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从其自身发展状况上思考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目的是希望能够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更多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小学体育课堂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1]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让所有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目前体育课基本因素的分析
(一)教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是单纯的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发展,容易使学生只是在单纯的接受知识。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更多的关注到的是授课内容上如何进行教学或是如何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然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性的培养和创新性的培养。[2]因此,基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实施,教师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将要进行对学生创新能力思考并且要加以培养。
(二)小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小学生在其生长发育的各阶段中,在注意、感知、情感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了解和学习,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兴趣和喜爱程度。相比之下,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运用与理解上,小学生所表现的出来的则是选择直观、简单的进行模仿操作。因此,对于体育课堂来说,小学生根据其年龄特征则是对体育课堂由衷的喜爱。归根其原因,则是小学生只是简简单单的误以为体育课是大家可以进行做游戏活动的一堂课,比起鼓噪乏味的语文数学课,是喜爱有加。
(三)对于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对于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曾做过分析,其理论依据都离不开的一点则是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因为小学生是一个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初级的、最单纯的、最直接的阶段角色,他分辨是非的能力弱,但模仿性强;不会举一反三,但学习的进度很快。因此,在这个时期对小学生进行智力开发是最佳时机。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所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教师本身的工作上,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基于小学生自身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营造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心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3]反之,严肃的课堂气氛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尽可能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体育课作为小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师更应该做到让体育课堂宽松愉悦,排除掉以往单纯的训练模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常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如:“可以吗”,“能行吗”,“愿意吗”,“谁敢……”等,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可以多用鼓励、赞许的话语,如:“你真棒”,“和老师想的一样”,“我和你的意见相同”等。体育课中表扬激励的话语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同时,让学生认为教师就是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总是在应对不同的困境或问题时产生的,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在教学中就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重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学生通过操作,有仿到创,在“创造”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碰撞,不断认识新的分数,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看法,还可以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育课堂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主人,而不是旁观者。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也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形成,必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让学生亲身去实践,而不是用耳朵听课。”由此可见,实践操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以放开手脚、自由游弋的空间,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创设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观协同活动。这样就把数学这门抽象的、单调乏味的学科生动起来,使学生乐在其中,并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设计、想象、创造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回归到体育课堂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其启发性开始着手,并跟随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培养。而且还要求体育教师,在小学生的课堂中,一定要抓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带有启发性的进行教学。只要我们从每堂课的设计做起,甚至每个细微的环节做起,就能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长此以往,必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
[2]王晓枫.浅谈体育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6—83.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1]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让所有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目前体育课基本因素的分析
(一)教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是单纯的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发展,容易使学生只是在单纯的接受知识。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更多的关注到的是授课内容上如何进行教学或是如何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然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性的培养和创新性的培养。[2]因此,基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实施,教师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将要进行对学生创新能力思考并且要加以培养。
(二)小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小学生在其生长发育的各阶段中,在注意、感知、情感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了解和学习,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兴趣和喜爱程度。相比之下,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运用与理解上,小学生所表现的出来的则是选择直观、简单的进行模仿操作。因此,对于体育课堂来说,小学生根据其年龄特征则是对体育课堂由衷的喜爱。归根其原因,则是小学生只是简简单单的误以为体育课是大家可以进行做游戏活动的一堂课,比起鼓噪乏味的语文数学课,是喜爱有加。
(三)对于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对于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曾做过分析,其理论依据都离不开的一点则是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因为小学生是一个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初级的、最单纯的、最直接的阶段角色,他分辨是非的能力弱,但模仿性强;不会举一反三,但学习的进度很快。因此,在这个时期对小学生进行智力开发是最佳时机。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所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教师本身的工作上,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基于小学生自身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营造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心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3]反之,严肃的课堂气氛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尽可能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体育课作为小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师更应该做到让体育课堂宽松愉悦,排除掉以往单纯的训练模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常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如:“可以吗”,“能行吗”,“愿意吗”,“谁敢……”等,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可以多用鼓励、赞许的话语,如:“你真棒”,“和老师想的一样”,“我和你的意见相同”等。体育课中表扬激励的话语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同时,让学生认为教师就是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总是在应对不同的困境或问题时产生的,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在教学中就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重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学生通过操作,有仿到创,在“创造”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碰撞,不断认识新的分数,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看法,还可以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育课堂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主人,而不是旁观者。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也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形成,必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让学生亲身去实践,而不是用耳朵听课。”由此可见,实践操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以放开手脚、自由游弋的空间,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创设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观协同活动。这样就把数学这门抽象的、单调乏味的学科生动起来,使学生乐在其中,并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设计、想象、创造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回归到体育课堂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其启发性开始着手,并跟随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培养。而且还要求体育教师,在小学生的课堂中,一定要抓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带有启发性的进行教学。只要我们从每堂课的设计做起,甚至每个细微的环节做起,就能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长此以往,必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
[2]王晓枫.浅谈体育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