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d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民族长期以来共同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神奇、可爱的土地上,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历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藏族人民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有着辉煌灿烂、悠久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铸造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文明和进步。而独树一帜的华热藏族更是藏族中的骄傲,她是历史的光荣、现实的宠儿。华热藏族是安多藏族历史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藏民族不可分割和缺少的重要分支。华热一词所体现的地区和种姓的地域概念,充满了其人文地理及固有、多元文化的内涵特征和精华,包含了三万年前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人类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
  华热藏区由青海和甘肃两个部分组成,泛指今青海省的湟水河以北的门源、大通、互助(北山地区)、民和、乐都县和甘肃省天祝县以及武威地区的古浪、永登等县的边缘地带的广大藏区,并称之为“华热蕃噶布”(圣洁之藏地)。华热藏族的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现今华热藏族的形成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左右,吐蕃王朝为战场延伸和巩固边防,向东北方的青、甘、新一带派兵扩张,在华热藏区建成保国强兵及与唐朝抗衡的军事基地并派兵驻守。将西部的一些部落迁移此地定居和游牧,实行屯兵制度,世居青海、甘肃、四川、新疆一带的诸羌部落成为吐蕃的一部分。据传华热藏族就是当时一支吐蕃军队的后裔,从而称之为“英雄的部落”。控制上述地区后,吐蕃王朝对该地区的庶民下了“噶玛洛”的圣旨(即:没有藏王赞普的命令不许迁回),因此华热藏族自称“噶玛洛哇”(人)。在整个藏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古老先民们在华热这片热土上,用勤劳的双手和高度的智慧,在艰苦而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远古文明,如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等,是祖国西部文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具有“英雄部落”之称的安多华热藏族,从远古至今就以名人辈出、英勇顽强、文化发展、经济富裕而闻名全藏区。他们在经营畜牧业兼作农业的同时,承担补充兵员和供给食物、马匹等任务,以此来支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和行动。在时空轮回的风尘中,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勇气与不可预测的命运顶风抗争,他们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信仰,以适者生存的哲理,在无可奈何的现实中逆流而进。
  自古以来,华热藏族儿女在狂风烈日、冰天雪地、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用其独特的智慧和性格,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然环境斗的大无畏精神,刻画出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而灿烂的神妙画卷。他们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以独特的个性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并以自己古老的生存、生活方式,延续着生命,保持着传统和自我直至今日。因此他们又是友好和平的使者,是藏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是先进文明的缔造者。虽然赞普的使命早已灰飞烟灭,但华热藏族依旧生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与兄弟民族共同开发着这块热土。他们用洁白的哈达连接了同其他民族的友谊,用潇洒的舞步走出了雪山草原,用优扬的牧歌讴歌了美好未来的生活,可谓是藏族之骄子,人类之骄子。
  在华热藏区的阿尼东索、阿尼岗噶、阿尼雪龙、阿尼万赞、阿尼鲁日、阿尼龙宝则、阿尼麦拉、阿尼东迈、阿尼梅托吉噶、阿尼南格夏朵、阿尼恰莱然果、阿尼达孜确宗、阿尼桑顿等雪山组成了十三座雪峰,藏语称之谓“华热托宝久松”(华热地区十三高峰),也称“居浪托宝久松”(浩门河流域十三高峰)。她们就像十三尊守护神,高高耸立在祁连山脉,以雄伟壮丽、神秘莫测、威严可敬的英姿保护着一方净土,守望着一方子民。
  华热藏区是祖国的一块宝地,有辽阔的草原、森林和丰富的水资源,有取之不尽的金、银、铜、铁、石棉矿、煤炭、铅锌等矿藏,有野牛、野马、雪豹、马熊、石羊、大头羊、天鹅、梅花鹿、獐子、雪鸡、麝、马鸡等各种珍禽异兽和冬虫夏草、雪莲花、党参、当归、大黄、柴胡、人参果等名贵药材。
  骏马之乡与华热赛马会
  华热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代王朝主要的军马喂养和来源之地。古有“华热大马,横行天下”之说,华热马踏飞燕的历史传说更具盛名,堪与蒙古马、河曲马媲美。历史上藏族人民多畜牧、善骑射,因此赛马非常兴盛,年代久远,赛马又是为战争作准备的一种习武活动。据史书记载,赛马在藏区特别兴盛,是盛大庆典的主要活动内容并延续至今。
  赛马会是藏族人民酷爱的一项活动,赛马的传统在整个藏区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整个五省藏区流传盛广,如西藏江孜的达马节、康定的跑马山会和当雄、玉树的赛马会,以及门源、天祝等地的华热赛马会。对于华热赛马,民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华热部落有英勇善战的十三兄弟,尤其是最小的弟弟,更是智勇双全,聪慧过人。有一次在故土保卫战中,他率领华热一百零八个部落的百姓英勇出击,浴血奋战,驰骋疆场,最终大获全胜。后来,为怀念勇士们,每年都会如期举行赛马大典,歌功颂德。并对获取前十三名者给予奖励,尤其对第十三名特献一条哈达表示对十三弟的崇敬之心。另一个传说是华热有十三位著名的战神,他们跟随格萨尔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英勇奋战,降服了盘踞此地的魔王和霍尔部并救出珠姆王妃,后来战神常住此地,造富黎民。故此,每年举行赛马会,奖励前十三名,以此表示对十三位战神的功德永世不忘之情。
  华热赛马会与其他藏区的赛马会大致相同,在比赛当天要举行煨桑、祭拉则、吹法螺、念诵祈祷经文、转佛塔等活动。华热赛马会参赛的骏马不仅是藏区著名的“浩门马”,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赛马会别具一格的仪式,这就是《赛马祝词》的朗诵。在蜂拥而至的人山人海当中,有一位身材高大、英俊洒脱、口齿伶俐、声音高亢而洪亮,头戴银白色狐帽,身穿绸缎藏服的通古博今的民间学者,向各位尊者三叩首后,由二位执事左右搀扶,二位僧人开道引领到广场中央后,向其敬酒敬茶。之后此人开始朗诵《赛马祝词》,他以举办地为中心,以点带面,穿针引线,口若悬河地由古至今地开始叙述赛马会的历史根源,并表达美好的祝愿。《赛马祝词》内容可谓是一部以藏族历史事件为背景,藏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宗教传承、天地人间、人物故事、军事政教之浓缩版的历史。
  华热赛马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举行,一般三至七天。每年赛马会期间,也是祭神山的日子,参加赛马的人和虔诚的信徒用柏树枝煨起桑,烟雾弥漫天际,吹起吉祥的海螺,群众磕头拜神。然后一僧侣高声诵经祈祷,鼓钹齐奏,一边抛撤青稞、圣水。涌集于祭坛前的骑手和骏马接受佛祖洗礼,以求吉祥。尔后,骑手们牵着自己参赛的马虔诚地绕祭坛三周后,便翻身上马直奔起点。赛马的最终方向是神山,以此表示赛马盛会是为神山举行的,山神也在赛马的行列之中。
  华热地方的跑马出名,而且走马也是全藏区独 一无二的。一般参加的马匹较多,数百匹马都要通过预赛、半复赛、复赛、半决赛,最后进入决赛。通过骑手的骑术、信心、策略,赛出走马的走姿、速度、稳健、耐力等,随着骑手的身体和马匹晃动的节奏摆动着侧步前冲,行家们由此评出速度快、步子稳、耐力强、姿势美的走马。赛马时,一般选用骑术高、年龄较小、身体轻盈的人作骑手,马不备鞍,以此减轻马的负载。当鸣枪或吹海螺的信号发出后,骑手操纵着赛马向离弦的箭直奔终点,并要随时调整马的速度,松紧适当,人马配合默契,才能达到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之目的。赛马一般分为走马和跑马两种比赛,走马是以对侧步快速走动,行走如飞,要求在一二百米的距离中步伐不乱,快而稳健,稳中求快,决出雌雄。跑马以交叉步高速度奔驰,以快取胜,比赛距离约五至八公里。
  参赛前主人要将马精心打扮一番,在马的头部、胸部、劲部、尾部系五彩缤纷的绫绸。一来表示吉祥,二来显示马的英姿。相传华热的战神是骑白马的将军,认为白马为吉,黑马为凶。黑白两马并行,黑马必须让白马先行,这与华热藏族千百年来崇尚白色的民俗有关。经过激励的角逐,赛马比赛取前十三名,分别象征华热地区十三座雪峰,获得名次的选手将得到无比的荣誉,组织者为获胜选手披红戴花、敬献哈达以示祝贺。获胜的坐骑还将得到特别的优待,如向马头献哈达以示赞美其速度,在马鬃上编制“长寿金刚结”以示永生,在马的额头前点酥油以示活力永存,向坐骑投撒鲜花以示吉祥纳福。赛马结束后,邀请活佛、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贵宾,给获胜者颁奖,给马挂红,敬献哈达,给骑手敬酒等仪式。最后在人们“拉加洛”的祈祷和欢呼声中结束。在赛马会期间,到处是欢乐的草原、歌舞的海洋,同时还要进行物资交流、藏戏表演等文体活动。
  
  雪域之魂——华热白牦牛
  
  华热是白牦牛繁育的故乡,华热地区的白牦牛远近闻名,历史上曾有“华热畜牧甲天下”的美誉。在一个以畜牧为主的地区,这样整群连片地牧放纯而又纯的白牦牛,不要说整个藏区,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是稀有的地方牛种。《凉州府志备考》中有“白牛食雪山肥草,饮雪山清水”之表述,整个雪域的藏族人都把此地称之为“华热闹噶吉萨恰”(即白牦牛的故乡)。
  相传华热部落原游牧于西藏岗底斯山地区,而岗底斯神山是一头白牦牛的化身,象征圣洁、吉祥。因该部落英勇善战,性格刚毅,不服管教,故将整个部落整体迁往新疆的若羌、甘肃河西走廊、青海的湟水、大通河流域一带戍边屯牧。为了表达他们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和对雪域之神的一片崇敬之心,千百年来牧放白牦牛的习俗延续至今。华热地区的白牦牛系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大型食草动物,具有体形高大、体态健壮、肌肉发达、毛长耐寒、善爬坡、力气大、可驮载重物等特性。喜食高山青草,一般寿命为20—25岁。对牧人而言,一头牦牛的一生,所做的贡献是极大的。华热藏族对白牦牛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牧人对所牧的每一头牦牛,取了好听的乳名,从出生一直叫到生命终结。还有将白牦牛奉为神牛的习俗,一般家人如生了病或有宗教祭礼的需要,把贡献较大的牛或小牛犊奉为神牛,并在耳朵上剪开豁口,缀上五彩穗为号放生,终生不得使用、转卖或宰杀,任其自生自灭。白牦牛神话传说在华热乃至整个藏区的广泛流传,一定程度上张显了白牦牛图腾崇拜的地位。
  白牦牛肉和奶制品是华热藏族的主食之一,肉可煮熟或风干食用,有御寒、增强体质之效。用牛骨熬成的汤乃是最佳的营养补助品、具有壮骨之功。鲜奶加工制成的奶制品,如酸奶、曲拉、酥油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白牦牛毛可编织成藏族生存所需的各种生活用品。白牦牛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西去西藏、印度、尼泊尔,北上新疆,东进蒙古,南下内地,负载驮运主要靠牦牛来承担。人们常把牦牛比做“高原之舟”。它们用强健的脊背将整个华热藏族的历史驮到了今天,而又用稳健的脚步踩出了一条条通古贯今的大道,牛背摇篮孕育出一代代华热儿女。
  华热白牦牛身上不但写满了许多博大精深的故事,而且还孕育出了一种独树一帜、得天独厚的华热白牦牛文化。它以强劲的脊梁载着整个华热藏族的昨天,缓缓出现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时,它又是伟大的。华热藏族选择了白牦牛这个雪山精灵而富强和辉煌,白牦牛选择了华热这片风水宝地而生存和发展。华热白牦牛和华热藏族妇女(华热藏族妇女装饰品均在身前佩戴,相传由古代藏族军人的军装演变而来,是因为连年战争所迫。一来可以装饰自己,二来可以作为防身护具),以及保留至今还在使用的古藏语(千百年来,在远离藏区腹地的多民族杂居区,能够将自己祖宗的语言保留得如此完整、标准,而且现今还在运用和传播,实乃不易,惟独华热藏人也),是华热藏族最为明显的三大特征或和标志。
  华热藏族和其他地区的藏族一样喜爱白色。生活在茫茫雪域高原,牧白色的牦牛和绵羊,食白色的奶制品,喜爱白色的瓷器和银器,戴白色的毡帽,着白色的氆氇,穿白色的毡鞋,迎客敬白色的哈达,送行时祝一句“兰噶布”(一路圣洁、平安、吉祥)。逢年过节在帐篷顶上放白色的冰块,企盼天降瑞雪,在院墙角上放一块白色的鹅卵石,以示镇山压邪,也喜爱在风干的牛头上写上“六字真言”的嘛呢经文,放在泉源或门顶上祈求吉祥。在华热儿女的心目中,惟有白色能够带来福禄,惟有白色能够带来灵气,惟有白色能够净化心灵,惟有白色能够指引方向。
  在华热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已成为表现和推动华热藏族历史进程的巨大原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载体,华热文化全面地反映了华热藏族多彩的生活,深刻地反映了华热藏族的道德风范,真实地反映了华热藏族的情感世界,客观地体现了华热藏族社会历史、文化演变和发展历程,以及华热藏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建设家园、强国富民的智慧和精神。挖掘、继承、整理、推广、发展源远流长的华热文化,是丰富、弘扬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歌谣、戏剧、童话、民歌、神话故事、婚宴祝词、赛马赞辞、警世恒言、爱情叙事诗和格萨尔传说等为主的民间文学,以歌舞(白牦牛舞)、绘画、刺绣、雕塑、建筑等为主的民间艺术,以赛马、射箭、摔跤、比武等为主的民间体育竞技,以佛家僧侣、俗家男女服饰等为主的民间服饰,以奶制品、糌粑、蕨麻、手抓肉、灌血肠、酥油奶茶、青稞美酒等为主的民间饮食,构成了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华热文化。作为华热藏族的一员,有义务有责任向世人介绍和宣传华热,通过每一位华热儿女,以博大的胸怀和好客的传统,邀请天下宾客聚集华热,使他们了解华热、向往华热、援助华热,热爱华热、让华热早日追赶上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步伐。并积极参与着和期待着,华热文化唱响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时代主旋律,唱响与时俱进,和谐社会、民族团结,辉煌灿烂的凯歌。
  我们坚信雪域华热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我们坚信雪域华热永远是祖国大地上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华热藏区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是雪域高原的福地,是华热儿女成长的摇篮。在回忆和赞美故乡的时候,总是思绪万千、感慨不尽。简言之,如果一个人没有爱自己家乡、爱自己民族之心境,也就没有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大地之胸怀。最后,我以一曲《献给雪域华热的颂歌》作为此文的结尾,与我共同享受故土带给你的欢乐:
  
  在那富饶秀丽的华热,
  十三座雪峰耸立奇峻;
  这是华热哇安宁的守护神,
  祝您永远如意吉祥!
  
  在那富饶秀丽的华热,
  奔流不息的浩门河水;
  这是沐浴华热哇的圣水甘露,
  祝您永远如意吉祥!
  
  在那富饶秀丽的华热,
  良驹骏马驰骋千里;
  这是华热哇潇洒漫步的坐骑,
  祝您永远如意吉祥!
  
  在那富饶秀丽的华热,
  白色牦牛布满草原;
  这是养育华热哇不尽的宝藏,
  祝您永远如意吉祥!
  
  2010年6月26日
其他文献
千里黄河冲出了龙羊峡,缓缓地来到贵德平川,在这里刚喘了口气,正待蓄势狂泻,便被现代人拦腰截断,建起了高155米、长411米、装机200万千瓦、年发电量59亿度的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形成的320平方公里的高原平湖,给国家级森林公园坎布拉旅游区镶上了一条亮丽的彩带,使得风景区壮观的“丹霞”地貌、奇美雄姿的“十八峰”、森林动植物园与神秘古朴的宗教文化、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蜚声海内外。  阿
期刊
通过对传统的跨文化研究方法的质疑,目前大部分的跨文化研究方法都太过流于表面,往往只注重了表层事实之间的比较,而没有从文化形成的根源以及人性的角度总体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在当今文化信息交流越发频繁的态势下,只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对待文化间的差异是不够的,而应该从普遍人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差异,这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为何处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里的社会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主导模式。  一、引言 
期刊
曾经,有一位青海平弦爱好者在初识“花儿”之后,竟被感动得泪雨滂沱,不能自己。他说早知道“花儿”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就不唱平弦了。他说,你唱平弦唱上三天,也不见得有人被感动得落泪。我说平弦和“花儿”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品种,各有艺术特点和审美需求,互相不能替代。但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一点上,“花儿”比平弦来得更为火爆、直接和快捷罢了。  由此,我联想几十年的不同时代中,我经历的几次“花儿”演唱活动。  
期刊
2006年4月30日,青海省西宁市南凉虎台遗址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一批来自广东省鹤山市的特殊客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行人全部姓“源”,共有19名,组成了“源氏恳亲团”来参加这处开园盛典。据他们讲,广东省鹤山市的源氏家族正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直系后裔,他们至今保存着《源氏大宗族谱》。那么,作为中国古代北方鲜卑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何时不惧千山万水,远徙到广东呢?这自然是一个颇为吸引人的话题。实际
期刊
在宋前,梅花既不是幽韵冷香的雅洁形象,也不被比德为士大夫化的高尚品格;宋后,梅品已向士大夫人格化日益深化,我们说,实现这一扭转的关键性人物就是林逋,他在北宋初年,既是文学史上第一次达到的也是后世文人个体难以超越的咏梅成就高峰。  我们把宋前咏梅史分为先秦、魏晋六朝、唐代三个阶段,从咏梅文学发展历程性征原因诸多元素分析林逋对咏梅史具体贡献。  一、先秦发韧期  《尚书》有“盐梅”“梅醋”二词,《诗经
期刊
清晨,我站在阳台上远眺,淡淡的晨曦之下是绿地、树木、田野呈现出绿茵世界。我的视线有些模糊,看得不是很清。有种特别的感觉,让我的目光穿透晨雾,看到了远处的村庄,田野,好像从田野深处走来一位老人。那老人便是我的父亲。  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父亲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回老家了。  我离开父亲,离开老家已经很多年了,父亲和老家都是我记忆中的往事。但我的牵挂和思念确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对老家的一物一景都记忆犹新
期刊
说来就来,雨城雅安的雨细细密密,如针似线,如云似雾,若有似无。  青衣江缠缠绵绵,清澈见底,潺潺流淌,步履轻缓,绕城而过,雅雨如一位多情的女子,身姿妙曼,明目皓齿,款款,轻柔,舒展,休闲,一路走过,吸引众多目光。  路径悠远,曲折蜿蜒,青石板,湿湿漉漉,行道树,叶翠枝劲。  宁静,宁静,雨城,在细雨之中宁静,噪音也浸揉宁静。  巨大天幕,徐徐拉开,如一床铺开的织毯,或若一丝飘逸的轻妙,展现在眼前,
期刊
《论语》一书面世后,历代均有学者对其进行注解,这促进了《论语》研究逐渐走上正轨。在汉代,《论语》虽然没有被确立为官学的专经,但是其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大学者们如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都曾为之注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实行尊孔重儒的政策,社会的风气又受到玄学的影响,再加上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使得《论语》的注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何晏的《论语集解》和皇侃的《论语义疏》为其集大
期刊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72万平方公里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三十多个民族。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淳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现实与梦想,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而青海“花儿”是青海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枝璀璨的奇葩,它不像牡丹那样拥有窈窕身姿、显得雍容华贵,却
期刊
禁忌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禁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规范。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实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内容和不同民族特点的原始禁忌。在人类早期社会存在的原始禁忌一般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许多禁忌是通过诗歌和神话传说反映出来的。一般认为,禁忌文化是和人类与生俱来的,它是属于那种心灵的东西。大概是原始初民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导致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由这种崇拜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