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茅盾的晚年生活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晚年谈话录》 是金韵琴 (茅盾的内弟媳)1975年在茅盾先生家做客半年期间,与姐夫茅盾闲聊的私人记录,由作者据所记日记整理成文。作者“文字流利生动,笔锋常带感情,使叙述人神形俱现”(李何林语),是茅盾在此特定赋闲时期的生活起居和思想风貌的真实写照。
  到茅盾家作客
  一九七五年六月十日
  我终于听从雁姐夫 (茅盾名沈雁冰。从40年代第一次见面起,我一直称呼他“雁姐夫”。这是因为我的丈夫孔另境是茅盾夫人孔德沚的胞弟)的劝告,办了退休手续,离开上海,转道安徽,到北京雁姐夫家去作客。
  从1974年6月15日开始,雁姐夫12次来信,邀请我去他家作客。到了1975年5月9日,他甚至在信里说,不知道哪一天会“一睡下去就此再也不醒来”,所以一定要我申请退休,快去北京,不要在经济上多作计较。
  由于雁姐夫一再诚恳地邀请,我终于写了报告,申请退休。6月4日,我领了最后一次工资。同事们举行了欢送会,大家为我能到茅盾家作长客而高兴。
  谈郭沫若
  七月十三日
  雁姐夫看到我在阅读郭沫若的 《李白与杜甫》,就谈起郭沫若来了。
  他转述别人对郭老的意见说,郭沫若的褒李贬杜,不少人有意见。有位专家说郭老先生有一个框框,是李好杜不好。比如说:李杜都饮酒,郭老却说杜饮酒不好,不说李饮酒不好;在信道方面,不说李信道,却说杜信道。李、杜都曾赞扬哥舒翰,但对李只当不看见,对杜却严肃批评。因此不少人私下说郭老不是实事求是的。——即使现在人不便直说,将来却难免有人要说的。
  然后他谈到中苏边界的划界问题,说郭沫若在这方面是立了一功的。他说唐朝的李白,据说出生在“碎葉”这个地方。可是在古书上,刚巧这两个字破损得难以辨认,尤其是“葉”字底下的“木”字,已经完全看不见了。经郭沫若判断,这是“碎葉”。这个地方,虽然现在划在苏联国境内,但可以看出,那一大片土地原来是我国的。因此郭沫若对中苏边界的划分,立了一个大功。
  谈康生和邓拓
  八月十二日
  晚上,因谈到刘少奇的下落——不知他是否尚在人间,而引出了雁姐夫的回忆。他说,文化大革命前,有一天,刘少奇突然召集一批人到中南海的紫光阁去开会。这些人中有康生、王冶秋、邓拓、齐燕铭等。雁姐夫作为文化部部长,也去了。
  会后,刘少奇说:“你们几位等一等,我还有一件事要问问清楚。我接到报告,说邓拓利用职权,在荣宝斋以自己的画,自己定价,换取公家的名画。有这件事吗?这是个严重的问题。”邓拓当即辩解说:“事情是有的,但并不像传闻所说的那样。我拿自己收藏的画,标价出售,看到别人的画,和我的标价相同,而且又觉得比我的好,就跟荣宝斋的同志商量,用自己的画换来了。”刘少奇说:“荣宝斋还不是因为你是北京市委管他们的上司,才肯让你按照你的意志换给你的吗!”邓拓说:“这不是我先想出来要这样干的,康生同志早已是这样做的。王冶秋同志可以作证。他是文物局局长,也知道这样的事。”当时康生也在场,听了邓拓的话,低头不语,显得十分尴尬。在座的人都很惊讶:邓拓竟敢当着康生的面这样说,使他下不了台。这时候,刘少奇就用婉转的语调,和悦地说:“邓拓同志,你就把那些换到的画拿去换回来,或者请荣宝斋的同志重新核实划价,把不足之数补出来。以后可不能再这样做了。”这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发生的事。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邓拓很早就被揪出来了,被安上什么三家村之一的罪名,逼得他自杀了。这件事,很难说和康生没有关系。联系到标价换画的事,更使雁姐夫有这样的想法。对于康生,雁姐夫很早就有看法:文化大革命前,康生对京剧古装戏特别感兴趣,文化部有什么古装戏演出,他总是每演必到,尤其对 《李慧娘》、《敫桂英》等鬼戏,兴致更浓,拍手叫好,盛赞不已。哪里知道,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立即180度转变,跟着江青,批判起鬼戏来了。因此,雁姐夫最后说:“难道他不应该首先批判他自己吗?”
  谈柯庆施
  八月二十四日
  “柯庆施又名柯怪君”,雁姐夫说,我很早就认识他了,那时他还小,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国际开会,我国派了一个代表去苏联出席,这个代表就是他。他是见到列宁,跟列宁握过手的人。1921年冬,陈独秀住在上海渔阳里二号,有一天法租界捕房去陈家捕人,柯怪君也在,一同被捕,拘押五天后才保释。后来,我从新疆回来到达延安时,又遇见了他。他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瘦小,长得又高又大了。站在旁边的人开玩笑说:“他是有名的酒家之一。所谓‘酒家’,是说他会喝酒。全国解放后,他先在南京当市长,后来当了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也抓起文艺来了。当然,他的身体比我好,年纪比我轻,但想不到他会死得比我早。”
  为周钢鸣写字
  七月十一日
  周钢鸣曾经从广东来信,请雁姐夫写字。
  今天上午,天气晴朗,雁姐夫精神很好,在起居室里走了两圈,对我说:
  “韵嫂,请你帮个忙,我给广东的周钢鸣写字,还掉这笔债。”
  我应了一声,立刻拿出笔墨纸砚,磨好了墨。
  雁姐夫给周钢鸣写的,是一首他过去创作的诗,题目是 《在海口观海南歌舞团演出》。他在1962年初有海南之行,这是到达海南岛后在海口市观看海南歌舞团的演出以后所写的诗篇,诗里歌咏南国风情,写给广东省的周钢鸣,正合适。全诗共八句:
  黎家歌舞汉家女,幼苗新培茁如许。
  旧谱清词翻慢调,声声如闻蕉滴雨。
  一奏三弄思若抽,曲终镗庆丰收。
  庆丰收,于何有?归功于人民公社。
  写完了给周钢鸣的条幅,还剩下很多墨汁,雁姐夫说:
  “给你也写一幅吧。” 我很高兴。
  雁姐夫选了一首 《观朝鲜艺术团表演扇舞》,是1958年12月在北京创作的。全诗是:   素袖轻扬半折腰,连环细步脚微挑。
  低徊画扇百花绽,炫转长裾万柳飘。
  鸾哕龙吟焕星斗,风驰云卷出虹桥。
  曲终更见深心处,嫩绿重台捧赤幖。
  因为我磨着墨时,只觉得迎鼻扑来的是一股清香味儿,再看看他写下的墨迹,又黑又亮,就好奇地问:
  “这块墨,看起来跟平常的墨差不多,怎么有一股香味,而且写出来的字,好像闪着乌光似的。”
  “这是清朝宫内的贡品哪,是一种特制的墨。”雁姐夫解释说。
  “这些墨,是政府送给我写字的。现在还留着几块,估计我是写不完的了。”
  雁姐夫写完字,总要退后一步站得远些,从上到下瞧瞧字写得匀不匀,直不直。有时微笑点头,有时皱眉摇头。
  谈章士钊
  七月十二日
  今天,谈起国共和谈的事,就很自然地谈到了章士钊。雁姐夫对章士钊很熟悉,他说:
  “章士钊是个出名的爱说大话的人。他有三个老婆,分住在香港、上海、北京,是位瘾君子。去年九十多岁的时候死了。死前他曾夸口说,凭他的关系,可以使台湾和平解放。中央特派专机,把他从北京送到香港,以便转往台湾。不料在香港一病不起。死后,再派专机把他的遗体运回来,开了追悼会。香港的国民党报纸骂他是‘吃十方’的,连青红帮也要吃,因他做过杜月笙的参谋。只是蒋介石因为国民党政学系里有不少人是章士钊的同学或老友,曾与章有纠葛,在蒋介石面前说他的坏话,因此得不到蒋介石的任用。章士钊著有 《柳文指要》 一书,定稿于1964年,那时他八十四岁。‘文化大革命’开始,章士钊见形势不好,连忙主动向中华书局提出,要将该书抽回,不再出版。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外交路线有变化,中华书局才决定出版 《柳文指要》 大字本,共三套,定价三十余元。书是徐调孚校对的。然而徐调孚在1971年已经退休,为了出版这部书,特地把他从南方请到北京来。中华书局给这部书写了个‘前言’。章士钊的女儿看了不满意,要求修改。中华书局作了改动,但对章士钊的治学观点和方法仍作了必要的批评,说他‘未能很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历史、解释柳文,对社会发展的论述持有循环论的错误看法,对柳宗元这个历史人物缺乏严格的阶级分析,过分夸大了他在历史上的进步性’。章士钊的女儿坚持要把这些话删去。其实这样的批评,对章士钊还是客气的。中华书局估计他女儿又会提出意见,因此事先把‘前言’送给周总理看过,周总理表示同意。当他女儿提出意见时,书局回答说周总理已经同意,再要删改,请向国务院提出。这样,他女儿才算作罢。其实,任何书文,作为读者的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公证人,会作出历史的判断;客观存在的事物,谁也不能歪曲,任何主观的毁誉是不会起作用的。”
  化名和笔名
  七月十六日
  济南三中的包子衍,把 《鲁迅日记》 中有关雁姐夫的事,一一摘录整理,寄来请他审阅。雁姐夫改了两处。其他小地方,因为是一些小事,也就算了。另外,问“方保宗”和“明甫”是不是他在当时的笔名。雁姐夫说:
  “这些都不是笔名,而是我的化名。 ‘方保宗’,是我在日本时用的化名。‘明甫’,是我在国内用的化名。因为我每次搬家,都要改换一个名字。”
  我想到了雁姐夫与另境通信时,经常用一个“玄”字署名,便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
  “这是我笔名‘玄珠’的简写。玄珠是有典故的,出在 《庄子》 里,说的是一个国王丢失了一颗玄珠,一再命人去找,找不到。最后终于找到了。”
  说着,雁姐夫从书架上很快找出一本 《庄子集解》。他翻查了一阵,在 《天地篇》 里指给我看以下一段文字: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雁姐夫一面念,一面解释:
  “玄珠,意思就是真理。用智慧得不到,用眼睛也得不到,用聪明也得不到,而无心却独得真理也。庄子的道学是玄虚的,须在遐思中得之。”
  《庄子》 这部书,是雁姐夫在湖州中学念书时念过的。“玄珠”这个笔名,在他上世纪二十年代写文章时就已经使用了。我很惊奇地发现这本书上盖有“玄珠六十八岁后所读书”的印章。可见雁姐夫对 《庄子》 很有兴趣,非但“玄珠”的笔名典出《庄子》,而且到了老年还在经常翻阅呢。
  (选自《茅盾晚年谈话录》/金韵琴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年7月版)
其他文献
说到中国近现代美术,人们常常喜欢把中国不同的地域分成不同的流派,其中一个就是所谓的“北派”。民国时期的北派也可以叫做京津画派,也就是指北京天津地区的画家群体。此外从大的区域而言还有像金陵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等。至于西南画派和长安画派的形成,基本是1949年以后的事。但是北派画家不一定都是北方人,也有很多是南方人。谈到民国时期的北派,一定要提到创建于1919年的一个绘画组织—— 湖社。  直追宋元的湖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英语教学更为侧重对学生英语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语用技能尤其是口语水平的培养缺乏重视。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语言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英语的实际运用,需要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具备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的能力,因此口语教学极其关键。文章从快乐口语的实施、口语情境的创设、口语评价的实施以及口语实践的开展等方面探讨了小学口语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贺知章告老还乡之际,找唐玄宗走后门去了。他的诉求是啥呢?“臣有个小儿子,还没起大名呢。想请陛下给起个名儿,这样我回乡了。一说皇上给我儿子起名了,那多显摆呀。”  这个好办,唐玄宗张口就来:“老贺啊,为人之道,最在乎的就是信义。有信义的人,一生顺遂。老贺,看你就知道,你儿子将来一定是个讲信义的人。孚,就是信义的意思,你儿子就叫贺孚吧。”  贺知章千恩万谢出来,一脑门子郁闷。沉默良久,说:“这……陛下
摘 要: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即过分追求“得言”或是一味追求“得意”。其实,“言”和“意”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只有二者兼得,“言”“意”交融,比翼双飞,才能使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得以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意”交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05 文章编号:1674-120X
《不怕鬼的故事》 的出版速度在当时是大跃进的速度,其推出方式,也极富声势,这是非常符合现代的商业出版原则的;不同的是,现在出版商是为了钱,那时主持者是为了政治。  收拾房间时发现了1999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重新编定的 《不怕鬼的故事》。这本书是文学所的骄傲,系奉毛主席、党中央之命而编选。1959年春季,中央下达任务,主编为当时的所长何其芳先生,许多老先生参与指导,如钱锺书、俞平伯、余冠英、孙楷
王国维不买严复的账  作为首屈一指的大译家,严复对自己的翻译颇为自信是顺理成章的。他曾在信中说:“……有数部要书,非仆为之,可决三十年中无人可为者。”这话说来一点不托大:林纾译的那些小说,换个人也办得了,虽然未必那样文采斐然,若他翻译的 《原富》、《群己权界论》、《法意》 等大作,不是像他这样精通西学的,谁办得了?所以这个账当时的人应该大都是认的。  不是没有微词,《原富》的一些译法就在 《新民丛
邓钟岳是清代山东聊城人,康熙六十年 (1721) 辛丑科狀元。他就曾以考察秀才的方式扶持了一個贫困的忠良之后,令人钦佩不已。  據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 载:雍正四年 (1726),邓钟岳出任江苏学政,一次在南京院试考秀才的过程中,发现有位姓史的童生 (未考上秀才的,无论年龄多大,都称童生),40多岁了,在履历表上“祖父”栏填着“史可法”三字,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传说中一般认为民族英雄史可法全家殉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顺应时代趋势开展阅读教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和改进阅读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速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8-0029-02  快速阅读也叫速读,快速阅读是快速而有效的阅读,快速阅读是从文章中快速提
“小人”一词,在 《论语》 中出现24次,其中多数是与“君子”对举。  在春秋战国时期,“小人”的指称和使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对于位尊者的自我谦称或卑称。如 《左传》记晏婴谢绝齐景公为其更换旧宅,说:“小人(之宅) 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贵为上卿和辅国大臣的晏婴,在国君面前还是谦称“小人”。也是记载在 《左传》 里,叔孙氏向冉求打听战事计划,冉求回答说:“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其
时代的发展需要善于表达、善于沟通交流的各方面人才,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可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就怕自己说得不够详细,学生听不懂,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与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人的思维和智力,削弱了人的学习主动性。  所以,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课堂,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必须丰富,训练的时间必须充足。教师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