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基点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u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理和行,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直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
  
  一、以情感人──动力“明理”
  
  道德情感是品德课内化的动力。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课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激发道德情感。因此,创设一定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为帮助学生“明理”作铺垫。常用方法有:讲故事、听录音、看幻灯、演小品等。明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明理还必须多样化。在品德教学中,归纳起来明理还有导行、规范导行、榜样导行、评价导行、竞赛导行、表演导行、情感导行、练习导行等。“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充分地说明: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我在品德课教学中,巧设悬念,设法让学生明白道德知识,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明理”的欲望,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有利于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我就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把《规范》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加以导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平时,我还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结合教材,以楷模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因为榜样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学习的对象。尤其是我喜欢用学生身边同龄人的榜样来说服学生,使学生懂得:他们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办到。这样,使学生心服口服。另外,我还把评价导行、竞赛导行、表演导行、情感导行练习导行交叉使用,使明理也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入情“明理”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内化的动力。《大纲》明确指出思品课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创设一定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为帮助学生“明理”作铺垫。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听录音、看幻灯、演小品等。比如不少家长对孩子看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课外书报持反对态度,学生不知是该看还是不该看。在教学人教版十一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一课时,教材提供了两个范例,一是学生调查关注自己生活的周围,人们休闲活动的状况;二是对“麻将”这一休闲活动方式是否健康提出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多种休闲活动方式,并从自己身边的更多的休闲活动中学会认识健康的休闲活动的益处和不健康的休闲活动的害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在休闲的时候,应参加健康的活动。教材呈现的反映新风尚的社区休闲生活,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走向文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学生形成了观点鲜明的“两派”。此时,可趁热打铁,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学生马上来了兴致,在辩论中,大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纷纷引用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把平时不敢说而想说的话大胆地说了出来。生活化的辩题为他们创设了实话实说的氛围。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应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多看好书好报,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所以说,创设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比起那些空洞的说教来说,要有力得多。利用课前调查自己社区的人们有关休闲活动的情况,组织交流:在社区人们的休闲活动中,哪些是新风尚?这些新风尚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体验讨论。什么是高品质、高品位的的休闲活动?让我们为社区休闲活动提提建议。小组交流:在我们的社区休闲活动中,你认为还有哪些是品位不高或不满意的?选择大家认为好的的办法给社区提建议。用各种形式表达你的建议,可以是唱跳的;也可以是文字等。
  
  三、明辨是非──悟道“明理”
  
  为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只有让学生自己介入其中,畅所欲言地谈观点、说看法,理才能明得透。才能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它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如在教《拜佛不灵》时,我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奶奶为什么带“我”去拜佛?(2)佛祖为什么不能保佑“我”身体健康?(3)要想身体健康、成绩优良,该怎么办?通过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明白“佛祖”是不存在的,拜佛是一种迷信活动。奶奶相信迷信,是因为她没有文化知识。要想身体健康、成绩好,必须肯锻炼、勤学习。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要想人生旅途一帆风顺,靠相信迷信是没有用的,只有勤奋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懂得许多科学道理才行。
  
  四、活动内化──导行“明理”
  
  “明理”的目的是为了“导行”,对道理的理解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字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实践证明现场演练,能促进道德观点内化,强化“明理”效果。如教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文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模仿“盲人”、“瘸子”、“哑人”等残疾人处理日常事务,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在活动中,好多学生哭了,他们深深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难要比常人多得多,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一颗同情心,养成乐于助人和有爱心的人。通过活动,让学生去听、去看、去说、去思、去感受,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变成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
  总之,在“明理”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通过“动力明理”、“入情明理”、“悟道明理”、“内化明理”等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从而达到明理之目的。
  (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祥里小学)
其他文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低段语文课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无疑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春雨的色彩》,把一个五彩斑斓的春天呈现在我们面前。课文语言优美,美的语言需要着重的表现,因此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本文写的是春雨的童话
期刊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方法,突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
[教材分析]《春天的盛会》是“春天来了”这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对这个单元的总结。按照教材的安排,只是让学生演演春天、唱唱春天,在春的氛围中,爱上春天。这样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缺少知识的增长。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突破和重组,先让学生通过开展“春天在哪里”、“大家来种植”等系列活动,获得并积累了有关春天的经验后,再把“春天在哪里”与“种植春天”两个主题的学习汇报结合到本活动中。课堂活动着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今的一些课堂教师变得不敢问了,害怕被说成是用“满堂问”代替原来的“满堂灌”,这种现象很明显有违新课标初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问,更要研究如何“问”。课堂提问的成败及作用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时机的选择。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提问的时机?我的体会是:    一、提问于新课导入时     教师导入新课时,应巧妙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采用问题先行
期刊
期刊
怎样组织课文段落的教学?怎样找准领悟文本的切入点?是不是用了多媒体就能让我们课堂取得效益?其实,都应该根据课文来定。深入地钻研教材,细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下面以几个教学小片断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片断一:(苏教版教材《番茄太阳》)  师:作者说“这一幕”让“我”的心温暖起来。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这一幕中有哪些镜头?  生读课文后回答。  生:这一幕中有爸爸教玲玲认识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