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话作文”的成因缺陷及对策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ac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已经有好多年了,考生中“套话作文”越来越多。近两年来,全国卷和部分省市卷在题干中已明确地要求“不要套作”。2007年浙江省作文阅卷组特地对“套话作文”作了相关说明,说明这样描述这类“套话作文”:
  “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也就是说,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
  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等。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低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
  这些“套话作文”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可能影响一代人思维能力的提高。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已经认识到这种“套话作文”的危害,笔者试图来探索“套话作文”的成因缺陷及其应对之策略:
  
  一、“套话作文”的成因缺陷——忽略了“生活与自我”
  
  (一)学生盲从
  近几年,“文化名人”、“故事新编”、“戏说历史”等考场作文,往往能得高分甚至满分。于是在此影响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会准备好几段“花团锦簇”的“名人事例”来“套取”高分。这些作文远离了现实生活,不但很少关注有关国家、民族、民生等重大社会事件,也很少关注身边的人与事,甚至很少关注自己。所以这种“套话作文”的缺陷之一就是缺乏了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材料,不见了中学生多姿多彩的时代生活。
  (二)教师误导
  同样在上述高分考场作文的影响下,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回归传统文化”的幌子下,把许多“历史文化(文学)名人”和“名著典故”编成提纲,并排列顺序,指导学生按部就班、严密训练,结果这种格式化的训练把学生的思路束缚在狭小的提纲里。学生的作文只有“名人事例”,却不管说得合适不合适甚至沾不沾得上边,不管是不是谈自己心里在想、口里要说的,更不管有没有新意乃至诚意。所以这种“套话作文”的另一缺陷就是缺乏了考生自我内心的真情流露,不见了中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二、“套话作文”的对策——材料要“新鲜”,感情要“真挚”
  
  (一)材料要“新鲜”
  《考试大纲》要求作文“材料新鲜”就是要求考生要用新颖、鲜活的材料来表现主题。考生作文的材料要有时代性,选用与时俱进的材料,这样不但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那么怎样在作文中做到“材料新鲜”呢?
  1. 关注现实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从生活小事中挖掘素材,关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微妙的人情火花,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引人深思之处。要从活生生的现实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命题。生活中感人的细节,即使平淡地叙述出来,也会有一种张力。如2006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邻窗靠墙》,文章就是选取了每个考生都可能经历过的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换座位,以小见大地写出了生命中需要短暂而适时的休息,为的是换来更多的力量投入下一段人生旅程的生命感悟,真实细腻,亲切动人。
  2. 关注社会热点
  多留心社会热点,注意拓宽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如多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冷暖人间”等电视节目,多阅读《中学生时报》、《南方周末》、《报刊文摘》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要重视写作的现实意识,文章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方有生命力。如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豹子飞奔》,文章把“东方时空”中举世瞩目的奥运热烈场面移入到高考作文中,用激情澎湃的语言将人们带入沸腾的奥运季节,用刘翔的名字唤起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热情。新鲜的时代气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同时,新鲜材料的捕捉也能表现出考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二)感情要“真挚”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优秀作文何止千百样,但它们有一个打动人心的共同点,那就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就是真诚地袒露你的心,袒露你的灵魂,只有用真情谱写的文章才能引起强烈的共鸣。那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1. 展现自我内心
  写作应该写有“我”之文,作家冰心说得好:“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即“我手写我心”。重视自己内心感受和人生体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考生写作文时都喜欢把目光看向高处远处,寻找成功人士、名人伟人、古圣先贤的例证,却忘了有一个同样丰富且有个性的材料库,那就是自己。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自我的心理历程、成长经验、人生体悟,是一个丰富而且独一无二的宝藏,只要有心开掘,就可取之不尽。如2006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文章写了自己从小学习音乐的经历,渴望握住音乐的手,逐渐深入地体悟到音乐的魅力。在我们的校园里,自称为音乐的发烧友、收集一大堆CD、随时挂着耳塞的同学比比皆是,但在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在考场上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想起“音乐”呢?
  2. 感悟真情至理
  生活中的大事伟人毕竟有限,而是凡人小事居多。但平凡的生活表象也潜在着丰富的情感特质,用心感受之,品味之,便会体味和解读出生活所折射出的丰富内涵和深邃哲理,阐发其时代和人生的意义。如2007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Ⅰ的看图作文“摔了一跤”;全国卷Ⅱ的材料作文关于“帮助”;浙江卷的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重庆卷的话题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安徽卷的标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四川卷的标题作文“一步一人生”;辽宁卷的标题作文“我能”;湖南卷的标题作文“诗意地生活”等等,无不是在启迪考生领悟和思考,引导考生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哲理,感悟真情至理,澄清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格与精神。
  总之,考场作文也应当多用心关注生活,聚焦社会,多写自己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多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材料新鲜,感情真挚”的作文来代替“套话作文”。
其他文献
一则报导写了某小学毕业考试中这样一道语文题:“雪化了以后变成什么?”大部分考生回答:a. 水;b. 泥;而有两个考生的答案是:春天。理所当然,回答前面答案的得了满分,回答“春天”的却得了零分。  读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回答标准答案的考生无可厚非,但回答“春天”的两位充满开放式思想的天才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我们评卷老师的笔下。前者仅仅是把老师教学的内容照相式地反馈给了教者,而回答“春天”的那两位学生
期刊
以新课程标准为总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笔者教初二年级数学课,一年多的实践让我感受颇深,学到了新理论,进行了新探索。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    一 、 新课标中对数学的基本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
期刊
音乐新课程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感受和赏鉴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表现。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发挥。  现代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儿童、少年阶段就
期刊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
期刊
幽默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以前的《楚辞·九章·怀沙》,初意为寂静无声,后又演变为滑稽、可笑、有趣的意思。我们现在所说的幽默是指语言或举动生动、滑稽、诙谐,令人感到有趣,而含义隽永甜美,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将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幽默教学艺术。  生活离不开幽默,教育教学同样离不开幽默,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节奏快
期刊
如何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实效性?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其要点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也能够自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根据数学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校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可初步构建“探究式学习法”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探索改革数学课堂的新路子。  “探究式学习法”就是要通过活
期刊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
期刊
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数学新教材终于走进了课堂。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也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富于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宫殿,使学生发挥创造才能。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
期刊
两千多年前孟子讲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老夫子的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的人才会有大的作为。抗挫折能力在现代竞争社会中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抗挫折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但现在许多青少年出现了不堪一击的脆弱心理。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
期刊
体验,在德文中是“Erlebnis”,从解释学上说,我们只有经过“体验”才能达到理解,狄尔泰把体验看作全部认识论的基石,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最直接的体现。用他的话来说,“体验乃是历史世界的基本细胞”,他强调“从生命本身去认识生命”,“体验不是作为一个对象站立于认识者的对面,对我来说,体验的此在与体验中所含的内容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说,人生活在体验中,并且通过体验而生活。人类的情感、精神、智慧,只有
期刊