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深纪录片导演,从业23年,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四川省大型电视纪录片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和业务带头人。
代表作品有:纪录片《巴蜀百年》《萨马阁的路沙》《峨眉一日》《毕业生》《六月》《家园》,四川官方形象片《看四川、看世界》等。曾获中国电视新闻政府奖、金鹰奖、骏马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大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日本赏”最佳社教类纪录片奖,美国阿拉斯加自然类纪录片奖,亚洲电视大奖赛提名奖,中日韩制作人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
纪录片特有的纪录和档案属性,使纪录片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有着天然的贴近性和表达优势。人类社会漫长和悠久的发展历程,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题材,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纪录片作品。近年来,四川广播电视台陆续投资生产了《蜀道》《三国的世界》《隐秘征程》《相遇百年》等一系列历史题材纪录片,这些影片既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也切合时代要求。从历史事件中去汲取有价值的养分,能够为今天的生活带来有价值的启示和思考。
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在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自信?五集历史题材纪录片《相遇百年》,是四川广播电视台正在制作的一部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三年前,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加拿大多伦多,每年都有一个特别的聚会。一到十月的第二个周六,一群加拿大人会相约到当地的一家中餐馆,一起品尝中国菜,唱中国童谣,分享他们的中国故事。聚会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或者家人有在中国四川生活的经历,今天,与会者最大年纪甚至超过了九十岁。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聚会已延续了近80年从未中断,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耄耋老人将这个聚会当成一项隆重的仪式,跨越历史的长河坚守至今?为什么大洋彼岸遥远的中国,成为了他们终生割舍不去的乡愁?这些疑问成为了我们创作纪录片《相遇百年》的动机,我们试图通过这部历史纪录片去探寻答案。
那是百年前,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风华正茂的加拿大年轻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直至内陆四川。他们在这里开办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还兴办了中国西部第一所综合性文理并重的医科大学。通过这场东西文明的相遇,这些加拿大人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们被中国深深吸引,对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从此中国成为了他们新的故乡,这就是纪录片《相遇百年》讲述的故事。
这个选题策划期间,我不断被问及,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讲一群外国人的故事,选题的价值意义在哪里?故事背景的根源,是100多年前,西方的炮火洞开了中国大门后,中国被动承受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洗礼。但今天回望这段东西文明的相遇与对撞,却很难以成败胜负来评论。虽然在科学技术层面,当时的西方文明呈现领先的态势,但在文化与哲学层面,东西文明却出现了互相吸引、互相融合的局面。西风东渐的过程中,古老的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可对于西方世界来讲,又何尝不是睁眼看东方呢?因此我们以为,通过回顾一群“洋人”的“中国化”人生历程,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内核中的坚韧和包容,认识到中华民族在这段文明的相遇中,是如何吸收转化新的能量,来进行艰难的自我蜕变,并从中探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文化动因,或许是这个选题的价值所在。
在创作历史类题材纪录片时,我也时常在思考,观众为什么要观看这部历史纪录片?1840年至1949年这百年,被史学界称作中国的近代史,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它离我们很远,因为那时的社会风貌和今天有天壤之别;它又离我们很近,因为那时的人物和事件仿佛就在昨日,仍然深刻影响着今天。我们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这段历史是这样丰满,我们又怎舍得遗忘?在过去的影像作品中,中国这段历史常常与愚昧、落后、侵略、战火相关,但我们此次却呈现另一个侧面,那就是作为中国的大后方,一场东西文明经历了怎样的相逢?而不同肤色、文化的人群在交往中,发生了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科技有发达和落后的差别,文化却无优劣高下之分。那一个个、一批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异乡人,为什么来了就再不愿离开,留下了自己的家庭、子女、甚至生命?为什么有的人离开中国多年,死后也要把骨灰撒在这里?也许他们后人这样一段话能告诉我们答案:“在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中,这个文化正处在变革时代,与之相连的是这个文化中的伟大人民,他们的思想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今天的中国,依然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交锋依然激烈,人们会怀疑过去,也会质疑未来,如果当下的尘雾无法看透,我们不妨回望历史的星空,千古风流,灿若一夜星光;万般际遇,闪耀点点精魂。历史确实是最好的教科书,散落的雪泥鸿爪,犹如吉光片羽,等待我们去整理挖掘。我们今天遭遇的变革未必如百年前剧烈,但前人走过的道路其实已给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是追求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幸福的闪光梦想。在创作过程中,当我被当年这些外国人的故事所感动时,不禁觉得,这些来中国行医办学的年轻人,不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践行者吗?正如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医学博士林则,1908年来四川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牙科诊所,经过他和同事们的苦心经营,短短三十多年间,一个小诊所就发展成了亚洲首屈一指,世界一流的牙学院,成为今天著名的华西口腔医院前身,培养的中国学生更是遍及海内外,林则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牙科之父”,加拿大安大略牙医学会称他的行为“没有为自己工作、是为全人类、全世界工作”。这和习主席提倡的理念竟是如此高度契合。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超越了国界的人类情感故事,以及故事中处处闪耀“爱我所爱、不问西东”的理想主义光芒,同样可以激励今天我们,提醒自己不要只留意眼前的苟且,还要看到诗和远方。
五集历史题材纪录片《相遇百年》今年即将和观众见面了,很多历史史料和故事都是第一次以影像方式呈现,甚至是第一次通过大众传播渠道面世。通过长达四年的创作,我更加坚信,对历史的回望,不能是简单的回忆,而是从历史的营养中汲取成长的动力,砥砺前行的同时还需不忘初心,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应有的历史观。
代表作品有:纪录片《巴蜀百年》《萨马阁的路沙》《峨眉一日》《毕业生》《六月》《家园》,四川官方形象片《看四川、看世界》等。曾获中国电视新闻政府奖、金鹰奖、骏马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大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日本赏”最佳社教类纪录片奖,美国阿拉斯加自然类纪录片奖,亚洲电视大奖赛提名奖,中日韩制作人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
纪录片特有的纪录和档案属性,使纪录片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有着天然的贴近性和表达优势。人类社会漫长和悠久的发展历程,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题材,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纪录片作品。近年来,四川广播电视台陆续投资生产了《蜀道》《三国的世界》《隐秘征程》《相遇百年》等一系列历史题材纪录片,这些影片既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也切合时代要求。从历史事件中去汲取有价值的养分,能够为今天的生活带来有价值的启示和思考。
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在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自信?五集历史题材纪录片《相遇百年》,是四川广播电视台正在制作的一部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三年前,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加拿大多伦多,每年都有一个特别的聚会。一到十月的第二个周六,一群加拿大人会相约到当地的一家中餐馆,一起品尝中国菜,唱中国童谣,分享他们的中国故事。聚会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或者家人有在中国四川生活的经历,今天,与会者最大年纪甚至超过了九十岁。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聚会已延续了近80年从未中断,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耄耋老人将这个聚会当成一项隆重的仪式,跨越历史的长河坚守至今?为什么大洋彼岸遥远的中国,成为了他们终生割舍不去的乡愁?这些疑问成为了我们创作纪录片《相遇百年》的动机,我们试图通过这部历史纪录片去探寻答案。
那是百年前,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风华正茂的加拿大年轻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直至内陆四川。他们在这里开办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还兴办了中国西部第一所综合性文理并重的医科大学。通过这场东西文明的相遇,这些加拿大人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们被中国深深吸引,对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从此中国成为了他们新的故乡,这就是纪录片《相遇百年》讲述的故事。
这个选题策划期间,我不断被问及,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讲一群外国人的故事,选题的价值意义在哪里?故事背景的根源,是100多年前,西方的炮火洞开了中国大门后,中国被动承受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洗礼。但今天回望这段东西文明的相遇与对撞,却很难以成败胜负来评论。虽然在科学技术层面,当时的西方文明呈现领先的态势,但在文化与哲学层面,东西文明却出现了互相吸引、互相融合的局面。西风东渐的过程中,古老的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可对于西方世界来讲,又何尝不是睁眼看东方呢?因此我们以为,通过回顾一群“洋人”的“中国化”人生历程,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内核中的坚韧和包容,认识到中华民族在这段文明的相遇中,是如何吸收转化新的能量,来进行艰难的自我蜕变,并从中探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文化动因,或许是这个选题的价值所在。
在创作历史类题材纪录片时,我也时常在思考,观众为什么要观看这部历史纪录片?1840年至1949年这百年,被史学界称作中国的近代史,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它离我们很远,因为那时的社会风貌和今天有天壤之别;它又离我们很近,因为那时的人物和事件仿佛就在昨日,仍然深刻影响着今天。我们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这段历史是这样丰满,我们又怎舍得遗忘?在过去的影像作品中,中国这段历史常常与愚昧、落后、侵略、战火相关,但我们此次却呈现另一个侧面,那就是作为中国的大后方,一场东西文明经历了怎样的相逢?而不同肤色、文化的人群在交往中,发生了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科技有发达和落后的差别,文化却无优劣高下之分。那一个个、一批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异乡人,为什么来了就再不愿离开,留下了自己的家庭、子女、甚至生命?为什么有的人离开中国多年,死后也要把骨灰撒在这里?也许他们后人这样一段话能告诉我们答案:“在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中,这个文化正处在变革时代,与之相连的是这个文化中的伟大人民,他们的思想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今天的中国,依然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交锋依然激烈,人们会怀疑过去,也会质疑未来,如果当下的尘雾无法看透,我们不妨回望历史的星空,千古风流,灿若一夜星光;万般际遇,闪耀点点精魂。历史确实是最好的教科书,散落的雪泥鸿爪,犹如吉光片羽,等待我们去整理挖掘。我们今天遭遇的变革未必如百年前剧烈,但前人走过的道路其实已给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是追求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幸福的闪光梦想。在创作过程中,当我被当年这些外国人的故事所感动时,不禁觉得,这些来中国行医办学的年轻人,不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践行者吗?正如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医学博士林则,1908年来四川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牙科诊所,经过他和同事们的苦心经营,短短三十多年间,一个小诊所就发展成了亚洲首屈一指,世界一流的牙学院,成为今天著名的华西口腔医院前身,培养的中国学生更是遍及海内外,林则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牙科之父”,加拿大安大略牙医学会称他的行为“没有为自己工作、是为全人类、全世界工作”。这和习主席提倡的理念竟是如此高度契合。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超越了国界的人类情感故事,以及故事中处处闪耀“爱我所爱、不问西东”的理想主义光芒,同样可以激励今天我们,提醒自己不要只留意眼前的苟且,还要看到诗和远方。
五集历史题材纪录片《相遇百年》今年即将和观众见面了,很多历史史料和故事都是第一次以影像方式呈现,甚至是第一次通过大众传播渠道面世。通过长达四年的创作,我更加坚信,对历史的回望,不能是简单的回忆,而是从历史的营养中汲取成长的动力,砥砺前行的同时还需不忘初心,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应有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