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绥中县推广的秸秆革新技术是指行间秸秆反应堆技术和秸秆粉碎技术,这两种模式优于已推广10年的行下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温度便于控制,节约投入成本,提高产量、产值等,这两种模式下的设施蔬菜亩产量比行下秸秆反应堆技术提高5%左右,亩产值提高2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为提高我县温室蔬菜生产水平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辽宁省绥中县是农业大县,拥有棚菜面积25 万亩,设施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被不断的推广应用。绥中县从2005年由山东引进行下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至今应用已有10年了,2008年开始推广棚室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2 万亩,逐年增加推广面积1万亩,增产幅度10%左右。在2012年~2013年绥中县农业中心示范与推广秸秆革新技术,示范面积900 亩,推广面积26100 亩,设施蔬菜亩产量提高15%左右,改善了产品品质,每公斤售价可增加0.2~0.4 元,亩增加产值3000来元,预计每亩节支增收2600 元,总节支增收6843.4 万元,是提高棚菜产量瓶颈的一项有利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主要推广措施
强化组织管理
在管理上,要抓好科技管理模式创新,多个部门协调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由农村经济发展局局长任组长的技术专家指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调动多方面力量来参与实施;抓好项目的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等项工作。农业中心具体负责实施,依据不同乡镇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
加强科技培训与指导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农业中心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合作开展科技示范,解决关键技术培养技术骨干,带动农民应用秸秆革新技术,快速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在行间秸秆生物反应堆和秸秆粉碎关键技术应用的各个关键时段,通过组织现场观摩活动、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使农民尽快掌握这项新技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随时掌握作物生长动态,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推广此项技术提供必要保证。农业中心共举办培训班37 个,培训人数1700 人次,现场指导250 次。
搞好科技宣传
一年来,赶科普大集44 次,发放宣传技术手册3300 份,光盘500 张,与设施农业培训项目相结合,召开全县规模的现场会5 次。
推广的技术措施
行间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要点
行间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是将秸秆和菌种埋入2个栽培畦或垄中间土壤耕层中的应用方式。
开沟铺秸秆
每亩秸秆用量3000 kg,9月末~10月初在2个栽培畦或2垄之间挖沟,沟一般距苗15~20 cm,挖深10~20 cm、宽40~60 cm,开沟长度与行长相等,开挖土壤按等量分放沟两边。每沟铺5捆玉米秸秆,每捆约5 kg,沟两头露出秸秆10 cm。
撒菌种
用哈尔滨原野生物技术公司的卢博士菌剂100 mL兑水10 kg、均匀喷淋6 个沟,即亩用量1 kg。
覆土
将沟两边的土回填于秸秆上,覆土厚度20~25 cm,并将垄面整平。
浇水
当地温需要提升时,即让秸秆反应堆发挥作用时,要向沟中秸秆浇水,浇水以湿透秸秆为宜,隔3~4 天后,将垄面找平,秸秆上土层厚度保持2 cm左右。
打孔
在垄上用12#钢筋打孔,行距25~30 cm,孔距20 cm,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以利进氧气发酵,促进秸秆转化。生长期内每月打孔1~2 次,打孔要与前次错位。
秸秆粉碎技术要点
粉碎秸秆(约10 cm以下小段)1500 kg,均匀铺入棚内,优质农家肥3000 kg、三元复合肥30 kg铺于粉碎秸秆上,卢博士菌剂稀释150倍,均匀喷到秸秆和农家肥上,然后旋耕2~3遍,做15 cm高畦或高垄,畦面宽度或垄宽依种植作物行距而定。
两种模式的优越性
温度便于控制
行间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主要应用于茄子上,因绥中地区发展的是一年一大茬的10-765茄子4万多亩,8月中旬在温室内定植,此时气温地温还高,不需要补温,而行下内置式秸秆反应堆15日后就开始发酵,有时会引起棚内温度过高,而在寒冷的冬季时发酵已过盛期。而行间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可以在低温期需要增温时提前铺秸秆,使作物在低温期时秸秆发挥最大效率,有效的提高温室内的气温地温和CO2的浓度,使茄子的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
秸秆粉碎技术使秸秆均匀分布整个温室,分解缓慢,发酵均匀,便于控制温度,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都能起到增温和均衡提供CO2的作用,供应时间较长,作物增产显著。
时间灵活性
行下内置式反应堆技术必须再定植前半月挖沟埋秸秆,但有时由于农事忙,挖沟时间推迟,就耽误了植株的最佳定植时间,影响作物生长。而行间铺秸秆和秸秆粉碎都可以在闲暇时间工作,时间幅度相对较大,对作物生长期毫无影响。
节约投入成本
节约农药、化肥成本388元左右,降低土壤盐渍化和环境污染。
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秸秆革新技术应用后,大减少了用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每个温室每年能够节水13%、节肥15%、节药25%,蔬菜产量提高15%左右,产值提高20%。这两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蔬菜产量,而且蔬菜品质得到全面提升,特别值得推广。
存在问题和建议
秸秆粉碎技术的应用受棚室结构限制,机械化整地和开沟的机械化作业在温室内不能应用。由于目前人工短缺,要实行机械化作业,必须发展高标准无支柱的新型温室,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惠民政策,使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编者注:1 亩≈667 m2)
辽宁省绥中县是农业大县,拥有棚菜面积25 万亩,设施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被不断的推广应用。绥中县从2005年由山东引进行下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至今应用已有10年了,2008年开始推广棚室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2 万亩,逐年增加推广面积1万亩,增产幅度10%左右。在2012年~2013年绥中县农业中心示范与推广秸秆革新技术,示范面积900 亩,推广面积26100 亩,设施蔬菜亩产量提高15%左右,改善了产品品质,每公斤售价可增加0.2~0.4 元,亩增加产值3000来元,预计每亩节支增收2600 元,总节支增收6843.4 万元,是提高棚菜产量瓶颈的一项有利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主要推广措施
强化组织管理
在管理上,要抓好科技管理模式创新,多个部门协调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由农村经济发展局局长任组长的技术专家指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调动多方面力量来参与实施;抓好项目的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等项工作。农业中心具体负责实施,依据不同乡镇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
加强科技培训与指导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农业中心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合作开展科技示范,解决关键技术培养技术骨干,带动农民应用秸秆革新技术,快速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在行间秸秆生物反应堆和秸秆粉碎关键技术应用的各个关键时段,通过组织现场观摩活动、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使农民尽快掌握这项新技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随时掌握作物生长动态,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推广此项技术提供必要保证。农业中心共举办培训班37 个,培训人数1700 人次,现场指导250 次。
搞好科技宣传
一年来,赶科普大集44 次,发放宣传技术手册3300 份,光盘500 张,与设施农业培训项目相结合,召开全县规模的现场会5 次。
推广的技术措施
行间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要点
行间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是将秸秆和菌种埋入2个栽培畦或垄中间土壤耕层中的应用方式。
开沟铺秸秆
每亩秸秆用量3000 kg,9月末~10月初在2个栽培畦或2垄之间挖沟,沟一般距苗15~20 cm,挖深10~20 cm、宽40~60 cm,开沟长度与行长相等,开挖土壤按等量分放沟两边。每沟铺5捆玉米秸秆,每捆约5 kg,沟两头露出秸秆10 cm。
撒菌种
用哈尔滨原野生物技术公司的卢博士菌剂100 mL兑水10 kg、均匀喷淋6 个沟,即亩用量1 kg。
覆土
将沟两边的土回填于秸秆上,覆土厚度20~25 cm,并将垄面整平。
浇水
当地温需要提升时,即让秸秆反应堆发挥作用时,要向沟中秸秆浇水,浇水以湿透秸秆为宜,隔3~4 天后,将垄面找平,秸秆上土层厚度保持2 cm左右。
打孔
在垄上用12#钢筋打孔,行距25~30 cm,孔距20 cm,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以利进氧气发酵,促进秸秆转化。生长期内每月打孔1~2 次,打孔要与前次错位。
秸秆粉碎技术要点
粉碎秸秆(约10 cm以下小段)1500 kg,均匀铺入棚内,优质农家肥3000 kg、三元复合肥30 kg铺于粉碎秸秆上,卢博士菌剂稀释150倍,均匀喷到秸秆和农家肥上,然后旋耕2~3遍,做15 cm高畦或高垄,畦面宽度或垄宽依种植作物行距而定。
两种模式的优越性
温度便于控制
行间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主要应用于茄子上,因绥中地区发展的是一年一大茬的10-765茄子4万多亩,8月中旬在温室内定植,此时气温地温还高,不需要补温,而行下内置式秸秆反应堆15日后就开始发酵,有时会引起棚内温度过高,而在寒冷的冬季时发酵已过盛期。而行间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可以在低温期需要增温时提前铺秸秆,使作物在低温期时秸秆发挥最大效率,有效的提高温室内的气温地温和CO2的浓度,使茄子的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
秸秆粉碎技术使秸秆均匀分布整个温室,分解缓慢,发酵均匀,便于控制温度,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都能起到增温和均衡提供CO2的作用,供应时间较长,作物增产显著。
时间灵活性
行下内置式反应堆技术必须再定植前半月挖沟埋秸秆,但有时由于农事忙,挖沟时间推迟,就耽误了植株的最佳定植时间,影响作物生长。而行间铺秸秆和秸秆粉碎都可以在闲暇时间工作,时间幅度相对较大,对作物生长期毫无影响。
节约投入成本
节约农药、化肥成本388元左右,降低土壤盐渍化和环境污染。
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秸秆革新技术应用后,大减少了用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每个温室每年能够节水13%、节肥15%、节药25%,蔬菜产量提高15%左右,产值提高20%。这两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蔬菜产量,而且蔬菜品质得到全面提升,特别值得推广。
存在问题和建议
秸秆粉碎技术的应用受棚室结构限制,机械化整地和开沟的机械化作业在温室内不能应用。由于目前人工短缺,要实行机械化作业,必须发展高标准无支柱的新型温室,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惠民政策,使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编者注:1 亩≈667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