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北段古生代扎兰屯岛弧增生演化的锆石U-Pb年龄证据

来源 :地质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in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山系的演变与洋板块的形成、演化、消亡及洋/陆转换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大兴安岭弧盆系蕴含有丰富的铜金等多金属矿产,是研究中亚增生造山带的重要区域,但是关于大兴安岭弧盆系内古亚洲洋的演化历史与闭合时限、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拼贴的时空关系等问题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扎兰屯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图1-A、B) ,是大兴安岭弧盆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大量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浅变质岩.早期的研究者认为,这些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形成于古元古代或新元古代,代表兴安地块古老的结晶基底,并将其称为“扎兰屯地块”;之后有学者认为,这些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浅变质岩具有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1] ,是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碰撞过程的产物,并将其称为“扎兰屯岛弧”.但是关于“扎兰屯岛弧”的年代学研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尽管前人的年代学研究表明扎兰屯岛弧形成于寒武纪—奥陶纪,但是这些年龄多来自副变质岩[2] ,鲜有火成岩年龄的报道[3-5] ,无法准确限定扎兰屯岛弧形成的时代.
其他文献
天摩沟是西藏东南部典型的泥石流沟,分别于2007年、2010年和2018年暴发泥石流灾害,对当地居民和川藏公路造成多次危害.通过多期次遥感解译、现场调查、现场观测等手段确定历次泥石流事件前后物源分布和类型,运用GIS统计和剖面测绘,对比不同时期该泥石流沟物源面积平面和剖面上的变化,研究该沟物源的动态演变.天摩沟泥石流物源类型主要为冰碛型物源、崩滑型物源和侵蚀型物源.平面上,冰碛型物源面积最大,崩滑型物源最集中,侵蚀型物源延伸距离最远.剖面上,主沟道13°~23°物源变化最活跃,其中17°~23°为泥石流侵
目的 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比研究临床症状、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和结肠菌群构成.方法 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和TNBS组.造模期7 d.每日监测临床症状,包括体重和粪便隐血,造模结束时取结肠做组织病理诊断,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结肠内容物的菌群组成.结果 临床显示,DSS组从第3天开始排软便,第5天粪便隐血阳性,体重下降;TNBS组第2天体重下降,造模前4 d排软便和稀便,且粪便隐血阳性.剖检显示,两
目的 对6种常用品系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采集3家实验动物生产单位150只SPF级小鼠和大鼠的210份粪便或肠道内容物样本,依据细菌16S rDNA V3-V4区域通用引物对样本进行PCR扩增,并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基于动物来源、品种品系、性别、年龄和肠道分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等因素,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多样性及差异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来源相同的实验小鼠或大鼠的肠道菌群间相似性最高,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