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明确写作教学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整体写作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的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比如说,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练习读后感的写法。不断提出优缺点,不断进步。
二、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1.作文题目要直接、明了、通俗易懂,并且有新意,不老套,让学生一看就喜欢。
2.先要确定好“意”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3.指导观察。让学生有米可炊
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观察,如春天到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让学生领略太自然的五彩缤纷;3月份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等。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阅读教学若仅限于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思考之外,我还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欣赏一些著名影片,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词汇,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美文摘抄
让学生多读,做摘抄笔记。以此来积累写作素材。摘抄的内容不作限制,全凭个人的喜好,自己觉得优美或有哲理即可。学生通过平时阅读时的摘抄。积累了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就会用上那些优美的语段、那些有哲理的话语,使得学生的作文也能达到有文采。
5.坚持写日记
作文的提高需要多读多写。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写,在写作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一些简单的理论之外。就应该让学生多写。
俗话说:“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因此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害怕写作文。大都是平时缺少观察,教师要让学生将有趣的事、难忘的事、有感触的事,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等通通记下来。时间长了,作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6.培养学生写作创新意志
创新是一种顽强、细致并富有灵感的劳动,这种劳动要求创造主体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要求创造主体有坚强的意志,要敢写敢改。只有经常动笔,不停地写文章,你的文章功底才更加牢固坚实,你的文笔才更加有神韵。
7.要学会模仿
鲁迅先生说:“我们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天下文章一半抄,模仿就是学会结构的安排、语言的精练准确以及文章宗旨的表达方式等。好多老师都鼓励学生做摘抄,就是想让学生多看看书,记下一些优美的语句,在需要的时候能顺手拈来。得心应手。当然决不能完全借鉴,全文搬用可不行,我们要善于欣赏。汲取他人文章的优点,在自己的文章里能看到一些成功的地方。
三、建立合理的学生习作评估体系
1.讲评作文时从实际出发
教师讲评作文眼光不可过高,把目光集中在少数几篇好作文上。要多讲评中下水平的作文,甚至要多鼓励那些虽题材不新颖、寓意不深刻,但语句还算通顺、进步幅度大的作文。这样能让学生看到希望。感觉到自己也能写作文,也会写作文。
2.建立作文评估坐标图
作文批阅时,教师可以以满分100分记分,以60分为参照,根据全班作文批阅分数画出坐标,反映出本次作文全班整体水平曲线,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在全班所处的位置;再结合评语。学生立即就会发现自己的差距,明确追赶的目标。
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让新课程的写作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写作教学实现里程碑式的改进。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语文教师引导得体、引导有方,学生就会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天地真实地展现出来,作文课就会呈现出新的色彩。
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杨喜兵
朗读教学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正如朱光潜所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书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意旨。所以说,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指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将会给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谈谈对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品词析句,细读动情
朱熹说:“观书须先读书上,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熟读精思尤为重要。理解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仔细品味。不仅可以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对词语、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石榴》是人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吗?学生立刻想到“世界闻名”和“举世闻名”。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家乡枣庄的石榴园为什么会有这么犬的名气?激起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树枝、叶、花、果的特点,感受到了这里的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接着让学生逐段朗读,体会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
二、指点技巧,读中感悟
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在朗读时对停顿、重音、语气、语速、语调、节奏等的掌握和运用。叶圣陶曾具体论述过:“表示悲壮、快活、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语句,须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急读……”给学生一把朗读技巧的金钥匙,才能让学生开启一片朗读的新天地。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表示停顿较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教学中通过投影片,直接用符号在文中表示,使朗读训练具有了目标性、可感性。这样,学生在朗读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整体写作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的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比如说,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练习读后感的写法。不断提出优缺点,不断进步。
二、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1.作文题目要直接、明了、通俗易懂,并且有新意,不老套,让学生一看就喜欢。
2.先要确定好“意”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3.指导观察。让学生有米可炊
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观察,如春天到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让学生领略太自然的五彩缤纷;3月份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等。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阅读教学若仅限于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思考之外,我还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欣赏一些著名影片,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词汇,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美文摘抄
让学生多读,做摘抄笔记。以此来积累写作素材。摘抄的内容不作限制,全凭个人的喜好,自己觉得优美或有哲理即可。学生通过平时阅读时的摘抄。积累了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就会用上那些优美的语段、那些有哲理的话语,使得学生的作文也能达到有文采。
5.坚持写日记
作文的提高需要多读多写。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写,在写作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一些简单的理论之外。就应该让学生多写。
俗话说:“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因此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害怕写作文。大都是平时缺少观察,教师要让学生将有趣的事、难忘的事、有感触的事,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等通通记下来。时间长了,作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6.培养学生写作创新意志
创新是一种顽强、细致并富有灵感的劳动,这种劳动要求创造主体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要求创造主体有坚强的意志,要敢写敢改。只有经常动笔,不停地写文章,你的文章功底才更加牢固坚实,你的文笔才更加有神韵。
7.要学会模仿
鲁迅先生说:“我们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天下文章一半抄,模仿就是学会结构的安排、语言的精练准确以及文章宗旨的表达方式等。好多老师都鼓励学生做摘抄,就是想让学生多看看书,记下一些优美的语句,在需要的时候能顺手拈来。得心应手。当然决不能完全借鉴,全文搬用可不行,我们要善于欣赏。汲取他人文章的优点,在自己的文章里能看到一些成功的地方。
三、建立合理的学生习作评估体系
1.讲评作文时从实际出发
教师讲评作文眼光不可过高,把目光集中在少数几篇好作文上。要多讲评中下水平的作文,甚至要多鼓励那些虽题材不新颖、寓意不深刻,但语句还算通顺、进步幅度大的作文。这样能让学生看到希望。感觉到自己也能写作文,也会写作文。
2.建立作文评估坐标图
作文批阅时,教师可以以满分100分记分,以60分为参照,根据全班作文批阅分数画出坐标,反映出本次作文全班整体水平曲线,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在全班所处的位置;再结合评语。学生立即就会发现自己的差距,明确追赶的目标。
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让新课程的写作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写作教学实现里程碑式的改进。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语文教师引导得体、引导有方,学生就会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天地真实地展现出来,作文课就会呈现出新的色彩。
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杨喜兵
朗读教学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正如朱光潜所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书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意旨。所以说,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指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将会给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谈谈对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品词析句,细读动情
朱熹说:“观书须先读书上,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熟读精思尤为重要。理解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仔细品味。不仅可以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对词语、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石榴》是人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吗?学生立刻想到“世界闻名”和“举世闻名”。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家乡枣庄的石榴园为什么会有这么犬的名气?激起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树枝、叶、花、果的特点,感受到了这里的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接着让学生逐段朗读,体会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
二、指点技巧,读中感悟
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在朗读时对停顿、重音、语气、语速、语调、节奏等的掌握和运用。叶圣陶曾具体论述过:“表示悲壮、快活、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语句,须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急读……”给学生一把朗读技巧的金钥匙,才能让学生开启一片朗读的新天地。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表示停顿较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教学中通过投影片,直接用符号在文中表示,使朗读训练具有了目标性、可感性。这样,学生在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