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百年回望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深纪录片导演,从业23年,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四川省大型电视纪录片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和业务带头人。
  代表作品有:纪录片《巴蜀百年》《萨马阁的路沙》《峨眉一日》《毕业生》《六月》《家园》,四川官方形象片《看四川、看世界》等。曾获中国电视新闻政府奖、金鹰奖、骏马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大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日本赏”最佳社教类纪录片奖,美国阿拉斯加自然类纪录片奖,亚洲电视大奖赛提名奖,中日韩制作人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
  纪录片特有的纪录和档案属性,使纪录片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有着天然的贴近性和表达优势。人类社会漫长和悠久的发展历程,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题材,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纪录片作品。近年来,四川广播电视台陆续投资生产了《蜀道》《三国的世界》《隐秘征程》《相遇百年》等一系列历史题材纪录片,这些影片既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也切合时代要求。从历史事件中去汲取有价值的养分,能够为今天的生活带来有价值的启示和思考。
  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在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自信?五集历史题材纪录片《相遇百年》,是四川广播电视台正在制作的一部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三年前,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加拿大多伦多,每年都有一个特别的聚会。一到十月的第二个周六,一群加拿大人会相约到当地的一家中餐馆,一起品尝中国菜,唱中国童谣,分享他们的中国故事。聚会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或者家人有在中国四川生活的经历,今天,与会者最大年纪甚至超过了九十岁。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聚会已延续了近80年从未中断,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耄耋老人将这个聚会当成一项隆重的仪式,跨越历史的长河坚守至今?为什么大洋彼岸遥远的中国,成为了他们终生割舍不去的乡愁?这些疑问成为了我们创作纪录片《相遇百年》的动机,我们试图通过这部历史纪录片去探寻答案。
  那是百年前,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风华正茂的加拿大年轻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直至内陆四川。他们在这里开办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还兴办了中国西部第一所综合性文理并重的医科大学。通过这场东西文明的相遇,这些加拿大人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们被中国深深吸引,对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从此中国成为了他们新的故乡,这就是纪录片《相遇百年》讲述的故事。
  这个选题策划期间,我不断被问及,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讲一群外国人的故事,选题的价值意义在哪里?故事背景的根源,是100多年前,西方的炮火洞开了中国大门后,中国被动承受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洗礼。但今天回望这段东西文明的相遇与对撞,却很难以成败胜负来评论。虽然在科学技术层面,当时的西方文明呈现领先的态势,但在文化与哲学层面,东西文明却出现了互相吸引、互相融合的局面。西风东渐的过程中,古老的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可对于西方世界来讲,又何尝不是睁眼看东方呢?因此我们以为,通过回顾一群“洋人”的“中国化”人生历程,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内核中的坚韧和包容,认识到中华民族在这段文明的相遇中,是如何吸收转化新的能量,来进行艰难的自我蜕变,并从中探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文化动因,或许是这个选题的价值所在。
  在创作历史类题材纪录片时,我也时常在思考,观众为什么要观看这部历史纪录片?1840年至1949年这百年,被史学界称作中国的近代史,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它离我们很远,因为那时的社会风貌和今天有天壤之别;它又离我们很近,因为那时的人物和事件仿佛就在昨日,仍然深刻影响着今天。我们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这段历史是这样丰满,我们又怎舍得遗忘?在过去的影像作品中,中国这段历史常常与愚昧、落后、侵略、战火相关,但我们此次却呈现另一个侧面,那就是作为中国的大后方,一场东西文明经历了怎样的相逢?而不同肤色、文化的人群在交往中,发生了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科技有发达和落后的差别,文化却无优劣高下之分。那一个个、一批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异乡人,为什么来了就再不愿离开,留下了自己的家庭、子女、甚至生命?为什么有的人离开中国多年,死后也要把骨灰撒在这里?也许他们后人这样一段话能告诉我们答案:“在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中,这个文化正处在变革时代,与之相连的是这个文化中的伟大人民,他们的思想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今天的中国,依然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交锋依然激烈,人们会怀疑过去,也会质疑未来,如果当下的尘雾无法看透,我们不妨回望历史的星空,千古风流,灿若一夜星光;万般际遇,闪耀点点精魂。历史确实是最好的教科书,散落的雪泥鸿爪,犹如吉光片羽,等待我们去整理挖掘。我们今天遭遇的变革未必如百年前剧烈,但前人走过的道路其实已给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是追求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幸福的闪光梦想。在创作过程中,当我被当年这些外国人的故事所感动时,不禁觉得,这些来中国行医办学的年轻人,不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践行者吗?正如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医学博士林则,1908年来四川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牙科诊所,经过他和同事们的苦心经营,短短三十多年间,一个小诊所就发展成了亚洲首屈一指,世界一流的牙学院,成为今天著名的华西口腔医院前身,培养的中国学生更是遍及海内外,林则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牙科之父”,加拿大安大略牙医学会称他的行为“没有为自己工作、是为全人类、全世界工作”。这和习主席提倡的理念竟是如此高度契合。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超越了国界的人类情感故事,以及故事中处处闪耀“爱我所爱、不问西东”的理想主义光芒,同样可以激励今天我们,提醒自己不要只留意眼前的苟且,还要看到诗和远方。
  五集历史题材纪录片《相遇百年》今年即将和观众见面了,很多历史史料和故事都是第一次以影像方式呈现,甚至是第一次通过大众传播渠道面世。通过长达四年的创作,我更加坚信,对历史的回望,不能是简单的回忆,而是从历史的营养中汲取成长的动力,砥砺前行的同时还需不忘初心,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应有的历史观。
其他文献
摘要:钟华华的小说从人性的角度,表现乡村孩子的苦难,乡村妇女遭受的凌辱,乡村男人的霸权地位,诉说着乡村在世纪交替时期,也是社会转型期经历的苦难。  关键词:钟华华小说 乡村苦难 人性视角  钟华华的小说关注变革时期的乡村社会,表现古朴乡村在变革中的阵痛。他从人性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表现乡村孩子的苦难,乡村妇女遭受的凌辱,乡村男人的霸权地位,展示光怪陆离的人性世界,诉说着乡村在世纪交替时期,也是社
这是单纯的月份  草木只管生长 花只管开  鸟儿只管飞  万物无法无天  祖国变了颜色  这是复杂的月份  果实蠢蠢欲动 蜜蜂盯着花朵  就连苦菜黄莲也在发情  把脚从泥泞里拔出来  重新上路 边走边唱  这个月你不必想得太多  该来的都来了 芳香扑鼻  落红铺地 如同婚床  在亲人墓前放束野花  想哭就大声的哭吧  万紫千红 是对凄凉过往  最好的酬劳 一江春水  足够染绿劫后的柳树  破门而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要求,2017年3月,广安市美术家协会组织70名会员赴华蓥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采风创作活动。并遴选100件优秀作品予以展出,深情回饋华蓥这片红色的土地。  华蓥山——天下第一雄山,巍峨浩瀚、古老神奇,人才荟萃、底蕴深厚,不仅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还有三线建设的辉煌成就。华蓥山之壮美、天池湖
吴应森 刘克生《清平乐》隶书 249cm×127cm 2019年  吳应森  笔名吴森,生于60年代初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委员会委员,资阳市文联委员,乐至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彩色竹编 96cm×59cm 2013年  《苦樂清凉》是云华大师创作的“乡间风情”系列竹编书画艺术中的珍品,他以绿色、生态、环保、低碳为基调,创新了 “乡间风情”系列,创新出同人们息息相连、喜闻乐见的竹编艺术精品: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系列,体现了现代美丽乡村人民的健康、幸福生活。  作品选用青神特有的粉单竹,经刮青、分块、分层、启篾,三防处理、刮薄抛光,染色分丝等80多道工序,制成不腐、不蛀、不折
何開鑫  四川蓬溪人。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四届草书展、第11届大字展、第十三届全国展评委,四川省书协第六届副主席,行草书委员会主任,河北美院特聘教授。  50余次入展中国书协、文化部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和国际展览。曾入展中国书协[名家名篇名作]三名工程,曾荣获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一最高奖一,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三届楹联展银奖,第八届全国中青展三等奖,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金奖,
主管单位:巴中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秦渊  QINYUAN  《巴山风》主编。1970年7月生,中國曲艺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巴中市政协副主席,巴中市文联主席,民进巴中市委副主委。  寄语  《巴山风》原名《绮罗文艺》,2013年创刊,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优秀期刊,2020年更名为《巴山风》。“巴山风”之意,既有巴山之风气
主办单位:乐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蒋渝  JIANG YU  《乐山文艺》主编。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撰写或主编出版文学、书法类书籍多种上百万字,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沫若书院研究员、嘉州画院书法家。  寄語  《乐山文艺》初生于2018年春暖花开时节,属全省文艺期刊中的小兄弟。它甫一诞生,就以鲜明的文化风格和艺术气质自立于全省文艺期刊之林。它恪守“扎根人民、立足本土
绵竹年画(红黑两货及门神)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统题材,为现代的新时代服务,因此这就涉及到年画作者常常议论与新时代接规的话题。是以适应为主还是以提高为主?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我认为在适应人民群众固有的传统欣赏习惯和文化水平的同时,要注意逐步提高培养对新事物的热爱、向往的思想感情,提高绵竹年画美的欣赏水平。所以适应只是为了提高,是一种手段,而創新才是目的。我说的适应不是适合低级和
李猛  1974年出生于安徽六安,1999年本科畢业于西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库专家,四川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四川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成都画院专职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