牙、米为赋、尤坚和严世忠,他们也被称为“柴米尤严四大勺”。  这四把大勺中,柴利牙是皇宫御厨,米为赋是宦官魏忠贤的家厨,而严世忠则是京城里顶级酒楼“金玉楼”的主厨,只有尤坚是个行踪神秘的隐士,他浪迹江湖,不以烹饪为生,可名气却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其他三勺。  其实,世上也没几个人尝过尤坚的厨艺。他这人淡泊名利、性格怪异,那些权
摘 要:哈代笔下苔丝形象是道德冲突下的悲剧反应。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是英国经济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贫富差距加大,阶级分化严重。本文从伦理学视角下,把功利主义道德观与义务论作为方法论,试图以不同角度比较分析苔丝在不同的道德标准下,度过了悲惨的一生,“一个纯洁的女人”怎样走向毁灭。功利主义道德观追求个人道德自由和最大幸福的结果与行为本身,而义务论立足于全社会人民群众利益动机。  
摘 要:晚明,陆王心学占据其文化宗主地位,反对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自由。汤显祖深受影响,抨击传统礼教,尤其在关注男女恋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他的《牡丹亭》创作于这一时期,通过塑造杜丽娘爱自然、爱自由、爱生命的反封建反传统的女性形象,为后世展示了他的“至情论”思想,极具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意义,但从与陆王心学主张的众多契合之中,也存在着些许矛盾,这关乎作者自身局限,更关乎时代束缚。  关键
摘 要:所谓修辞活动,就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对语言进行加工提炼的一种活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最佳位置,使表达更加生动,从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对方文山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其修辞方法的使用,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歌词的语义内涵。  关键词:方文山;音乐作品;修辞;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张凡(1993-),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语言学及
摘 要: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路瓦栽先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背后,这个平凡的小人物却是不可小觑的。他虽不解风情,却质朴无华;虽不富裕,却诚实守信;虽不受关爱,却体贴执着。正是有着如此大男人的宽广情怀,才帮助了玛蒂尔德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关键词:路瓦栽;质朴;诚实;执着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下却出现了个体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和其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仅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哲学等领域,在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将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研究对象,从作品体现的异化劳动着眼,具体论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关键词:《变形记》;异化劳动;劳动活动;类本质;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