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发展首先是理念的领先。作为学校管理者既要遵循规律办学、治学,更要不断学习与创新,要作学校发展的积极引领人,而不是跟在羊群后面的“牧羊人”。要让学习、工作都成为快乐的事,让学生快乐成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挖掘学生潜质,朝着天赋、兴趣、特长之处发展。
【关键词】发展;理念;成就;学生
不论怎样的管理,如果在理念上走不到前列,那必然走不远且走不好。学校管理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课题。那么,什么样的理念才不落伍呢?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即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创新思维不落巢窠,成效显著可持续性。就学校的发展而言,就应该具备以下的思想,才有可能让学校得到蓬勃的发展。
一、校长要始终引领学校发展
人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教师的精诚合作,需要学校各个系统的良性运作以及社会各界的坚定支持,更需要一位好校长。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走向。西安爱知中学朱直道校长这样说:“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端正教育思想,校长负有重要的责任。作为校长,就应该站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管理学校,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朱校长的爱知理念——“在爱知中学,每一位学生都是老师的挚爱”,这是爱知人最引以为豪的“爱的宣言”, 他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最大的秘密——“爱”字展开的。
爱是要用心去感受的,要把对方视为朋友。著名教育学家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内核就是爱,这是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理念就具有领先特性。那么怎样来爱学生呢?那就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待生,以人格塑造人格,用爱心浇灌爱心,以情感激发情感,用心灵育化心灵。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品德、极具爱心、良好习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爱。因此,校长要用这种理念办学、治学,让爱成为教师的执教信念,自觉行为。真诚地爱每位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背离教育规律。
二、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这里的“习”不能简单理解为复习,《说文解字》中云“习,数飞也”,也就是小鸟练习飞翔,因而可进一步引申理解为实践、运用),不是很快乐吗?我们回顾一下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就会发觉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那是一种快乐的人生体验。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快乐,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重要思想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就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那就是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
如何才能实现让学习变得快乐呢?这也是教育对校长的期待。校长要引领教师树立“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理念。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仔细研究教育对象——学生。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神奇想象力的生命体,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奇迹。我们要怀着对一切生命的敬畏之心面对这个奇迹。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尤其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很敏感,可能因为你不慎的一句话,使他关闭了心智的大门,所以要悉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感受到爱,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才会在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时候,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所有的聪明才智用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上,激励每位学生求进,赏识每位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来期待每位学生的进步。真诚的爱与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要激励学生们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每位学生取得的进步鼓掌,使他们感受到自我努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带来的喜悦。
三、因材施教做法宝
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习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从古到今人们就十分讲究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就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采取“大锅烩”的方法,而应当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尊重人的基础上的教育方法。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质,走向人生的成功。就像形状怪异的树根如果想要按照普通的方法做成木材,不过是废料一根,而如果经根雕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稍加雕琢,便会成为举世无双的工艺精品。一废变一精,便是因材施教的成果。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假如圣人不注意不同弟子的不同特点,用“大锅烩”的方法给其三千弟子千篇一律地灌输,怎么能造就出七十二贤人呢?因材施教是一扇开启成功告别平庸的大门。所以说,学校教育更应把因材施教当做法宝牢牢地抓在手上。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天赋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才能造就人才。
实行因材施教,首先从识人开始。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来认识人的。“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因而孔子在教学中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可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不知学生,家长不知子女。完全不知孩子的兴趣特长、兴趣爱好、志向禀赋,而是一味的人云亦云。这种想当然的教育背后是自私和狭隘的攀比心理在作祟,是一种不正常的国民心态。正因如此“教育公平”的初衷被扭曲了,学校里“大锅烩”又蜂然而起了。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不断地降低标杆,目的就是让个子矮的能够上,可如姚明类的还有什么动力可言!许多特异的学生错过了发展的良机(这对于他们来说公平吗?)。这样的大锅饭注定了人的平庸化,难以卓越。这个“公平”,小一点说是不尊重人(因为你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完全把人当工厂里的产品对待了,扼杀孩子的天赋),大一点说是误国秧民。仿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成为见不得阳光、不公平的新教育。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冲破雾障,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给自己定好位,尤其给天赋很高的学生以广阔的天地。是雄鹰就给它蓝天,是蛟龙就给它大海,是猛虎就给它森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人才培育理想。
四、全面发展不是齐头并进
我们现在常常把“全面发展”吊在嘴上。人能全面发展么?笔者此时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世纪之问——“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啊,为什么呢?是我们炎黄子孙蠢笨没有才智吗?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明已做出了回答。那么深思之,就会发现真正令我们汗颜的是教育的“大锅饭”。正是这模式化、大一统的思维密闭了特异人才的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可纵观古今中外,凡杰出者并非样样神通,处处超前。并且人不可能对样样事情感兴趣,若对样样事情产生兴趣你就没有了兴趣。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做到样样精通的全才是很难甚至不可能的。至于说什么“全能明星”之类的天才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记得有一句西方谚语“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然会替你打开一扇窗”。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子的时候,很可能为你关闭一扇门。上帝是公平的,不会把所有的眷顾都给一人。所以我们不要奢望人人都全面发展,更不可做削足适履的传道。只要朝着天赋、兴趣、特长之处发展,至于其他方面可不顾及,相信像比尔·盖茨式的影响人类发现的人就会在我们身边诞生。我们不要求全一个人,更不要求全我们的学生。他们或许顽皮、淘气,或许桀骜不驯,或许言语木讷,或许性情乖张……但我们只要发现他、引导他、鼓励他,谁能敢说他日后无所作为呢?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决不可要求学生齐头并进,没有特色地发展。那样的话,我们的学校就永远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作者简介】
刘东平,男,供职于宝鸡市陈仓区第一初级中学。
【关键词】发展;理念;成就;学生
不论怎样的管理,如果在理念上走不到前列,那必然走不远且走不好。学校管理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课题。那么,什么样的理念才不落伍呢?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即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创新思维不落巢窠,成效显著可持续性。就学校的发展而言,就应该具备以下的思想,才有可能让学校得到蓬勃的发展。
一、校长要始终引领学校发展
人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教师的精诚合作,需要学校各个系统的良性运作以及社会各界的坚定支持,更需要一位好校长。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走向。西安爱知中学朱直道校长这样说:“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端正教育思想,校长负有重要的责任。作为校长,就应该站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管理学校,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朱校长的爱知理念——“在爱知中学,每一位学生都是老师的挚爱”,这是爱知人最引以为豪的“爱的宣言”, 他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最大的秘密——“爱”字展开的。
爱是要用心去感受的,要把对方视为朋友。著名教育学家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内核就是爱,这是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理念就具有领先特性。那么怎样来爱学生呢?那就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待生,以人格塑造人格,用爱心浇灌爱心,以情感激发情感,用心灵育化心灵。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品德、极具爱心、良好习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爱。因此,校长要用这种理念办学、治学,让爱成为教师的执教信念,自觉行为。真诚地爱每位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背离教育规律。
二、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这里的“习”不能简单理解为复习,《说文解字》中云“习,数飞也”,也就是小鸟练习飞翔,因而可进一步引申理解为实践、运用),不是很快乐吗?我们回顾一下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就会发觉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那是一种快乐的人生体验。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快乐,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重要思想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就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那就是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
如何才能实现让学习变得快乐呢?这也是教育对校长的期待。校长要引领教师树立“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理念。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仔细研究教育对象——学生。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神奇想象力的生命体,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奇迹。我们要怀着对一切生命的敬畏之心面对这个奇迹。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尤其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很敏感,可能因为你不慎的一句话,使他关闭了心智的大门,所以要悉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感受到爱,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才会在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时候,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所有的聪明才智用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上,激励每位学生求进,赏识每位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来期待每位学生的进步。真诚的爱与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要激励学生们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每位学生取得的进步鼓掌,使他们感受到自我努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带来的喜悦。
三、因材施教做法宝
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习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从古到今人们就十分讲究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就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采取“大锅烩”的方法,而应当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尊重人的基础上的教育方法。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质,走向人生的成功。就像形状怪异的树根如果想要按照普通的方法做成木材,不过是废料一根,而如果经根雕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稍加雕琢,便会成为举世无双的工艺精品。一废变一精,便是因材施教的成果。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假如圣人不注意不同弟子的不同特点,用“大锅烩”的方法给其三千弟子千篇一律地灌输,怎么能造就出七十二贤人呢?因材施教是一扇开启成功告别平庸的大门。所以说,学校教育更应把因材施教当做法宝牢牢地抓在手上。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天赋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才能造就人才。
实行因材施教,首先从识人开始。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来认识人的。“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因而孔子在教学中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可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不知学生,家长不知子女。完全不知孩子的兴趣特长、兴趣爱好、志向禀赋,而是一味的人云亦云。这种想当然的教育背后是自私和狭隘的攀比心理在作祟,是一种不正常的国民心态。正因如此“教育公平”的初衷被扭曲了,学校里“大锅烩”又蜂然而起了。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不断地降低标杆,目的就是让个子矮的能够上,可如姚明类的还有什么动力可言!许多特异的学生错过了发展的良机(这对于他们来说公平吗?)。这样的大锅饭注定了人的平庸化,难以卓越。这个“公平”,小一点说是不尊重人(因为你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完全把人当工厂里的产品对待了,扼杀孩子的天赋),大一点说是误国秧民。仿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成为见不得阳光、不公平的新教育。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冲破雾障,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给自己定好位,尤其给天赋很高的学生以广阔的天地。是雄鹰就给它蓝天,是蛟龙就给它大海,是猛虎就给它森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人才培育理想。
四、全面发展不是齐头并进
我们现在常常把“全面发展”吊在嘴上。人能全面发展么?笔者此时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世纪之问——“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啊,为什么呢?是我们炎黄子孙蠢笨没有才智吗?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明已做出了回答。那么深思之,就会发现真正令我们汗颜的是教育的“大锅饭”。正是这模式化、大一统的思维密闭了特异人才的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可纵观古今中外,凡杰出者并非样样神通,处处超前。并且人不可能对样样事情感兴趣,若对样样事情产生兴趣你就没有了兴趣。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做到样样精通的全才是很难甚至不可能的。至于说什么“全能明星”之类的天才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记得有一句西方谚语“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然会替你打开一扇窗”。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子的时候,很可能为你关闭一扇门。上帝是公平的,不会把所有的眷顾都给一人。所以我们不要奢望人人都全面发展,更不可做削足适履的传道。只要朝着天赋、兴趣、特长之处发展,至于其他方面可不顾及,相信像比尔·盖茨式的影响人类发现的人就会在我们身边诞生。我们不要求全一个人,更不要求全我们的学生。他们或许顽皮、淘气,或许桀骜不驯,或许言语木讷,或许性情乖张……但我们只要发现他、引导他、鼓励他,谁能敢说他日后无所作为呢?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决不可要求学生齐头并进,没有特色地发展。那样的话,我们的学校就永远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作者简介】
刘东平,男,供职于宝鸡市陈仓区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