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解决”教学法是在新课程理念下,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法 历史教学 运用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本人在长期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转变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现把自己在这一教学法的点滴体会与同仁交流。
一、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自主学习的最早提出者。他在教学中就某些感兴趣的人生问题与学生攀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通过反洁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使其积极思考,然后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主动寻求答案。老师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
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通常把学案作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习惯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年龄特征,认知能力水平和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学习每一课的学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引导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实际上是教师在诱导学生课前预习,自主解决部分问题,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问题,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欲望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够对所学历史知识产生兴趣,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学生关注的、贴近生活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中历史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围绕“疑”开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悬念式问题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丰富想象。
2.争论式问题情境。通过争论型问题让学生争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争论中,进一步激发兴趣,深化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开放式问题情境。依靠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如,
4.递进式问题情境。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问题设计成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鼓励学生无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5.生活式问题情境。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相沟通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思维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时,有种历史再现的感觉,让如临其境之感。
例如,在上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中的《王安石变法》一课,提出了①北宋建立不久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②王安石变法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吗?请说明理由?③孝文帝改革和王安变法相比,一个取得巨大成功,另一個确中途而废了?原因何在?④前苏联和我国都曾经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为什么结果不一样?⑤改革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三、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动机和意识。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大胆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大胆质疑、创新;要充分肯定学生大胆求异、不盲从的探索精神,要客观评价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对错误认识,要给予正确解释,引导学生以科学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教育学生学会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对教材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常有以下途径。
1.科学自主阅读教材,从中找到问题。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和能力。
3.引导质疑,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实际着重引导学生对那些公认的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1.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自主解决问题做铺垫。可设置解决问题的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问题的解决需要而且必须得掌握一定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的专项训练,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还需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自主地发现和采用一些方法。教师还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能让学生发散性地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
3.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解决问题的主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问题解决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学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受不少教师的青睐。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法 历史教学 运用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本人在长期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转变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现把自己在这一教学法的点滴体会与同仁交流。
一、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自主学习的最早提出者。他在教学中就某些感兴趣的人生问题与学生攀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通过反洁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使其积极思考,然后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主动寻求答案。老师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
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通常把学案作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习惯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年龄特征,认知能力水平和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学习每一课的学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引导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实际上是教师在诱导学生课前预习,自主解决部分问题,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问题,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欲望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够对所学历史知识产生兴趣,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学生关注的、贴近生活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中历史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围绕“疑”开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悬念式问题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丰富想象。
2.争论式问题情境。通过争论型问题让学生争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争论中,进一步激发兴趣,深化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开放式问题情境。依靠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如,
4.递进式问题情境。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问题设计成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鼓励学生无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5.生活式问题情境。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相沟通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思维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时,有种历史再现的感觉,让如临其境之感。
例如,在上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中的《王安石变法》一课,提出了①北宋建立不久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②王安石变法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吗?请说明理由?③孝文帝改革和王安变法相比,一个取得巨大成功,另一個确中途而废了?原因何在?④前苏联和我国都曾经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为什么结果不一样?⑤改革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三、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动机和意识。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大胆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大胆质疑、创新;要充分肯定学生大胆求异、不盲从的探索精神,要客观评价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对错误认识,要给予正确解释,引导学生以科学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教育学生学会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对教材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常有以下途径。
1.科学自主阅读教材,从中找到问题。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和能力。
3.引导质疑,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实际着重引导学生对那些公认的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1.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自主解决问题做铺垫。可设置解决问题的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问题的解决需要而且必须得掌握一定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的专项训练,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还需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自主地发现和采用一些方法。教师还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能让学生发散性地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
3.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解决问题的主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问题解决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学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受不少教师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