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我校的课题实践研究,逐步形成符合本校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运用新策略,提升学生美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整合;生活;创新;美术课堂
2015年4月10日本人主持的《整合生活实际 创新美术课堂》正式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申报,同年7月我校的美术课题《整合生活实际 创新美术课堂》被正式批准为省级课题。本课题主要是通过整合生活实际、以创新课堂为目标。通过实践研究,形成符合本校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运用新策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由于本课题的研究范围较广,创新美术课堂模式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围绕“整合生活实际 创新美术课堂”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一、课程背景及意义
当地球资源被过度开发与使用后,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环保与污染问题,迫使我们生活在充斥着各种垃圾的时代。《创意环保瓶》课程就是在我校多年来致力于环保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随着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而垃圾也随之越来越多,调查研究表明:经过油漆的木板可存留13年;尼龙织物可存留30—40年;皮革可存留50年;易拉罐可存留80—100年;塑料可存留100—200年;玻璃可存留1000年……德国行动派艺术家哈·斯切尔特(Ha Schult)利用计算机零件、废金属、瓶子、可口可乐罐等所有能想象到的瓶瓶罐罐以及大量的科技工业废弃物,充填出约一千座180公分的垃圾人雕塑,运往世界各地展出,从德国的罗马露天圆形剧场开始,一路长征到巴黎的新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中国大陆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瑞士的马特洪峰前等,甚至有一个小垃圾人随着德国航天员进入航天飞机中。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也纷纷效仿,用各种常见的、独特的废弃物创作出各种精彩的艺术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
(1)知识和能力:训练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进行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构成作品的元素的再认识、理解、运用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材料的不同造型,拓宽思维,制作出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品。培养学生在概括物体外形的平面造型处理能力、作品的细节处理能力和形象的组合造型处理能力的发展,并发展学生的提炼能力为后期的意念性表达做好铺垫。
(2)情感、态度、价值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研究,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
2.教师方面
形成儿童美术创作辅导的新策略。
3.师生共同部分
通过研究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素材,为教师的提供一些感性的经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分三步進行:
(1)实施准备阶段,在理性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做好了实验的必要理论积累。
(2)实验实施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制定安排活动安排,结合各类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进行广泛的教学尝试。
(3)实验总结阶段(课题组开始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相关资料)。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瓶子,储存丰富的表象。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视、网络、书籍、商店等渠道寻找不同的瓶子,丰富形象储存;教师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音像、示范(教师及同龄人的作品)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瓶子并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比较、讨论,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美。如上课、玩耍、城市的变化……,积极发动学生从身边的角角落落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瓶子,学生一定很好奇,非常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这时教师拿出通过染色,粘贴等方法去将报废弃的瓶子变成的漂亮的瓶子,紧紧吸引学生的目光,原来那些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瓶子也能变成美丽的艺术品。从而启发学生发现身边平时忽略的美和美的体验。
五、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
(1)通过课程的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分享,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美术素养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整体地发展。
(2)让学生走进创意手工的世界,全面了解如何“创意”、怎样设计,亲手赋予废弃物品新的生命,体验用自己制作的作品装扮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空间。
(3)通过学习手工制作知识、欣赏废弃物瓶子作品并进行评价,生动、直观地体会作品的奇妙,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了解创新的理念在作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六、完成项目的可行性
课题负责人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20年,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干和钻研精神;负责人与成员都有较好的组织能力,能在课题研究期间较好地组织、完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并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也具有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进行研究相关论文材料等的搜集、整理、写作能力。
七、本课题的终期研究成果
成果包括《研究主报告》《论文集》《校本教材及其实施(1-4册)》《课件集》《课堂实录》《资料汇编》等,包含活动实施方案、内容体系,附有《荣誉册》、公众号报道等佐证材料。《校本教材及其实施》分脸谱·石头、环保·瓶子、纸类·科技、书画·其他4分册,涵括了拟研究的问题,涉及六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应用价值。
本课题创新美术课堂的模式内容较为丰富,能寻找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创新的最佳结合点,从材料、方法、形式上多方面研究、创新,科学实施。
作者简介:张丽媚,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永湖中心小学。
关键词:整合;生活;创新;美术课堂
2015年4月10日本人主持的《整合生活实际 创新美术课堂》正式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申报,同年7月我校的美术课题《整合生活实际 创新美术课堂》被正式批准为省级课题。本课题主要是通过整合生活实际、以创新课堂为目标。通过实践研究,形成符合本校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运用新策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由于本课题的研究范围较广,创新美术课堂模式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围绕“整合生活实际 创新美术课堂”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一、课程背景及意义
当地球资源被过度开发与使用后,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环保与污染问题,迫使我们生活在充斥着各种垃圾的时代。《创意环保瓶》课程就是在我校多年来致力于环保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随着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而垃圾也随之越来越多,调查研究表明:经过油漆的木板可存留13年;尼龙织物可存留30—40年;皮革可存留50年;易拉罐可存留80—100年;塑料可存留100—200年;玻璃可存留1000年……德国行动派艺术家哈·斯切尔特(Ha Schult)利用计算机零件、废金属、瓶子、可口可乐罐等所有能想象到的瓶瓶罐罐以及大量的科技工业废弃物,充填出约一千座180公分的垃圾人雕塑,运往世界各地展出,从德国的罗马露天圆形剧场开始,一路长征到巴黎的新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中国大陆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瑞士的马特洪峰前等,甚至有一个小垃圾人随着德国航天员进入航天飞机中。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也纷纷效仿,用各种常见的、独特的废弃物创作出各种精彩的艺术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
(1)知识和能力:训练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进行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构成作品的元素的再认识、理解、运用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材料的不同造型,拓宽思维,制作出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品。培养学生在概括物体外形的平面造型处理能力、作品的细节处理能力和形象的组合造型处理能力的发展,并发展学生的提炼能力为后期的意念性表达做好铺垫。
(2)情感、态度、价值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研究,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
2.教师方面
形成儿童美术创作辅导的新策略。
3.师生共同部分
通过研究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素材,为教师的提供一些感性的经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分三步進行:
(1)实施准备阶段,在理性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做好了实验的必要理论积累。
(2)实验实施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制定安排活动安排,结合各类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进行广泛的教学尝试。
(3)实验总结阶段(课题组开始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相关资料)。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瓶子,储存丰富的表象。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视、网络、书籍、商店等渠道寻找不同的瓶子,丰富形象储存;教师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音像、示范(教师及同龄人的作品)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瓶子并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比较、讨论,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美。如上课、玩耍、城市的变化……,积极发动学生从身边的角角落落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瓶子,学生一定很好奇,非常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这时教师拿出通过染色,粘贴等方法去将报废弃的瓶子变成的漂亮的瓶子,紧紧吸引学生的目光,原来那些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瓶子也能变成美丽的艺术品。从而启发学生发现身边平时忽略的美和美的体验。
五、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
(1)通过课程的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分享,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美术素养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整体地发展。
(2)让学生走进创意手工的世界,全面了解如何“创意”、怎样设计,亲手赋予废弃物品新的生命,体验用自己制作的作品装扮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空间。
(3)通过学习手工制作知识、欣赏废弃物瓶子作品并进行评价,生动、直观地体会作品的奇妙,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了解创新的理念在作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六、完成项目的可行性
课题负责人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20年,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干和钻研精神;负责人与成员都有较好的组织能力,能在课题研究期间较好地组织、完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并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也具有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进行研究相关论文材料等的搜集、整理、写作能力。
七、本课题的终期研究成果
成果包括《研究主报告》《论文集》《校本教材及其实施(1-4册)》《课件集》《课堂实录》《资料汇编》等,包含活动实施方案、内容体系,附有《荣誉册》、公众号报道等佐证材料。《校本教材及其实施》分脸谱·石头、环保·瓶子、纸类·科技、书画·其他4分册,涵括了拟研究的问题,涉及六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应用价值。
本课题创新美术课堂的模式内容较为丰富,能寻找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创新的最佳结合点,从材料、方法、形式上多方面研究、创新,科学实施。
作者简介:张丽媚,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永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